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选矿废水富含大量酸/碱溶液、固体悬浮物、重金属及浮选药剂残留物等组分,已成为矿山环境、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因。为了推动矿山废水的治理和水资源回用效率,本文简要介绍选矿废水的来源和危害;详细介绍了矿山废水的处理方法,如酸碱中和法、混凝沉降法、氧化法、吸附法、沉淀法等典型废水治理技术;而废水处理方面的新技术应用也进行了归纳,如人工湿地法、微生物处理法、膜分离法、电化学法和复合废水处理技术。最后,阐述了选矿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选矿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由于选矿废水排放量大,且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选矿药剂和悬浮物,任意排放不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会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因此,选矿废水的综合处理与回用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需求。概述了选矿废水可能对选矿过程造成的影响,比较了国内外选矿废水回用处理的差距,总结了国内选矿废水回用前常用的处理方法,分析了选矿废水处理回用在选矿废水综合治理方面的巨大优势,并提出了发展选矿废水综合回收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铜矿选矿过程产生的废水含有的污染物多,导致周边环境严重污染。随着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及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废水的处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铜矿选矿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来源、基本特征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性,针对铜矿选矿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重金属离子和有机选矿药剂,分别阐述了自然沉降、吸附、絮凝、化学沉淀以及高级氧化等处理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机理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铜矿选矿废水在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废水的治理研究进行展望,应开发高效且生态友好的废水处理新工艺,降低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废水的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离子和残留浮选药剂是铅锌选矿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外排会污染环境,直接回用则影响选矿指标。不同的铅锌废水含有的重金属离子及选矿药剂的种类和量各不相同,需针对不同废水的性质及用途,采取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办法对铅锌选矿废水加以处理,方可回用或外排,是环境保护、节约水资源的绿色矿厂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铅锌废水的基本性质、来源、危害以及处理方法,对后期铅锌废水处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矿废水是矿山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废水中残留的浮选药剂大多都是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且不易自然降解,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将会对环境和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经过有效处理后,可达到废水排放标准,还可回用到选矿过程中。本文从选矿废水的具体来源、特点以及危害展开深入探析,综述了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中常见的废水处理方法及其机理,主要有物理吸附法、过滤法、好氧-厌氧降解、Fenton氧化和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等。并对选矿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处理所取得的成绩和其中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展望今后选矿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开发和应用经济、高效和绿色的选矿废水处理技术,是减轻选矿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对选矿废水低成本有效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氰化尾渣清洁混选技术、选矿废水净化处理回用技术、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有机结合与相互匹配,提高了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了选矿废水和尾矿的零排放,彻底消除了废水和尾矿对环境的影响,做到了,选矿过程的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清洁分选技术、选矿废水净化处理回用技术、尾矿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有机结合和相互匹配 ,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降低了浮选过程电耗和药剂消耗 ,实现了选矿废水和尾矿的零排放 ,彻底消除了废水和尾矿对环境的影响 ,做到了选矿过程的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8.
我国矿产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选矿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以化学需氧量(COD)最为突出,选矿过程中浮选药剂的使用及残留是造成选矿废水中COD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废水中高含量的COD会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研发选矿废水COD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经济意义。文章通过汇总并剖析选矿废水COD处理技术现状(处理技术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微生物降解法、氧化法等),对其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铅锌选矿厂废水量大、污染物组分复杂,且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处理达标外排或循环利用难度大。以栖霞山铅锌矿和会泽铅锌矿为研究对象,概述了矿石性质、所用选矿工艺和浮选药剂,对比分析了选矿废水的源头分质回用和末端处理回用,阐述了选矿废水零外排的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在选矿工艺的选择制订时,应将选矿废水的处理回用一并纳入考虑。选矿废水的源头分质回用是实现选矿废水回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在选矿废水源头分质回用的基础上进行选矿废水末端适度处理,甚至深度处理回用,不仅可以提高选矿废水处理回用效率和降低处理回用成本,且能达到选矿废水零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磁预处理技术对白钨选矿废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分别考察了磁预处理条件下,PAC、PAM对选矿废水的絮凝处理的影响,探讨了磁预处理技术影响选矿废水处理效果的机理。结果表明,磁预处理能改变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性质,易于形成硝酸盐、碳酸盐沉淀下来,使废水得到澄清净化。  相似文献   

11.
