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我国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产毒特性及遗传特征。方法对我国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水产品中分离的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和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比对产毒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54株(22.3%)受试菌株对测定的12种抗生素全部敏感,883株(77.7%)对测定的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所有受试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抗生素敏感,主要耐受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53.7%,611/1 137)、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6.3%,526/1 137)和头孢唑林(24.2%,275/1 137)。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全部检出tlh基因,有3株检出tdh基因,有19株检出trh基因,其中2株同时检出tdh和trh基因。20株产毒菌株遗传特征分散,与其食品来源和耐药谱之间也无密切关联,其中4株对测定的抗生素均敏感,其余菌株主要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结论我国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产毒菌株遗传特征多样。  相似文献   

2.
中国部分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从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分离的192株副溶血性弧菌是否携带毒力基因tdh、trh,及种特异性基因tlh、toxR。结果192株实验菌株tdh全阴性,4株trh阳性,毒力基因携带率2.08%;而tlh、toxR的携带率均为100%。结论中国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3.
了解宁波口岸进口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将分离自宁波口岸进口水产品中的129株副溶血性弧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使用PCR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4个毒力基因(tdh、tlh、trh、toxR)。结果 菌株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拉定的耐药率分别为90.70%、98.45%和51.17%;对卡那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1.55%、13.18%、2.33%、20.16%,中敏感率分别为33.33%、52.71%、46.51%、40.31%;其他8种抗生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哌酮、氧氟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则比较敏感;毒力基因trh,tdh,tlh和toxR的携带率分别为0%、0.78%、100%和100%。结论 强力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是治疗由进口水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进口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致病毒力基因携带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养殖海水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 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从山东和辽宁沿海地区养殖海水贝类中分离到的8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致病性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通过PCR扩增及测序法检测毒力基因,通过神奈川试验测定溶血能力,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84株菌均含有tlh基因,均不含trh基因,有1株菌含tdh基因。tdh基因阳性菌株的神奈川试验呈阳性,其余菌株均呈阴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91.7%、6.0%和1.2%。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萘啶酸、氯霉素、氟苯尼考和呋喃妥因高度敏感。结论海水贝类中含有少量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应加强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北戴河地区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现况、耐药性和遗传特征,在2021年8月分析来自北戴河地区3家食堂和自采的26份海鲜样本,检出率为38.46%。对从中分离鉴定的10株副溶血弧菌通过PCR筛选4种主要毒力基因(tdh、trh、tlh、toxR),利用BD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并对分离株做二代测序,基于核心SNP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菌株tlh、toxR基因携带率均为100%),所有分离副溶血弧菌均不携带tdh基因或trh基因;抗生素氨曲南耐药率为100.00%、对氨苄西林中介耐药率为100.00%,对其余16种抗生素均敏感;10株分离株都含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CARB-18,这与其耐药表型相对应;一株分离株含有毒力基因mexE,其在同类研究中少有报道;共鉴别出9种不同的序列类型;食堂分离的部分菌株与当地海洋生物分离株同源性较高,部分菌株与纳入分析的国外菌株同源性较高。上述分析提示,当地副溶血弧菌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其来源复杂,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可能存在国外副溶血弧菌污染源,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21年湖州市南浔区一起聚集性腹泻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病原特征分析,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询问患者、医院核查等方法搜索到疑似病例59例,对采集的29份厨师、服务员和病例的肛拭子标本以及18份留存餐食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血清学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对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分子分型、tlh/tdh/trh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 从3份厨师和6例病例的肛拭子标本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5.25%;分离株血清型均为O10:K4。所有菌株tlh、tdh基因均为阳性,trh基因均为阴性。9株分离株仅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12种抗生素均敏感。经PFGE聚类分析,菌株间相似系数为100.0%,厨师分离株和病例分离株带型一致。结论 这是一起由O10:K4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聚集性腹泻事件,分离株均携带tdh毒力基因,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药敏性情况,本文采用《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分离培养方法,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及荧光PCR从市售水产品中分离鉴定出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通过常规PCR对60株分离株中四种毒力基因的分布进行筛查,并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药敏性试验。结果显示,市售水产样品的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中tlh基因携带率为100.00%、tox R/S基因携带率为100.00%、tdh基因携带率为95.00%,trh基因携带率为65.00%,多重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其中四重毒力基因携带率为61.67%;分析60株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发现对氨苄西林有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96.67%,多重耐药现象不突出,仅有4株分离株对2种药物耐药。结果表明,市售水产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且多数携带多重毒力基因;分离株耐药情况不突出,但对抗菌类药物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需警惕水产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枣庄市2019—2020年副溶血性弧菌(VP)病人分离株的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参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VP菌株的分离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VP分离株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VP分离株的毒力基因(tlh、tdh、trh),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8份病人粪便标本中VP的检出率为4.57%,31株VP分离株对头孢唑啉耐药率为58.06%,多重耐药率为12.90%,其毒力基因tlh、tdh、trh的携带率分别为100%、96.78%、3.22%。