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淀粉的糊化机理,分析得出影响糊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淀粉类型及其它因素;总结了糊化淀粉的特点,介绍糊化淀粉生产的方法主要有热糊化、压力糊化和化学糊化法,且前两种方法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最后介绍糊化淀粉在各行业的应用,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预糊化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预糊化淀粉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糊化度是预糊化淀粉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 ,因此同时简要介绍了检测和提高产品糊化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两种乙酰化马铃薯淀粉(取代度分别为0.0472和0.0560)样品通过筛分获得3个不同颗粒大小的组分(<30μm,30~50μm,>50μm)。将30~50μm的颗粒组分在4 mol/L CaCl2溶液中处理(20℃),使之发生化学糊化。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淀粉颗粒在糊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4 mol/L CaCl2溶液可以使乙酰化马铃薯淀粉颗粒由外向内逐步发生糊化;通过选择作用时间,可以控制淀粉颗粒的糊化进程。采用机械方法除去外围糊化层,获得内部残存颗粒。对残存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表面有一些凹痕,说明颗粒结构的不均匀性。研究表明,化学糊化法可以作为分析乙酰化淀粉颗粒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运用Brabender糊化仪研究了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比较了玉米淀粉和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差异.结合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研究了糊化料水比、耐高温仅一淀粉酶添加量、耐高温α-淀粉酶的品种等因素对玉米淀粉糊化、液化效果的影响。根据玉米淀粉的糊化性质,优化确定了玉米淀粉的糊化工艺,在大生产中进行了验证和对比。  相似文献   

5.
稻米淀粉的糊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级反应模型对不同类型稻米淀粉的糊化特性和糊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稻米淀粉的糊化特性有较大差异。淀粉的糊化能耗主要用于淀粉晶体的熔解,颗粒的膨胀和直链淀粉分子从淀粉颗粒中的脱离。其中以晶体崩解速度最大,所需能耗最小;其次为颗粒膨胀能,直链淀粉溶出的速度最小,所需能耗最大。不同来源淀粉的膨胀速度和直链淀粉溶解速度,糊化能及其分配也有所差异,以籼稻的润胀能较小,其次依次为粳稻和糯稻;籼稻直链淀粉脱离淀粉颗粒(淀粉糊上清液BV值)所需能耗最大,其次为粳稻。3种稻米淀粉的酶解能耗差异不大,以糯稻淀粉较难以水解。  相似文献   

6.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FBRM)分析了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在糊化过程中颗粒总数的变化,实现了淀粉颗粒变化的"动态"监测,并提出用颗粒总数的变化量/颗粒的初始总数来表示糊化度,简化了以往测量糊化度的方法。结果表明:FBRM测得的玉米淀粉颗粒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马铃薯淀粉颗粒总数一直减小,在70℃时下降幅度最大;木薯淀粉颗粒总数也一直减小,但在65℃时下降幅度最大。FBRM测得玉米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60.05%,马铃薯淀粉在70℃糊化度达到最大值38.83%,木薯淀粉在65℃糊化度达到最大值54.66%;当温度达到75℃时,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总的糊化度分别为93.55%、90.19%和85.85%,它们都没有达到100%。  相似文献   

7.
淀粉的糊化以及测定方式的发展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目前常见的淀粉糊化方式和糊化测定的方法,提出新的淀粉糊化方式--通电加热糊化,为新的糊化测定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预糊化淀粉制备、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物理变性淀粉,具有冷水可溶、保水性强等特点,用途广泛。该文综述预糊化淀粉原料、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介绍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为食品用预糊化淀粉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半糊化浆纱技术是基于使用淀粉为主浆料、浆纱工艺采用中温调浆、浆槽不加热的一种新型浆纱技术。本文通过采用扫描电镜系统对半糊化浆纱表面淀粉浆料糊化状况、浆纱横截面浆液浸透状况的观察,提出了半糊化上浆技术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半糊化浆液中含有一定量糊化了的浆液和大量未糊化的淀粉颗粒,完全糊化了的淀粉浆液由于黏度小而容易浸透到纱线内部,大量吸水而未糊化的淀粉颗粒粘附在纤维和纱线表面,浆纱烘燥时,黏附在纤维和纱线表面未糊化的淀粉颗粒破裂被覆到纤维和纱线表面,并与浸透到纤维之间的浆液发生粘结,浸透到纤维之间的糊化浆液成为表面颗粒淀粉糊化后粘附的“根”,使得浆膜对纱线形成了包覆。  相似文献   

10.
探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制备方法及对纯棉纱的上浆效果。将原淀粉和变性淀粉PR-Su混合,采用恒温水浴蒸汽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测试了室温条件下浆液的黏度、pH值、黏度热稳定性,并采用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在室温下对纯棉纱进行上浆。试验表明: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具有较低的黏度和优良的黏度热稳定性;在相同配方下,部分糊化淀粉浆液所浆出的棉纱耐磨性能提高、强伸性能改善、毛羽值降低,基本达到完全糊化浆液浆出纱的质量指标。认为:部分糊化淀粉浆液上浆技术是一种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浆纱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