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99篇
  免费   2672篇
  国内免费   1314篇
电工技术   626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469篇
化学工业   1300篇
金属工艺   1910篇
机械仪表   3241篇
建筑科学   829篇
矿业工程   1197篇
能源动力   1382篇
轻工业   756篇
水利工程   391篇
石油天然气   586篇
武器工业   356篇
无线电   39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47篇
冶金工业   1696篇
原子能技术   109篇
自动化技术   361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323篇
  2022年   574篇
  2021年   644篇
  2020年   922篇
  2019年   1154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870篇
  2016年   897篇
  2015年   971篇
  2014年   1724篇
  2013年   1394篇
  2012年   2091篇
  2011年   2172篇
  2010年   1552篇
  2009年   1599篇
  2008年   1517篇
  2007年   1960篇
  2006年   1722篇
  2005年   1543篇
  2004年   1132篇
  2003年   1155篇
  2002年   969篇
  2001年   924篇
  2000年   750篇
  1999年   576篇
  1998年   406篇
  1997年   376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263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5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伟  常新年  杨改彦  王博  李耀  马国金 《炼钢》2022,38(1):56-62
针对薄板坯在凝固过程中容易出现铸坯裂纹、疏松、缩孔等质量问题,以某厂生产的高拉速薄板坯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传热凝固有限元和元胞自动机相结合的CAFE模型,基于ProCAST平台开展凝固传热全过程数值计算,探究不同拉速下的结晶器末端坯壳生长情况、不同拉速对凝固传热过程的温度场和三维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拉速下,坯壳在结晶器内不同高度处的厚度差异逐步分化,越是接近结晶器下口,坯壳减薄越发明显。拉速每增加0.2 m/min,结晶器末端的坯壳厚度减薄约0.2 mm,凝固末端液相穴的长度增加0.3 m。拉速提高时,铸坯横截面上晶粒总数目会随之减少,平均晶粒面积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统计和分析现场数据,得出限制MCCR薄板坯连铸连轧低碳钢拉速提高的主要因素为结晶器热像图中的冷齿和结晶器液面波动,对冷齿和液面波动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结晶器热像图中的冷齿与结晶器弯月面凝固收缩特性相关,受冷却铜板厚度、碳当量、拉速及保护渣影响,反映到铸坯实物上为凹陷或者裂纹缺陷,需合理匹配形成最优参数组合,以降低因冷齿造成的漏钢风险。当结晶器铜板厚度减薄量在6.7%以内时,一冷水维持原设计流量;当结晶器铜板厚度减薄量在6.8%~11.1%时,拉速4.0 m/min以上时需降低10%的一冷水流量;当结晶器铜板厚度减薄量在11.2%~15.6%时,所有拉速下需降低18%的一冷水流量,同时使用高碱度B型保护渣。针对高拉速下结晶器液面波动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拉速、结晶器断面宽度及电磁制动等参数对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得到不同拉速和不同断面条件下电磁制动电流的合理配置,使得拉速达到5.5 m/min时钢液面最大流速仍小于0.3 m/s。上述研究结果应用后,结晶器冷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10 mm厚的薄板坯最高拉速达到5.8 m/min,结晶器液面波动控制在±1 mm以内,保护渣液渣层厚度保持在8~10 mm,结晶器热流稳定,实现了高拉速的顺稳生产。  相似文献   
3.
