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酿酒酵母AY12为出发菌株,采用传统人工诱变育种与基因组重排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耐高温且高产乙醇的酿酒酵母菌株.通过将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获得酿酒酵母突变群体,并从中筛选出耐高温且高产乙醇的23株突变株作为正向突变文库;将该文库通过酵母高效产孢与杂交反应实现突变文库的全基因组重排,筛选得到的基因组重排最优菌LYQ-F1的高温耐受性较出发菌株AY12明显提高,且在高温模拟发酵工艺中其乙醇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2.1%.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酿酒酵母Cu-3作为产类金属硫蛋白的出发菌株,采用物理(UV诱变)以及化学诱变(NTG诱变)方法进行复合交替诱变,再进行类金属硫蛋白诱导实验,得到突变菌株N-1,其类金属硫蛋白Cu—MT产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并且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选育酒精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K氏酿酒酵母,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诱变参数为紫外照射80 s、5?S、35℃水浴振荡处理60min.最终选出1株酒精高产菌株K-80-60,其发酵最终酒精含量为14.6%.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低产高级醇的工业酿酒酵母菌株,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680bg为出发菌株,运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其进行不同时长的诱变处理,结合孔板培养和分光光度法检测,建立了高通量筛选体系.最...  相似文献   

5.
甜高粱秸秆中半纤维素酸解液的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121℃)酸解水洗和未水洗甜高梁秸秆,测其酸解液主要成分;并利用诱变体N6和酿酒酵母TO5对其酸解液进行发酵,结果表明:水洗秸秆酸解液中木糖为主要成分,未水洗秸秆中木糖含量相对较少;发酵实验结果表明,诱变体N6能很好发酵木糖,而酿酒酵母TO5不能发酵木糖.  相似文献   

6.
已经实验室诱变处理得到的金属硫蛋白高产且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株酿酒酵母N'-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酵诱导培养阶段各影响因素的研究、优化,最终确定了N'-1菌株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为:选择CuCl2作为诱导试刺,浓度1.0mmol/L,活化培养时间48h;30℃;诱导培养时间48h;接种量1 mL/50mL培养液;诱导培养基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摇床转速140r/min.按照以上培养条件安排实验,测得金属硫蛋白产量(以巯基活性计)为0.074.较之前实验有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压静电场对酿酒酵母菌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高压静电场对甘蔗糖蜜工业生产用酿酒酵母菌进行处理,把酵母菌糖蜜进行酒精发酵,再利用气相色谱仪对产生的乙醇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对酿酒酵母菌具有明显的生物刺激作用。并找到乙醇含量具有较大变化的高压静电作用变异菌株,将高压静电作用变异菌株的乙醇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证实高压静电场对酿酒酵母菌具有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β-苯乙醇主要由黄酒酵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代谢产生,提高黄酒酵母β-苯乙醇产量可显著提升黄酒风味。本研究以绍兴地区酿酒酵母为紫外诱变出发菌株,对紫外诱变菌株进行底物类似物抗性筛选、酒精耐受性筛选、黄酒模拟液筛选,得到可提高β-苯乙醇产量的正突变菌株,再经产孢纯化与筛选得正突变菌株BYC-3。在发酵体系不外源添加前体化合物情况下,正突变菌株BYC-3菌株β-苯乙醇产量达238.12 mg/L,是出发菌株的2.67倍,其产酒精能力与出发菌株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为高品质黄酒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降胆固醇能力不同的植物乳杆菌中差异表达蛋白,探讨植物乳杆菌降胆固醇作用机理。方法:分别提取植物乳杆菌和诱变植物乳杆菌的菌体蛋白,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筛选并鉴定两株菌的差异表达蛋白,对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中差异表达蛋白在两株菌中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植物乳杆菌M1相比,植物乳杆菌UVs29中差异表达蛋白共190个,选取30个进行质谱鉴定,得到24种差异表达蛋白,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UVs29中烯醇化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未知蛋白的m RNA表达量高于植物乳杆菌M1,腺苷酸激酶的m RNA表达量则低于植物乳杆菌M1。结论: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出24种差异表达蛋白,荧光定量PCR的4种差异表达蛋白的m RNA表达量可能对植物乳杆菌降胆固醇作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利用现代静电技术分别对新酒和新醋进行人工催陈,对生酱油进行灭菌处理,对酿酒酵母菌进行人工诱变。并对今后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酿酒酵母对酒的风味物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为获得适合枸杞酒发酵的酿酒酵母,该研究从枸杞汁自然发酵液和枸杞果表面筛选获得发酵性能优良的酿酒酵母11株。以市售酵母RV171、DV10、安琪SY和安琪RW作为对照,基于不同菌株发酵枸杞酒的理化性质和感官评价的差异,获得了酿酒酵母出发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23。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对酿酒酵母M-23进行诱变,结合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技术,最终选育出酿酒酵母菌株M-23-7-1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自酿枸杞酒和2种市售枸杞酒(健康快车、金色传杞)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分析,评价不同枸杞酒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选育的酿酒酵母与市售酿酒酵母在发酵枸杞酒的基本理化指标上无显著差异,其中,选育获得的M-23-7-14与出发菌株M-23相比,枸杞酒的主要风味物质相对总量提高了37.0%,并...  相似文献   

