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退火工艺对冷轧工业纯钛带卷各向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是影响工业纯钛板带材成形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制备低各向异性工业纯钛带卷,采用室温拉伸试验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表征了经不同工艺退火后冷轧工业纯钛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织构,分析了退火工艺对工业纯钛带卷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固定时,延长退火时间,TA1钛带纵向屈服强度降低程度大于横向,导致其各向异性升高,而退火超过一定时间后其各向异性趋于稳定,700 ℃时钛带纵横向屈服强度差值的稳定值为82 MPa,610 ℃时的稳定值为58 MPa;退火时间固定时,在所研究温度范围内,退火温度越高,钛带各向异性越显著。织构分析表明,延长退火时间或/和升高退火温度,TA1钛带的棱锥织构增强、基面织构减弱,导致室温拉伸时纵横向{1010}<1120>柱面滑移的施密特因子差值增大,从而表现出更明显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2.
冷轧纯钛的典型织构类型是以■为主要织构组分的棱锥织构。棱锥织构属于非对称织构,会使得纯钛板材呈现明显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对纯钛板材进行多道次冷轧变形和再结晶退火处理,然后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织构极密度及取向变化。结果表明:纯钛冷轧后主要存在的织构类型为■、■和■棱锥织构。经580℃/2 h退火,遗传了冷轧后主要的棱锥织构类型,其中■和■织构的极密度随压下率变化较退火前明显减小,而基面织构虽然强度高但组分少,加剧了纯钛板材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3.
工艺因素对铌带深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锻造开坯、轧制、热处理工艺对铌带深冲性能的影响.采用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较高的锻造温度、较大的开坯压下量及低温长时间热处理,能使铌带具有更好的深冲性能、较高的强度和延伸率及良好的织构分布.铌带冷轧织构类型为典型的[100]//RD和[111]//ND纤维织构,经再结晶退火后转变为很强的(111)[101]到(111)[11(2)]的过渡型织构和较弱的(100)[011l]±15°织构.再结晶纤维织构强度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消除深冲时的制耳.  相似文献   

4.
利用X射线衍射的三维取向分布函数,研究工业纯锌板在160℃时电场与非电场退火保温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同时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电场退火推迟轧制工业纯锌板再结晶进程,从而导致电场退火样品的显微硬度值均高于非电场退火样品的显微硬度值。电场显著提高退火后样品的再结晶织构强度,即电场明显促进冷轧{101 8}面织构向再结晶{101 3}〈101 1〉板织构的演变,而且这种影响在再结晶晶粒的长大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电场并没有改变工业纯锌板退火过程中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制备Ni-32.7at%Cu及Ni-31.7at%Cu-3at%W合金坯锭,经热锻、热轧和冷轧后得到最终厚度为80μm的冷轧薄带。分别将其在1000℃×1 h再结晶退火前后于350℃保温0、30、180和360 min,并根据XRD边带峰强度、位置以及EBSD中织构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其调幅分解现象及其对再结晶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i-32.7at%Cu合金薄带1000℃×1 h再结晶退火后水冷,再于350℃保温不同时间的样品中均发生了调幅分解,且调幅波长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合金薄带在350℃保温不同时间后,再经1000℃×1 h退火时,孪晶比例随保温时间的延长由16%增至32%,立方织构比例由80.2%降低至14.4%。这种再结晶织构的变化归因于保温过程中调幅效应的增强;调幅分解通过形成多相组织以及孪晶结构抑制了立方取向晶粒的优先长大,同时也削弱了低温回复带来的优先形核优势,使得立方织构比例显著下降。W元素的加入抑制了调幅分解的产生,提高了立方织构比例。  相似文献   