根据城门山铜矿半自磨磨矿工艺流程,研究了以半自磨机为主体的磨矿优化控制策略,建设了由DCS 系统、优化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组成 SAB 控制系统。通过工业连续运行试验证明控制策略能够改善磨矿溢流产品粒级分布、同时减少了钢球和电能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主井提升机速度图的设计与提升机运行效率的关系,并针对矿山主井提升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对提升机速度图进行分析,找出了速度图中影响提矿效率的节点所在。结合矿山实际,缩短主井提升机箕斗爬行距离及爬行时间,减少提升机单次提升时间,优化设计并校验提升机运行速度图,可大幅提高提升机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在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板的质量好坏是影响汽车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扩孔试验是衡量汽车板质量的重要指标。钢板1、钢板2用于悬架臂、横梁、汽车底盘、悬挂及周围部件等汽车部件,具有良好的原料冲压成型和延伸凸缘性能。从试验速率、材料规格、冲孔凸模扩孔顶尖和试样面是否同一面展开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速率、材料规格、冲孔凸模扩孔顶尖和试样面是否同一面对试验结果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热源形式的特殊性,激光-电弧复合焊接过程中激光和电弧间易发生相互干扰,产生飞溅和底部驼峰等缺陷。以590 MPa级船用高强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弧弧长对激光-电弧复合焊飞溅和焊缝底部驼峰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激光-电弧复合焊飞溅和底部驼峰的产生机理,利用高速摄像设备对熔滴过渡行为和焊缝底部熔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适当缩短电弧弧长可以降低激光和电弧间的相互干扰,提高复合焊接过程的稳定性,进而降低飞溅产生的倾向。底部驼峰是小孔熔透性差和底部熔池流动不连续所引起的。缩短电弧弧长可以对底部驼峰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缩短电弧弧长可以降低等离子体对激光的吸收,提高激光的能量利用率,增加小孔熔透性和稳定性。 创新点: 研究了电弧弧长对激光-电弧复合焊飞溅和底部驼峰的影响,采用高速摄像方法对底部熔池流动进行了观察,进一步明确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焊缝底部驼峰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过渡曲面加工表面质量往往比普通曲面更难控制的特殊性,开展与过渡面适应的速度规划、加工轨迹的局部优化等研究来改善过渡面的表面质量,并通过运动参数可视化来预测过渡面的加工质量。在一定变化范围内,使空间曲率、挠率具有连续性的连续程序段属于一个区间,以建立过渡面的刀具轨迹“同速区间”。在同速区间内建立弧长参数化、拟合递推式Akima样条曲线,实现刀具轨迹的局部优化。通过数控模拟软件采集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及电流等),生成的插补文件导入自主开发的运动参数可视化软件,形成可视化图以此来预估加工表面质量。分别对可乐瓶底与变曲率曲面的过渡面进行同速区间规划与轨迹优化,得到了优化前后的可视化图。进一步,验证预估表面质量的有效性,通过对变曲率过渡面和五指山零件实际加工,验证了加工表面质量提高与否与可视化图好坏的一致性。因此建立过渡面同速区间及运动参数可视化,以实现过渡面的质量预估及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8.
碳化硅陶瓷高速磨削过程中,磨粒对工件材料强力冲击,应变率剧增、复杂显微结构对应力波传送响应转变,材料力学行为发生变化,目前高速磨削对材料去除机制影响的物理本质认识还不清楚。为此,开展磨削速度对SiC陶瓷磨削裂纹损伤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单颗磨粒磨削SiC陶瓷试验,分析了磨削速度对SiC陶瓷磨削表面形貌、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深度、磨削力和磨削比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SiC陶瓷材料以脆性方式去除时,磨削速度对裂纹损伤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磨削速度从20 m/s增加到160 m/s,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深度从12.1μm快速降低到6μm。采用Voronoi法建立了金刚石磨削多晶SiC陶瓷有限元仿真模型,当磨粒切厚为0.3μm,磨削亚表面损伤以微裂纹为主;当磨粒切厚为1μm时,随着磨削速度增加,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深度从14.7μm降低到4.6μm,磨削亚表面宏观沿晶裂纹逐渐变为微观裂纹。基于位错理论和冲击动力学理论,揭示了高速磨削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增加和晶界反射应力波对应力场削弱作用是高速磨削SiC陶瓷裂纹损伤“趋肤效应”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为使串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在自动怠速时节能减耗,提出一种采用电液泵结合蓄能器的自动怠速系统。介绍了该混合动力汽车及电液泵的结构与原理,且分析了电液泵在油温48 ℃、转速4000 r/min、压力30 MPa时的油隙损耗和总效率,结果证明,该泵比发动机-泵组有更低的机械损耗和更高的总效率。通过建立分段控制策略,充分利用蓄能器作为应急能源可在短时提供动力的特点,并结合所搭建试验平台进行节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电液泵结合蓄能器的自动怠速系统,在分段控制策略下,比发动机-泵组自动怠速系统的效率提高了5%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装载机铲装作业时因轮胎滑转而造成的功率损失,提出了一种以破坏物料致密性为基础的智能减阻铲装控制策略。基于理论分析明确了装载机铲装时的作业阻力形成机理,确立了通过自动提升动臂来破坏密实核以达到减阻插入的新思路。提出了基于现有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基于轮速差值的装载机智能减阻铲装控制策略。后续铲装实验证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在铲装过程中出现打滑时自动提升动臂来破坏物料致密性,降低作业阻力并减少轮胎打滑时间,避免了功率损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