12.
酿酒酵母菌的紫外诱变及其突变株的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葡萄表面筛选的野生型酿酒酵母菌进行紫外线诱变,培养后筛选出7株酿酒酵母菌的突变株,通过测定其荫株的发酵性能、发酵液残留总糖含量以及产酒精能力,从中筛选出1株发酵液中残糖含量少、酒精度高、起酵速度快的酿酒酵母突变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藻液对环磷酰胺诱变因子的抗诱变作用.方法:采用作为模型生物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变化和染色体畸变技术.结果:表明螺旋藻提取液可明显抑制环磷酰胺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形成,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用各剂量螺旋藻液处理后,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低于相应的阳性对照组.并且螺旋藻液低于1g/L时,抑制细胞中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形成与螺旋藻液的剂量呈明显的剂量关系.结论:适当剂量的螺旋藻液对环磷酰胺诱变因子的诱变作用呈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系统对酿酒酵母菌株A、B分别进行诱变,选育诱变菌株发酵的啤酒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的含量,4种嘌呤在1~16 mg/L的测定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诱变酵母菌株A-3发酵啤酒中嘌呤含量为77.67 mg/L,比初始菌株A的101.64 mg/L降低23.6%;诱变酵母菌株B-4发酵啤酒中嘌呤含量为76.26 mg/L,比初始菌株A的96.84 mg/L降低21.3%。诱变菌株A-3、B-4进行连续传代10次并进行发酵啤酒实验,诱变菌株A-3、B-4的发酵性能、发酵啤酒中总嘌呤含量和啤酒品质保持稳定。这表明ARTP诱变方法选育低嘌呤酿酒酵母菌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韩丽  李磊  杨厚荣  何培新  黄申 《食品科学》2019,40(6):106-112
将不同链长的脂肪酸己酸(C6)、十二烷酸(C12)及十六烷酸(C16)添加到对数期酿酒酵母中,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其对酿酒酵母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链长脂肪酸存在条件下,酿酒酵母基因的转录数量、基因转录水平均有所差异,其中短链脂肪酸C6对酵母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C16对酿酒酵母的影响最小。此外,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对不同脂肪酸存在时的转录因子及转运蛋白进行预测,其中包括17 条转录因子及40 条转运蛋白基因。最后分析不同链长脂肪酸存在对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酿酒酵母中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对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10160进行诱变处理。以致死率达到80%作为ARTP诱变(诱变时间为10 s)的最佳剂量,筛选得到了C5和C12两株遗传稳定的诱变菌株.。与初始菌株相比,诱变菌株的中性蛋白酶酶活分别提高了86.0%和85.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显示,C5、C12以及初始菌株提取的蛋白的组成无明显的差异,然而诱变样品的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初始菌株。通过豆粕液态发酵发现,与初始菌株相比,菌株C5发酵后的多肽得率和含量分别提高了14.2%和15.6%;菌株C12发酵后的多肽得率和含量分别提高了13.2%和11.8%。诱变后发酵液中中性蛋白酶的酶活也大大提高,菌株C5和C12发酵后中性蛋白酶酶活分别增加了26.0%和29.8%。多肽分子量分布和ACE抑制率无显著差异。可见,ARTP处理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10160可以显著提高其豆粕液态发酵制备降血压肽的产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蛋白和代谢水平进一步探究LF-EMF的分子机制,本文采用SWATH-MASS技术测定50 Hz LF-EMF辐射处理后的酿酒酵母蛋白组变化,得到的差异蛋白数据经过Unitprot数据库匹配,并对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50 Hz LF-EMF可显著影响酿酒酵母胞内12种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包括3种上调蛋白(↑15.78%~34.21%)和9种下调蛋白(↓14.43%~40.59%)。上调的蛋白主要富集在自由基代谢、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甘油脂代谢等代谢通路上;下调的蛋白主要富集在肌醇磷酸代谢、氮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嘧啶代谢、嘌呤代谢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上;此外,下调表达的肌醇三磷酸合酶同时会导致其相关代谢物三磷酸肌醇的代谢水平下降(P<0.05)。因此,LF-EMF辐射可影响酿酒酵母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产物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8.
脉冲强光诱变保加利亚乳杆菌高产胞外多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脉冲光技术应用于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可行性以及获得多糖高产突变株,以产糖菌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 IMAU40160为出发菌株,进行脉冲强光诱变处理。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以及超氧阴离子(O2-)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对比分析诱变前后菌株多糖的简单结构和抗氧化能力。SDS-PAGE电泳对脉冲强光的诱变机理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利用脉冲强光诱变技术可选育得到多糖高产突变株L27,其多糖产量高达(490.98±12.26) 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98%。结果表明,脉冲强光诱变不会对菌株多糖官能团产生影响;诱变处理后菌株多糖表面呈现不规则多孔状;脉冲光处理提高了菌株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引发了突变株差异蛋白的表达,为脉冲强光应用于优良菌株选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脉冲强光技术可应用于L. bulgaricus IMAU40160多糖高产突变株的诱变选育。  相似文献   

19.
胡爱云  龚定芳  李莎 《中国油脂》2019,44(12):120-126
利用RNA-seq技术对裂殖壶菌SR21的原始菌株和ARTP诱变所获取的DHA高产菌株NA2进行转录组分析。对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的分类,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将这些基因归类到相关的代谢途径中,揭示诱变菌NA2中DHA产量提高的分子机理。结果表明:与原始菌株比较,诱变菌NA2中有314个基因上调,3个基因下调;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供应更多的乙酰辅酶A(乙酰-CoA)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20.
静电设备在酿造品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结合近年的研究与探索,对静电设备在酿造品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如静电催陈酒类和醋类,生酱油灭菌处理以及用静电诱变酿酒酵母等。并对静电技术应用于酿造品生产的前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