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24篇
  免费   6601篇
  国内免费   4441篇
电工技术   5240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675篇
化学工业   6574篇
金属工艺   3974篇
机械仪表   3997篇
建筑科学   4258篇
矿业工程   2049篇
能源动力   1616篇
轻工业   5553篇
水利工程   1940篇
石油天然气   1896篇
武器工业   880篇
无线电   53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43篇
冶金工业   2028篇
原子能技术   1068篇
自动化技术   7528篇
  2024年   260篇
  2023年   979篇
  2022年   2383篇
  2021年   2983篇
  2020年   2101篇
  2019年   1426篇
  2018年   1462篇
  2017年   1713篇
  2016年   1524篇
  2015年   2479篇
  2014年   2928篇
  2013年   3638篇
  2012年   4571篇
  2011年   4641篇
  2010年   4407篇
  2009年   4183篇
  2008年   4283篇
  2007年   4289篇
  2006年   3525篇
  2005年   2828篇
  2004年   2100篇
  2003年   1381篇
  2002年   1228篇
  2001年   1214篇
  2000年   953篇
  1999年   36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0篇
  1956年   2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生物活性未知的双对苯醌(2,7-dihydroxy-3,6,9-trimethyl-9H-xanthene-1,4,5,8-tetraone,DTXT)的抗氧化活性,并提高其发酵产量,考察DTXT的还原力以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DTXT产生菌瓶生顶孢霉(Acremonium cavaraeanum)CA022菌株的固体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在200 μg/mL质量浓度下,DTXT的还原力与芦丁差异不显著,高于VE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达到67.00%,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达到78.83%,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76.53%。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0.773%、硝酸钠0.185%、H3BO3 0.032%、VB1 100 μg/100 g,在此条件下实际获得的DTXT产量为4 150.8 mg/kg,是优化前产量的(2 864.83 mg/kg)1.45 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对竹笋冻结特性的影响,以冻结曲线、硬度、水分损失率、水分迁移、冰晶形态和组织微观结构为指标,探究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35 ℃)和普通冷冻(-35 ℃)条件下竹笋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提高了冻结效率,改变了冰晶形态及分布,减轻了组织微观结构破损程度,改善了解冻汁液流失情况。与静电板间距10、20、30、40 cm处的冷冻竹笋解冻后水分损失率分别为14.16%、12.58%、9.73%、10.44%,显著低于对照组(21.01%)(P<0.05),硬度分别为461.19、507.48、496.65 g和455.31 g,显著高于对照组(350.70 g)(P<0.05)。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下竹笋解冻后汁液流失减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竹笋纤维排列整齐,组织微观结构保持较好。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可有效改善竹笋品质,可为利用低压静电场进行果蔬的冷冻贮藏和冷链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以蚕丝蛋白为模板,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通过生物矿化的手段形成具有特殊形貌的α-GaOOH颗粒,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煅烧α-GaOOH得到α-Ga2O3和β-Ga2O3.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等手段研究了丝素蛋白多肽和矿化时间对颗粒的影响,对其生物矿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β-Ga2O3具有优良的发光特性,丝素蛋白多肽模板以无定形的结构与产物结合在一起,并且经过高温烧结后仍以碳膜的形式包覆在材料的表面.这种碳膜结构对于提高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动力电池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零件,其性能,安全,可靠与耐久性直接影响整个车辆安全耐久性能,而电池系统的抗振动冲击特性是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重要指标.文中着重阐述动力电池振动疲劳的测试验证策略与具体实施指导,为电池系统研发和测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促进了国内土壤监测业务的发展.对比分析了目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采样、前处理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对采样环节的要求较高,需使用采样器和保存剂来减少挥发损失,进样前提取过程宜选用吹扫捕集等具有封闭系统的高效自动化方式.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回收率主要受萃取、净化方式的影响,二氯甲烷和加速溶剂萃取的组合方式既快速又节约溶剂;净化材料宜选择弗罗里硅土、氧化铝类物质.选择合适的采样、前处理方法才能保证回收率、质量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Effe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integrated devices with high powder density has become a serious issue, which requires materials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TC).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k bonding between graphite and Cu, a novel Cu/graphite film/Cu sandwich composite (Cu/GF/Cu composite) with ultrahigh TC was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The micro-riveting structure was introduced to enhance the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graphite film and deposited Cu layers by preparing a rectangular array of micro-holes on the graphite film before electro-deposition. TC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graphite volume fractions and current dens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C enhancement generated by the micro-riveting structure for Cu/GF/Cu composites at low graphite content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at high graphite content, and the strong texture orientation of deposited Cu resulted in high TC. Under the optimizing preparing condition, the highest in-plane TC reached 824.3 W·m−1·K−1, while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this composite was about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aphite film.  相似文献   
9.
10.
面部运动单元检测旨在让计算机从给定的人脸图像或视频中自动检测需要关注的运动单元目标。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面部运动单元数据库的建立和深度学习的兴起,面部运动单元检测技术发展迅速。首先,阐述了面部运动单元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已有的常用面部运动单元检测数据库,概括了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器学习等步骤在内的传统检测方法;然后针对区域学习、面部运动单元关联学习、弱监督学习等几个关键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梳理与分析;最后讨论了目前面部运动单元检测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