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针对武夷岩茶做青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大、劳动强度大、茶叶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分析做青工艺温、湿度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通过模糊决策,调整做青工艺,研制出由上位机系统,单片机系统、开关控制柜等3部分构成的做青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做青控制系统能根据做青现场温、湿度的变化,调整做青工艺参数,满足做青过程智能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做青过程中温度对大红袍茶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做青过程中温度对大红袍茶主要滋味成分的影响.方法 以武夷山大红袍三四叶为原料,采用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做青时设置20、24、28℃3个温度,探索温度对做青过程中大红袍茶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 温度对做青过程中武夷山大红袍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变化影响较大,至做青结束时,20℃下做青的大红袍茶中水浸出物和茶...  相似文献   

3.
环境湿度对大红袍做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环境湿度对武夷大红袍做青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武夷山大红袍驻芽三四叶为原料,采用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做青时设置60%、70%、80%3个环境空气相对湿度水平,测定做青叶水浸出物、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并对毛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 随着做青的进行,武夷大红袍青叶水分含量和茶多酚含量均呈降低趋势,水浸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做青工艺对夏暑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分析晒青质量减少率、摇青时间和摇青次数对夏暑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得分的影响,通过L9(33)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做青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夏暑乌龙茶最佳做青工艺参数为晒青质量减少率15%、摇青3次、摇青时间14 min,此时感官得分为90.150,茶多酚含量为19.907%,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095%,Green值为0.260。对感官得分影响最大的是晒青质量减少率、其次是摇青时间,最后是摇青次数,该研究结果可为夏暑乌龙茶做青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鸠坑种对夹2~3叶新梢为原料,研究两种做青工艺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的变化,并比较了两种做青工艺对生化成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减少,氨基酸总量增加,酚氨比降低;两种工艺之间生化成份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回收利用武夷岩茶下脚料和丰富茶产品市场作为宗旨,将武夷岩茶茶梗提取的茶汤作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速溶茶粉。以茶粉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对喷雾干燥的进料口温度、进料流量和茶汤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三因素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并做成品质量检验。结果表明:进料口温度150℃、进料流量3.0L/h及茶汤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为喷雾干燥的最适工艺条件。在此工艺下制备岩茶茶粉,得率为16.93%,且成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不同加工工艺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性差异,采用全机制、一青机制后手工、二青机制后手工、全手工等4种方式加工西湖龙井茶,比较分析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含量,并分析色差值与汤色的关系。结果表明,一青机制后手工、二青机制后手工工艺的茶外形优于纯手工工艺的茶叶,一青机制后手工工艺的西湖龙井茶滋味、香气与纯手工工艺的茶叶相当,且优于全机制工艺,即扁形炒制机青锅1次与手工辉锅结合的一青机制后手工工艺有利于提升西湖龙井茶品质;4种方式加工的西湖龙井茶的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L值差异不显著(P>0.05),a值、b值差异显著(P<0.05);一青机制后手工工艺有利于西湖龙井茶EGCG、GCG、谷氨酰胺、茶氨酸等关键风味化学物质的保留。采用一青机制后手工的创新工艺,显著改善了全机制西湖龙井茶滋味和香气品质,与全手工工艺的西湖龙井茶品质相当,可为西湖龙井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占福  刘姝丽 《啤酒科技》2011,(5):57-58,60
啤酒发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精确控制发酵过程的温度和压力历来受到酿酒企业的极大关注,实现发酵过程的自动控制是许多企业及科研单位不断研究的课题。过去啤酒发酵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的控制,多用常规数显表显示,人工现场操作调节,手工记  相似文献   

9.
以武夷山大红袍驻芽三四叶为原料,采用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对比做青时采用炭火和暖气机组加温对做青间环境和做青过程中大红袍生化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炭火升温的做青间温度和CO2浓度比暖气机组升温做青间高,两者的相对湿度区别不大;对比晒青叶,至做青结束时,两者的水浸出物含量皆无显著变化,而两者的茶多酚含量皆呈明显下降趋势,炭火做青间和暖气机组做青间中大红袍的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11.12%和23.1%;对比晒青叶,炭火做青间中大红袍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略有升高,而暖气机组做青间中则显著降低(P=0.021<0.05);两者的游离氨基酸总量皆呈波动式上升变化,与晒青叶相比,炭火做青间和暖气机组做青间中大红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升高19.55%和10.75%;暖气机组做青间所制毛茶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10.
青胡椒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青胡椒加工中,以最大限度保存青胡椒鲜果中挥发油和胡椒碱的活性;同时分析比较真空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3种干燥方法加工青胡椒的能耗,为青胡椒的干燥工艺及配套设备提供参考。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设备,采用水分在线测量装置监测整个干燥过程,分析物料装载量、加热板温度等因素对青胡椒含水率的影响,并应用三因素五水平的三元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试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确定青胡椒冷冻干燥工艺参数:加热温度45℃,物料装载量20kg,干燥时间32h。3种干燥方法中,真空冷冻干燥加工的青胡椒外观色泽最佳,微波真空干燥加工青胡椒所需能耗相对最低。  相似文献   

