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植物甾醇酯产品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甾醇酯是一类新型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植物甾醇酯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探讨了酯化法、酯交换法和脂肪酶催化法等各类方法的原理、工艺条件与应用特点,为植物甾醇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植物甾醇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甾醇酯作为一种能够改善植物甾醇油溶性、降低胆固醇、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硬化的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在国际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关注。该文对植物甾醇酯制备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对比了各种制备方法优缺点,为高催化效率、易分离、无残留、低成本的催化体系研究及高效、绿色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植物甾醇酯作为一种能够改善植物甾醇油溶性、降低胆固醇、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硬化的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在国际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关注。该文对植物甾醇酯制备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对比了各种制备方法优缺点,为高催化效率、易分离、无残留、低成本的催化体系研究及高效、绿色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植物甾醇与α-亚麻酸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α-亚麻酸和植物甾醇不同质量比、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酯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即真空度为0.03~0.04 MPa,α-亚麻酸与植物甾醇的质量比4:1,催化剂量为2.5%,反应时间为8 h,反应温度140℃,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的酯化率为(98.88±0.984)%.因此,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到了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5.
酶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在脂肪酶催化作用下同脂肪骏酯化或同脂肪酸甲酯或三酰甘油酯交换可形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介绍了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酶催化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6.
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制取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在化学催化剂或生物催化剂作用下同脂肪酸酯化或同脂肪酸甲酯或三酰甘油酯酯交换可形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介绍了国外近年来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各种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酶催化合成、超临界酶催化合成法,及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植物甾醇烟酸酯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甾醇烟酸酯结合植物甾醇和烟酸治疗高血脂特点,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应用性能良好等独特优点,可成为一种新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并有望进一步开发成一种安全的、用于治疗高血脂疾病新型药物,具有广泛用途和良好应用前景。该文还对植物甾醇烟酸酯合成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植物甾醇酯是一类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的新型功能食品添加剂。脂肪酶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途径包括与脂肪酸直接酯化、与三酰甘油酯或脂肪酸甲酯进行转酯化。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脂肪酶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方法,并展望其开发前景,为研发环保、高效、可靠、安全的植物甾醇酯合成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独特的消炎、退热及抗肿瘤等功能,但其不溶于水,脂溶性也相当有限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前景。酯化后的植物甾醇酯不仅大大改善了植物甾醇的脂溶性,而且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作用优于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的合成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报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脂肪酶催化法和超临界生物酶法。后两者均采用酶做催化剂,由于酶的生产成本高,且酶法生产率低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化学合成法仍然是植物甾醇酯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和研究重点。本文以此为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甾醇酯的化学合成及其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两步法将植物甾醇与聚乙二醇结合,即植物甾醇先与琥珀酸酐反应合成植物甾醇琥珀酸单酯(简称单酯),后者再与聚乙二醇酯化制备新型亲水性植物甾醇酯(植物甾醇聚乙二醇琥珀酸二酯,简称二酯)。考察了胶束催化剂对二酯合成的影响,研究了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加盐酸为合成亲水性植物甾醇酯的高效催化剂。在催化剂用量为质量分数6%,单酯与聚乙二醇摩尔比为1∶2,140℃下反应2 h目标产物的转化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制取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在化学催化剂或生物催化剂作用下与脂肪酸酯化或与脂肪酸甲酯或三甘油酯酯交换可形成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该文介绍国外近年来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各种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甾醇酯--一种新型的降胆固醇健康食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新德  邵斌 《中国油脂》2004,29(8):25-28
植物甾醇是一种新型的降胆固醇健康食品,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推荐的十大功能性食品之一.而植物甾醇一般是以甾醇酯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中.概述了植物甾醇酯的降胆固醇效果、作用机制、性质及应用,以及对它的安全性评价等.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及其血脂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甾醇与共轭亚油酸甲酯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脂,反应产率达94%,该法适合工业化生产。首次研究了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酯对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实验表明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酯具有调节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虹蕾  缪铭  江波  张涛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4):434-437,441
植物甾醇酯作为一类特殊的新型健康食品配料,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开发利用研究,目前已成为食品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厂商的研发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甾醇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简要概述了植物甾醇酯的性质、功能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该文概述植物甾醇酯的性质、重要生理功能、安全性及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并展望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甾醇是一类广泛地存在于植物各部分器官的生物活性成分,在体内具有显著降低LDL含量的作用,因此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以葡萄甾醇为功能性成分,利用它具有的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以建立稳定的饮料复合体系为目标,探索不同的乳化剂种类、组合和添加量的影响,在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食品感官品评为评价手段,开发富含甾醇的功能性咖啡调制乳。结果证明,以蔗糖酯-脂肪酸聚甘油酯(1∶2)为复合乳化剂,显著地改善了葡萄甾醇在调制乳体系中的稳定性,按照乳化剂添加量为2.25g/L、甾醇添加量为4.00g/L的配比制备的葡萄甾醇功能咖啡调制乳感官质量较好,功能性物质葡萄甾醇含量较高、乳化剂使用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甾醇脂肪酸酯可以通过脂肪酸和植甾醇在酸和碱的催化下直接酯化合成.为提高酯化率,采用胶束催化剂合成脂肪酸植物甾醇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胶束催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铜为合成植物甾醇脂肪酸酯的良好高效催化剂,并可回收利用.在酸醇摩尔比1.2∶1,十二烷基硫酸铜用量为植物甾醇摩尔百分比为1%,反应温度110℃,无溶剂反应4h的最佳条件下,植物甾醇的酯化率为80.7%~86.4%.  相似文献   

18.
三种植物甾醇酯预防小鼠高脂血症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三种植物甾醇脂肪酸酯对小鼠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及其构效关系。方法:40只健康、雄性昆明SPF小鼠,随机分为5组。两组分别喂以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其余三组在饲喂高脂饲料的同时,每天一次分别灌胃三种植物甾醇酯,灌胃量相当于小鼠100mg/kg体重,观察植物甾醇酯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期28天。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植物甾醇酯能显著抑制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减小水平动脉硬化指标(AI),降低高血脂小鼠的肝重、肝脏TC和TG,对实验性小鼠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能缓解肝脏的脂肪病变。其中,甾醇油酸酯与甾醇乙酸酯对小鼠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均比较理想,且明显好于甾醇硬脂酸酯。  相似文献   

19.
Phytosterols are important bioactive compounds which have several health benefits including reduction of serum cholesterol and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in the synthesis of its ester analogous form is the use of catalysts and solvents.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found to present some safety and health concern. In this paper,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synthesizing phytosterol ester from soybean sterol and acetic anhydride was investigated.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mole ratio, 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optimized.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hytosterol acetic ester were analyzed. By the use of gas chromatography, the mole ratio of soybean sterol and acetic anhydride needed for optimum esterification rate of 99.4% was 1:1 at 135 °C for 1.5 h. FTIR spectra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phytosterol ester with strong absorption peaks at 1732 and 1250 cm–1,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stretching vibration of C=O and C—O—C, respectively. These peak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ester link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hydroxyl group of soybean sterol and the carbonyl group of acetic anhydride. This paper provides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the synthesis of phytosterol ester without catalyst and solvent residues, which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health‐care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