31株VP分为17个带型,2个带型簇,优势带型簇涵盖了93.55%的菌株。结论 枣庄市VP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有较高耐药率,出现了多重耐药株。携带的主要毒力基因为tdh和tlh。PFGE带型集中、同源性高,提示应加强该地区VP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引发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抗生素耐药情况、致病力的强弱以及传播流行趋势。方法对2017~2019年11起食物中毒爆发事件中分离的1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毒力基因不耐热溶血素(tld)、耐药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rh);采用脉冲场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的溯源分析。结果引发烟台地区食物中毒爆发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多样,但以O3:K6型为主(28.6%),分离菌株中11株(78.6%)表现为tdh阳性和trh阴性,3株(21.4%)未携带tdh和trh基因,对头孢唑啉(71.4%)、多粘菌素E(57.1%)、美罗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1%)均出现耐药情况,对氨苄西林(21.4%)、多粘菌素B(14.3%)为中度敏感,耐药谱显示没有出现对3种以上同时耐药的情况,但是42.9%的分离菌株对2种同时耐药情况。结论烟台地区引发食物中毒爆发的副溶血性弧菌以O3:K6型为主,主要携带tdh,对头孢唑啉耐药和多粘菌素耐药普遍存在,具有聚集性爆发的风险,因此加强腹泻病的监测,充分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集中进行本地区分离菌株的病原特征研究是防控食物中毒爆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绍兴市生食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采集绍兴地区354份生食鱼样品,参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分离株分别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 354份生食鱼中有13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3.7%。13株菌全部检出tlh基因,tdh和trh基因均未检出。13株菌对头孢唑林均耐药,部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条带分散,遗传特征多样。结论 绍兴市生食鱼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对头孢唑林普遍耐药,遗传特征多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18年从产地和市售贝类样品中分离的14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采用药敏纸片法测试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14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不含有tdh基因,1株菌含有trh基因;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部分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链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所有菌株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敏感,6株菌呈现耐受2类及以上抗菌药的多重耐药性;耐链霉素菌株检出耐药基因strA、strB,耐四环素菌株检出耐药基因tetA,耐复方新诺明菌株检出耐药基因sul2,耐氟苯尼考菌株检出耐药基因floR。结论 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不含有毒力基因,菌株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少量菌株含有多个耐药基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提示应继续加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稳定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致病基因的检测方法。对已建立的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基因tdh、trh和tlh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与副溶血性弧菌反应良好,与其他弧菌属和非弧菌属的6株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检测了6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分离株,3种致病基因检出限分别为tlh 6~43 CFU/mL,tdh 97~1 700 CFU/mL,trh 1 100~4 000 CFU/mL;3种致病基因20次重复组内变异系数在0.96%~1.50%,组间变异系数在2.70%~4.10%。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3.
分析辽宁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共采集420份水产品,应用国标方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检测。结果 经国标方法和MALDI-TOF MS鉴定分离得到12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9.29%(123/420)。不同种类、不同类别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海水产品检出率为33.44%,其中海水贝类检出率最高为49.51%;另外淡水产品中河蟹检出率较高为61.29%。分离的123株菌tlh基因全部阳性,未检测到tdh和trh基因,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显著,耐药率为94.31%。结论 辽宁省市售水产品不同程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尤其在河蟹中存在较高检出,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由水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同时,MALDI-TOF MS作为一种快速、准确、高通量的全新微生物鉴定技术,实现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市售带壳牡蛎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4年2~11月每月在某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摊位抽样200只带壳牡蛎,共80份样品(其中腮和肠样品分别为40份)。用常规培养方法检测牡蛎腮和肠(含便)中致病性弧菌,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dh、trh和tlh。结果 80份牡蛎样品中,致病性弧菌阳性样品检出率为62.50%(50/80),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3.75%(27/80),溶藻弧菌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1.25%(25/80);各牡蛎腮和肠样品中,致病性弧菌阳性检出率为67.50%(27/40)和57.50%(23/40);27株副溶血性弧菌共9种血清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示,tlh均为阳性,tdh和trh均为阴性。结论北京市市售带壳牡蛎中致病性弧菌污染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检出为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副溶血弧菌常见的11种毒力基因(tox R、Collagenase、tox S、trh、tdh、tlh、Ure R、Fla A、omp W、Asp A、fur),建立了两套六重PCR检测体系,应用于副溶血弧菌环境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调查。在调查的248株副溶血弧菌中,鞭毛丝蛋白基因Fla A、外膜蛋白基因omp W和铁吸收调节蛋白基因fur的分布最广(100%),其次为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sp A(99.60%),胶原蛋白酶基因Collagenase、不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lh以及毒力调控基因tox R和tox S的分布率均在90%以上且tox R和tox S的分布极为相似,尿素酶基因Ure R的分布极少(1.21%),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在这248株副溶血弧菌中没有检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能快速、高效地检测多个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为副溶血弧菌的毒力机制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