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北京地铁复-八线车站施工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对北京地铁复-八线天安门西车站暗挖施工过程中对地层沉降以及管线变形的预测及分析,分析的结果对该地铁站的施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结果非常好地证实了最初的预测,并据此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这一经验有助于指导北京地区同类工程的地层沉降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层损失的盾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要穿越建筑密集区、重点建筑保护区和沉降敏感区,地面沉降的科学预测和合理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盾构法隧道施工诱发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移动。基于现有地层损失概念,按照经验-数学法和物理力学法体系论述了国内外盾构推进诱发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对地层损失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建立了基于沉降预测-施工控制的地层损失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地面沉降-地层损失-施工参数"联系通道的地面沉降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3.
长沙地铁典型地层盾构施工地表沉降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长沙地铁二号线沿线地层特征,以及盾构施工状况,基于长沙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典型地层100多个地表沉降观测断面大量的地表沉降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采用Peck公式预测长沙地铁施工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降槽的可行性,得出了预测长沙地铁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基本参数的取值范围,即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K)0.3-0.6,地层损失率0.5%-1.25%。应用本文获得的地表移动参数,采用Peck公式可以较好预测长沙地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及其对于邻近结构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成伟  范雨  姚旭朋 《建筑施工》2020,42(2):280-283
以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伸段石井站—亭岗站区间隧道施工为背景,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对上部软土下部灰岩复合地层地表横向沉降和隧道轴线上方地表纵向沉降随盾构开挖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对比了横向与纵向沉降预测公式与实际监测值,分析了沉降量值与沉降范围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除了施工因素影响外,该类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降与修正Peck公式基本吻合,最大沉降量值受地层体积损失率影响,主要沉降影响范围的控制因素有隧道埋深、双线隧道间距、隧道穿越层的性质;纵向沉降发展规律与Sagaseta公式基本吻合,沉降快速发展区范围控制因素有隧道埋深、纵向地层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隧道开挖对周围地层会产生扰动,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变形,进而导致地面既有建筑物沉降、倾斜甚至倒塌.以某地铁隧道下穿一高层建筑物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地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沉降理论预测分析了隧道在下穿该建筑时的沉降变形特征和规律.并针对建筑物沉降特点,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软弱地层进行预加固.最后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技术能够较好地控制建筑物沉降,确保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其结构的安全性,并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面沉降上,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逐渐增多的地下建(构)物破坏案例使得准确预测地层中位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这一问题,利用自制的大型模型试验箱,以长江砂为填料,用调整模型箱底板各分块不同高度的方式来模拟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通过对不同深度处地层位移模式的分析,研究了砂性土中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某一深度处中心最大沉降量与观测深度及底板最大下沉量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沉降槽的体积不是常数,而是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的变量,地面沉降槽的体积仅相当于地层损失体积的一半;沉降槽宽度系数i只与沉降槽所处深度有关而与该沉降槽的中心最大沉降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盖怀涛  侯永峰  董丹丹 《山西建筑》2007,33(34):309-310
针对隧道开挖对地层沉降的影响,分析了地表沉降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地层沉降位移预测,详细地阐述了控制建构筑物受影响的主要措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工程施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郑州地铁14号线盾构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基于郑州地区粉质黏土弱湿陷性地层,通过对盾构施工过程中60组地表沉降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并借助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引入系数α,β以修正地表最大沉降量以及沉降槽宽度,得到适用于郑州地区粉质黏土弱湿陷性地层的Peck沉降预测公式。结果表明:当修正系数α介于0.33~0.73,β介于0.6~1.0时,Peck沉降预测公式经过修正后所绘制的地面沉降曲线更接近现场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铁竖井施工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地层,进而引起周边建筑物沉降,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本文结合长春地铁1号线南广场站1#竖井工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竖井的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了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提出合理的施工安全保障措施,为长春地铁1号线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盾构施工引起地层移动及地表沉降的原因与机理,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表变形量进行预测和数值模拟计算,并据此在设计与施工中根据现场特殊的施工工况和周边环境条件,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沉降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FLAC3D商业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对北京站—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开挖可能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研究。