11.
以Arduino为下位机,LabVIEW为上位机,开发了一套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系统。由LabVIEW设计控制系统的前面板,前面板上设计了温度、湿度和滚筒转速等控制按钮,由Arduino采集滚筒内的温度、湿度和滚筒转速等参数,上传至上位机LabVIEW进行分析处理,Arduino根据处理结果控制红外管的开启、风扇电机的正反转和滚筒正反转及转速,从而实现滚筒内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使杀青叶不会产生烧焦和闷黄等现象,而滚筒正反转可使鲜茶叶杀青均匀。样机杀青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杀青均匀,具有良好的杀青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梨铭 《轻工机械》2009,27(2):71-74
在传统制茶工艺中引入计算机智能自动控制技术,以单片机为控制单元,以温度、湿度作为主要的信息采集参数,通过对汽热杀青工艺的建模和分析,拟定了控制器的控制规则与参数,实现了绿茶杀青工艺中温度、湿度、速度(杀青时间)多因素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的红茶加工工艺及其制茶品质特点。本研究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万源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对红茶关键加工技术(萎凋、发酵和干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TFRB为评价指标,确定紫色芽叶红茶的最优工艺参数,探究关键加工技术不同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福鼎大白’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按照优化后的加工工艺加工成红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通过感官审评、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为萎凋时间21 h,发酵时间4.5 h,干燥温度90±2℃,此时感官评分最高为92.83±0.19,‘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的感官品质优于对照,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分别为12.58%、3.62%、2.89%、37.89%、4.61%、0.38%和3.57%,均高于对照,TFRB为1.07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氨基酸组分总量、呈鲜爽味氨基酸组分和呈甜味氨基酸组分含量分别为32.35、22.68和3.4...  相似文献   

14.
探究黄金芽茶鲜叶加工过程中的色泽变化及其内在原因,以期为黄金芽及此类白化茶树品种鲜叶的加工生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以常规茶树品种鸠坑作为对照,分析黄金芽鲜叶在受热加工过程中外观色泽和内在呈色物质含量的变化,采用UPLC法分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脱镁叶绿素a及脱镁叶绿素b等6种脂溶性色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黄金芽鲜叶杀青后外观颜色由黄变绿,色差a*值由正值(红色)变为负值(绿色),以叶黄素为代表的黄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导致绿色素与黄色素含量比值显著上升,呈现鲜绿色;而后续的闷黄工序可使茶叶外观色泽恢复黄色,原因在于闷黄可使茶叶中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下降,绿色素与黄色素含量比值显著降低,使得闷黄后的成品茶外观色泽和色素含量均与鲜叶更为接近,黄金芽鲜叶的色泽优势由此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名岩区和丹岩区肉桂品种茶叶品质的差异,分析造成不同岩区茶叶品质差异的化学基础。方法从生化成分和矿质元素两方面分析名岩区和丹岩区肉桂品种的鲜叶、半成品茶的差异,并对这两个地区肉桂品种半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名岩区肉桂鲜叶的内含物更为丰富,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丹岩区(P0.05),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丹岩区肉桂鲜叶(P0.05)。从矿质元素来看,名岩区原料鲜叶中的P元素和Cu元素的含量较低。制成半成品茶后,名岩区半成品茶的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显著高于丹岩区;丹岩区半成品茶中Cu元素和Ni元素高于名岩区半成品茶;而名岩区半成品茶K、Mg元素含量较高。结论岩区的差异在生化成分和矿质元素两方面同时对肉桂品种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品种风味与其化学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不同品种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以佛手、黄楼、福云6号和混合种的鲜叶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加工成乌龙茶,检测鲜叶及成品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固定样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品种特性有关;乌龙茶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取决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同品种乌龙茶独特的风味与其生化成分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品种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品种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了的关系,以佛手、黄木炎、福云6号和混合种的鲜叶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加工成乌龙茶,检测鲜叶及成品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固定样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品种特性有关;乌龙茶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取决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同品种乌龙茶独特的风味与其生化成分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低温处理对黄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金萱”一芽一叶为原料,以室温(25 ℃)摊放处理为对照,设置3个低温处理温度(10、5、0 ℃)和5个处理时长(8、16、24、32、40 h),对鲜叶样品进行外观特征观察及相对电导率、脂溶性色素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测定,再对加工后的黄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和主要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鲜叶低温处理会大幅提升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有效降低叶绿素含量,并明显改变鲜叶挥发物的香气特征;与对照黄茶相比,低温处理可有效提高黄茶黄变程度;经10、5、0 ℃处理8 h后茶叶的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明显,5 ℃和0 ℃处理组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明显。同时,干茶香气中具有花果香的挥发性物质比例增加。综上,鲜叶低温处理有助于提升金萱黄茶品质,提高其滋味醇厚度和香气馥郁度,且以处理温度5~10 ℃,时长16~24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