6.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系统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5083铝合金超快速退火组织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5083铝合金经过80%冷轧变形后以500 ℃/s加热至450 ℃时,不同保温时间(1~60 s,冷却速度40 ℃/s)对退火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保温时间从1 s延长到60 s,5083铝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由4.94 μm增大到6.44 μm,合金中主要产生了再结晶立方退火织构{001}<100>、旋转立方织构{001}<110>,以及少量的高斯织构{011}<100>和黄铜型织构{011}<211>。当退火保温时间从1 s增加到60 s,整体上合金中的再结晶退火织构先增强再减弱。退火保温时间对5083铝合金的强度影响较小,5083铝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分别约为170 MPa、326 MPa,而其伸长率由25.63%逐渐增大至30.06%,最后又降低至25.20%。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国产铝板在冷轧与退火后的极图以及冲盂与拉伸试验中所表现的各向导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指出,纯铝的冷轧织构确定为(110)[112]+(112)[111],该织构引起在冲盂试验中与轧向成45°方向处出现制耳。经500℃温度下退火后,较强的再结晶织构(100)[001]+(146)[211]与残留的加工缴构(110)[112]+(112)[111]同时并存,在冲盂时制耳由4个与轧向成45°的方向变为6个与靴向成30°,90°方向处出现。当退火温度达600℃时,再结晶织构(100)[001]则显著地增强,制可的数目又减为4个并在与轧向成0°,9°方向处出现。纯铝经冷轧后的表面织构为(100)[011],该织构系经过一过渡层逐渐改变至中心部分的(110)[112]+(112)[111]织构。在测定沿板面不同方向的拉伸性能中,发现经冲盂后制耳的位置一般与板料近似真应力,σ_R,最小的方向相符合。对于纯铝退火后的(146)[211]织构的形成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颜鸣皋  陈克铭 《金属学报》1957,2(2):185-196
本文对国产铝板在冷轧与退火后的极图以及冲盂与拉伸试验中所表现的各向导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指出,纯铝的冷轧织构确定为(110)[112]+(112)[111],该织构引起在冲盂试验中与轧向成45°方向处出现制耳。经500℃温度下退火后,较强的再结晶织构(100)[001]+(146)[211]与残留的加工缴构(110)[112]+(112)[111]同时并存,在冲盂时制耳由4个与轧向成45°的方向变为6个与靴向成30°,90°方向处出现。当退火温度达600℃时,再结晶织构(100)[001]则显著地增强,制可的数目又减为4个并在与轧向成0°,9°方向处出现。 纯铝经冷轧后的表面织构为(100)[011],该织构系经过一过渡层逐渐改变至中心部分的(110)[112]+(112)[111]织构。 在测定沿板面不同方向的拉伸性能中,发现经冲盂后制耳的位置一般与板料近似真应力,σ_R,最小的方向相符合。 对于纯铝退火后的(146)[211]织构的形成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高纯铝锭作为原材料,采用冷轧,热锻的压力加工的方法,研究大尺寸铝锭在较小压下量下,通过再结晶退火制备符合高纯铝靶材技术要求的高纯铝制品;将对高纯铝冷轧和热锻样再结晶退火后进行了织构检测,结果表明,冷轧、热锻后的退火样品均出现再结晶织构,但织构强度较低。主要以(100)面织构为主,其中U{001}<100>,强度达到4级以上;350℃退火样品除了再结晶立方织构较强外,其他织构都较弱,说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立方织构取向在逐步取代变形织构。当退火温度升高,晶粒充分长大后,织构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轧制及退火对Ti-18Nb-4Sn合金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亚稳型β钛合金Ti-18Nb-4Sn(原子分数,%)为对象,研究了75%热轧后再进行75%和97%冷轧,以及在800℃不同时间退火对其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程度冷变形后,试样出现了{112}<110>,{223}<110>,{111}<110>和{111}<112>型轧制织构.随变形量增加,轧制织构强度均有所增强,其中以{223}<110型织构强度增加的幅度最大.800℃退火对75%冷轧试样的织构类型和强度影响不显著,而对97%冷轧试样的织构产生强烈影响,形成了单一的高强度的{111}<112>再结晶织构.该织构在退火5 min后就达到稳定,延长退火时间到1 h对其强度变化无明显影响.分析表明,热轧决定了随后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织构类型的变化,而大变形量的冷轧以及随后的退火促进了高强度{111)<112>再结晶织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胫骨是一种由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蛋白组成的自然生物陶瓷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具有层状的微结构并且平行于骨的表面排列.观察也显示这些羟基磷灰石层又是由许多羟基磷灰石片所组成,这些羟基磷灰石片具有长而薄的形状,也以平行的方式整齐排列.基于在胫骨中观察到的羟基磷灰石片的微结构特征,通过微结构模型分析及实验,研究了羟基磷灰石片平行排列微结构的最大拔出能.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片长而薄的形状以及平行排列方式增加了其最大拔出能,进而提高了骨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4.
15.
钢材打捆机控制系统智能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材打捆机是一种用于轧钢精整工艺的新型自动化设备,其控制系统基于SiemensS7 PLC和TP7触摸屏。系统的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液压高低压自动控制、在线监视、离线故障检测、多台设备协同工作、可视化人机交互技术。本文描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论述了CAD技术中参数化设计的三种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机械设计中的机构结构,归纳出其零件的几何特征构成。设计了机构CAD图形库,并提出了该图形库生成步骤和人机交互界面。  相似文献   

18.
刘兴  赵霞 《表面技术》2008,37(1):37-39
采用激光辐照对FeCrAlW电弧喷涂层的组织进行致密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和X衍射对涂层的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涂层组织致密度提高,孔隙率明显降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降低.在较低的扫描速度下,涂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互熔区,涂层与基体之间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9.
Metal Science and Heat Treatment - The effect of parameters of hot roll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on formation of the martensite-austenite component of bainitic and ferritic-bainitic structures in...  相似文献   

20.
V法造型工艺在铸造行业已经被广泛应用,但V法造型设备的发展却比较缓慢。由于非标设备的缘故,设备在安装调试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故障,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本文列举了V法造型设备经常出现的故障,分析了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