根据地质勘探资料,选取洞桩法施工段的典型断面,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条件考虑已有地铁荷载对该段开挖的影响,按照施工组织情况,设计相应的计算工况。根据计算结果,对既有环线地铁荷载影响下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进行分析,研究隧道、既有地铁、地表沉降变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同时也验证直径线工法的可行性,为其后续施工及具体工法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结构沉降控制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至东大桥站区间隧道采用平顶直墙结构垂直密贴下穿既有2号线朝阳门站。采用FLAC~(3D)模拟分析了密贴下穿施工引起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规律,据此提出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方案,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进行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下穿段两沉降缝间的既有地铁车站结构为沉降控制的重点区域;区间隧道下穿施工期间,初支背后回填注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千斤顶顶升则是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的关键措施;隧道开挖初期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显著,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千斤顶顶升力并加强注浆质量,确保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期地面沉降量对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地铁10号线苏州街车站为多套地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大的复杂场地,根据地质勘察结果的地层三维空间分布状况,建立车站场地的三维地质模型;应用试验结果确定各类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依据工程设计方案,概化洞桩法施工过程为6个施工步序;采用等效模拟的方法概化超前地层预加固;应用FLAC3D计算软件,优化开挖施工方案,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分析各施工步序暗挖车站周围土体的变形量和地面沉降量;研究确定引起最大地面沉降量的施工步序。通过现已完成施工的导洞开挖步序施工变形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比较分析,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根据计算结果预测地铁车站施工期的最终地面沉降量。  相似文献   

14.
阪神地震中地铁车站遭受了严重破坏。破坏基本都是由于中柱坍塌引起的,这表明中柱是浅埋地下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地下结构中柱的内力进行静、动力分析,并对北京地区典型的地铁车站结构缩尺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中柱动力响应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揭示中柱受地震力破坏的机理,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水平旋喷桩在北京北三环热力外线隧道下穿北京城铁13号线光熙门车站工程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加固原理、施工方法以及技术特点,并对施工引起的沉降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从而推广水平旋喷桩在暗挖隧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北京处于地铁建设高峰期,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常规地铁站施工由于受环境约束,均采用围护桩护壁,墙体采用单侧支模施工工艺。而地铁望京东站墙体模板施工中,采用了有地铁特色的双侧墙体模板体系,为明挖地铁车站大放坡开挖工法提供了后续保障,为其他高、厚墙体模板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坑开挖引起紧贴运营地铁车站的变形控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监测数据表明:紧贴运营地铁车站单侧基坑开挖卸载引起车站结构不对称变形。以紧贴上海某地铁车站的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基本吻合。详细讨论了影响车站变形的几项主要施工措施,指出在车站开挖侧设置托换桩、旋喷桩及搅拌桩加固和分块开挖是控制车站变形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车站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随加固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由于墙体与加固体之间的接触摩擦力,使墙体竖向位移随加固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主要针对越来越多的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工程,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介绍新建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的关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对既有地铁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既有地铁的变形控制标准;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等进行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地铁影响的预测分析;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并选取超前大管幕、掌子面注浆、补偿注浆等辅助措施;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并结合既有工程经验,将主要控制标准按施工步序进行分解,实施控制标准的分阶段控制;通过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即时监测和分析既有地铁的动态变化,对出现的结构开裂、沉降过大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灌浆加固、注浆抬升等处理措施,确保既有地铁的正常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9.
暗挖洞桩法在北京地铁呼家楼车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天文 《山西建筑》2011,37(13):89-90
针对北京地铁十号线呼家楼站主体结构施工风险,通过对车站施工方案进行比选,确定采用洞桩法(PBA工法)施工,工程实践表明车站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案是合理的,确保了邻近桥桩和地铁车站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员村站至车陂南站区间盾构施工难点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广州地铁五号线员村站—车陂南站区间盾构工程难点,对土压平衡盾构机在复合地层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处理思路,以期为类似地层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