会泽铅锌矿选矿废水产生量大,且含多种有害物质,其治理及回用难度极大。针对选矿废水的来源及特性,在生产实践及技术改造过程中,逐步构建形成了一套具有和谐互补模式的选矿废水治理和回用技术,包括源头控制改善选矿废水、过程消减利用选矿废水、末端处理回用选矿废水,实现了选矿废水厂内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零外排,且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率。与之相关的先进技术及成功生产经验,可为类似金属矿山选矿厂治理选矿废水推进选矿清洁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矿废水的强酸高碱以及选矿废水中的大量固体悬浮物、重金属离子和各种浮选药剂的残留等是形成矿山环境污染的重要潜在因素。为了更好地推动矿山选矿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在介绍了选矿废水的来源、水质特征及危害的基础上,总结了自然净化、酸碱中和、混凝沉淀和化学氧化等典型废水治理技术和人工湿地、微生物处理、光催化氧化等新型治理技术的原理、现状及优缺点,并从集中回用与分质回用2方面阐述了选矿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的现状和适用范围,最后展望了选矿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复杂难选氧—硫混合铅锌矿清洁分选、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等难题,会泽铅锌矿研究开发了多种流程结构并存的选矿新工艺,引进了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选矿设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并构建了以膏体充填和选矿废水处理回用为核心的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了矿石中有用组分的高效综合回收、选矿尾砂零堆存及选矿废水零排放,为多金属矿山清洁生产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凡口矿选矿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凡口铅锌矿在选矿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介绍凡口铅锌选矿废水资源化回收、澄清净化、浮选工艺循环利用及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使废水回收利用率达到 85 %以上 ,实现了清洁矿山、保护环境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选矿废水的完全回用是建设绿色矿山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然要求。为考察鹿鸣钼矿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基于废水水质分析结果,在实验室进行了选矿废水直接回用的探索试验及系统的药剂制度优化试验,并通过工业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现有选矿工艺制度下,选矿废水直接回用会明显降低铜、钼精矿品位,无法满足生产要求。通过优化铜钼混浮作业、铜钼分离作业和钼尾选铜作业的浮选药剂制度,调整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的生产工艺流程,经过工业试验验证,最终获得了钼回收率88.13%、铜回收率35.29%的良好指标,使综合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为同类型钼矿选厂选矿废水循环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磷矿浮选工艺要求和废水的性质,利用CaO和Na2CO3两碱处理选矿废水,废水循环回用,达到回水的100%利用,即"零排放"。该工艺既防止了浮选废水对环境的潜在污染,降低了浮选药剂消耗,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成功开发出分段浓缩-分质回用-末端废水净化处理的选矿废水回用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业,实现了银铅锌多金属选矿废水全部回用,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度减少了末端废水处理量和处理成本,而且还使废水中的选矿药剂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选矿药剂消耗,选矿指标稳定提高,显著节约了选矿能耗,大幅度节约了选矿新鲜水的用量,实现了选矿废水全部回用,杜绝了环境污染。该项技术推动了我国金属矿山废水综合利用新技术的进步,为我国金属矿山行业废水高效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支撑与很好的工程范例,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常呈酸性或碱性,含有大量以选矿残留药剂、悬浮物及金属离子为主的污染物。随着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此类废水已成为矿山环境、水体及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若直接将其用于选矿工艺,各类污染物会损害选矿设备、影响选矿流程、降低精矿品质,故此类废水的综合处理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有色金属选矿废水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阐述了近年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处理研究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