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9篇
  免费   868篇
  国内免费   728篇
电工技术   122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004篇
化学工业   1700篇
金属工艺   795篇
机械仪表   1013篇
建筑科学   1429篇
矿业工程   701篇
能源动力   386篇
轻工业   1536篇
水利工程   809篇
石油天然气   545篇
武器工业   83篇
无线电   13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20篇
冶金工业   604篇
原子能技术   203篇
自动化技术   1439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309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363篇
  2019年   480篇
  2018年   489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853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720篇
  2011年   746篇
  2010年   701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631篇
  2007年   730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607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417篇
  2001年   376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262篇
  1996年   271篇
  1995年   286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214篇
  1989年   194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87篇
  1984年   84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43篇
  1979年   41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2篇
  196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工林树种对矿区复垦土壤肥力质量影响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人工林对复垦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复垦区杨树林、女贞林和桧树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和室内试验,测定林地不同深度土壤的容重、p H值、有机质、总氮、速效氮、总钾、速效钾、总磷、速效磷等9项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定量分析3种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结果表明:①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种林地土壤的pH值、总氮、总磷、总钾等4项肥力指标在不同树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容重、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5项肥力指标在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②对照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和2009年该复垦区土壤肥力指标监测结果,容重、有机质、速效磷、总钾、速效钾等5项指标肥力水平显著提高。pH值、总氮、速效氮和总磷4项指标肥力水平与2009年该复垦区土壤水平较一致。总磷和速效氮可以作为复垦区土壤肥力提升的限制因子。③3种林地土壤加权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值大小排列顺序为:杨树纯林桧树纯林女贞纯林,其中杨树林地土壤属于Ⅰ级(优)水平,桧树林地和女贞林地属于Ⅱ级(良),表明杨树林土壤最肥沃。因此,杨树具有改良土壤肥力、改善环境和保持水土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可以作为复垦区造林树种的优势树种,为煤矿沉陷区复垦土壤进行可持续利用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究充填接顶率对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运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不同接顶率下胶结充填矿柱稳定性分析模型。在研究影响充填接顶率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得到充填次数与充填接顶率的关系方程。采用MIDAS软件创建了11个不同接顶率的矿岩及充填体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充填接顶率时胶结充填体的受力状况,对胶结充填体安全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到较合理的充填接顶率。将该研究成果运用于某多金属矿山,当一步采场充填接顶率为72.6%时,充填次数少、充填成本低且能保证采矿作业的安全性。该研究为其他类似矿山科学合理地提高充填接顶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63.
随着汽车轻量化策略的持续推进,作为汽车车身应用轻量化材料的铝合金板已成为汽车轻量化领域的研发重点,而连续铸轧技术是生产汽车车身铝板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收集德温特创新索引国际专利数据库(DII)、普若凯斯特专利数据库(Proquest Dialog)等涉及连续铸轧生产铝汽车板的专利,利用汤姆森数据分析软件(Thomson Data Analyzer)等主流情报分析工具,对连续铸轧生产汽车板技术在全球的研发现状、态势及主要技术方向,以及美国铝业公司连续铸轧生产铝汽车板专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4.
本文研究了完全氮化的(Sm1-yCey)2Fe17Nx(y = 0、0.20、0.33、0.40、0.45、0.50、0.67、0.80、1.00)粉末的磁性能和微观结构。当用33atomic%Ce代替Sm时,最大磁能积(BH)max从17.8 MGOe变为17.6 MGOe,几乎没有下降。相应的,性能/稀土价格比率提高了39.2%。 根据能量色散光谱(EDS)分析,Ce倾向于分布在REFe3 / REFe2晶界相中。XPS证实了(Sm1-yCey)2Fe17Nx中Ce离子的价态变化。  相似文献   
65.
66.
针对深部岩巷掘进支护后表现出的非对称变形破坏的现象,采用力学理论分析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变形破坏的原因及支护控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巷道周边围岩一侧肩角及对应的底角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且这些应力集中点围岩发生塑性变形,是产生非对称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周边工作面回采后,侧向支承应力拱垂直于覆岩形成应力扰动,造成巷道非对称受力,与模拟结果相同。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关键变形部位补偿加强支护"的控制对策。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非对称加强支护形式,可以有效控制巷道非对称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7.
奥氏体钢内壁喷丸处理作为一种新的提高材料抗蒸汽氧化性的技术,在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受热面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概述了传统奥氏体钢在蒸汽氧化过程中氧化皮的形成结构,材料临界Cr含量 对富Cr层形成的影响,以及氧化皮结构与临界Cr含量 的关系。奥氏体钢内壁喷丸处理提高抗蒸汽氧化性的机理为:喷丸在管子内表面形成一层微米级厚度的喷丸层,喷丸层中晶粒碎化、晶格畸变、位错增多,在蒸汽氧化过程中,为基体内的Cr原子向表面扩散提供短路通道,使喷丸层表面Cr浓度提高,以形成富Cr层,减小氧化速率,提高抗蒸汽氧化性。归纳得出国内外关于喷丸奥氏体钢与传统钢管在600~750 ℃温度范围内,抗蒸汽氧化性的顺序依次为:600~700 ℃温度下,喷丸SUPER304(S30432)>喷丸TP347H≈喷丸TP321H≈TP310HCbN(HR3C)>SUPER304≈TP347HFG>TP304≈TP347H>TP321H;700~750 ℃下,TP310HCbN(HR3C)>喷丸TP347H>喷丸TP321H。同时归纳了喷丸工艺中,各因素对喷丸效果的影响,喷丸层质量的金相和硬度评价方法,以及目前喷丸奥氏体钢的实际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喷丸奥氏体钢关于加工、焊接以及使用寿命等仍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望了喷丸工艺向马氏体钢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8.
基于单漏斗放矿试验,对放出椭球体形态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确定最终放出椭球体轴偏角、偏心率等核心指标。基于立体放矿模型,对比无贫化与低贫化两种放矿方式下回贫差指标,对放矿方式进行了优选。在物理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相似物理试验法、经验类比法、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间距椭球体排列形式下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20m分段高度下的进路间距、崩矿步距、放矿步距、放矿方式等关键参数与工艺。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过程与结果,可以为同类工艺矿山参数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9.
以1-甲基咪唑和氯代正丁烷为原料,合成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以醋酸锌[Zn(Ac)2]、硫酸锌(ZnSO4)和氯化锌(ZnCl2)为锌源,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和丙氨酸体系中与硝酸铈反应,经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Ce掺杂的纳米Zn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降解物,采用UV-Vis检测,考察了Ce掺杂的纳米ZnO的光催化活性。研究表明,焙烧温度对光催化的晶体结构和光催化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2%Ce/ZnO、焙烧温度为500℃、催化时间为30 min、亚甲基蓝用量0.05 g、pH值为10时降解率可达99.5%以上。  相似文献   
70.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OBE教育理念,本文对电气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整个过程将专业课程体系契合学业规划以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参与理论、实践教学和平台搭建,在夯实其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在创新考核中采用“螺旋递进式”的师生互动模式,全程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能力。多年实践探索表明学生在课程实践、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和申报专利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