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花椒精粗提工艺及全籽麻味调和油工艺,制备口感和麻味适中、脂肪构成合理的天然植物调和油。方法:结合超临界萃取法、常规浸提法、水蒸气萃取法等比较花椒精提取工艺,采用感官评定法优化花椒精与精炼花椒籽油调和全籽麻味调和油生产配方。结果:花椒精油原油和花椒籽油按1:3.5比例调和后,色泽棕黄(色值0.25),口感评价麻味最宜适中,兼有花椒的麻香味和花椒籽特有清香味,脂肪酸构成合理,口感新颖。结论:花椒精油原油和花椒籽油按1:3.5比例调和,可调配出麻味适中、口感新颖、脂肪构成合理的天然植物调味油产品。  相似文献   

2.
刘玉兰  李锦  王格平  孙国昊 《食品科学》2021,42(14):195-201
以新鲜花椒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得花椒籽毛油,对毛油进行精炼得花椒籽精炼油,检测花椒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酸价、过氧化值、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及感官评价,并与8 个市售花椒油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鲜花椒籽压榨和浸出毛油酸价(以KOH计)分别为5.94、7.37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13、0.59 mmol/kg,明显优于贮存不当的花椒籽所制取的毛油,精炼花椒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中一级油指标要求;花椒籽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 mg/g,达到并明显优于DBS 51/008—2019《花椒油》中对应指标大于等于2.0 mg/g的要求,也在8 个市售花椒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7.92~19.11 mg/g范围之内;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烯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醇类;2 种油脂的感官评价均呈现明显的麻味和辛辣味。新鲜压榨花椒籽油与作为风味油或调味油的商品花椒油相比,无论是在反映花椒油特征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还是感官评价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新鲜花椒籽压榨油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可以作为优良的花椒籽风味油开发应用,这对实现花椒籽高值化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子蒸馏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脱酸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分子蒸馏装置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进行脱酸来表明脱酸效果显著,重馏份(油脂)的得率高,对酸值在10mgKOH/g-40mgKOH/g花椒籽油进行脱酸,得到的油脂酸值均小于4mgKOH/g,同时所得到轻馏份(脂肪酸)酸值均在192mgKOH/g-198.5mgKOH/g之间。  相似文献   

4.
成熟花椒籽皮硬且色黑,采用传统工艺获取的花椒籽副产品品质差、产品单一,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新工艺采用亚临界萃取、液压榨及分子蒸馏纯化等安全、绿色、高效的技术手段,研究花椒籽皮油和仁油的彻底分离,深度开发花椒籽皮油,形成花椒籽深加工利用成套新工艺,以期提升花椒籽副产品品质,且实现花椒籽产品的多样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粒度花椒籽黑种皮粉理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粒度花椒籽黑种皮粉加工利用的差异性,本研究利用粒径测定、显微特征分析、红外光谱 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不同粒度花椒籽黑种皮粉的粒径、色度、微观结构、中红外光谱、吸附特性、活性物质 及其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花椒籽黑种皮粗粉经超微粉碎后,粒度显著减小、色泽明显增亮, 可引起细胞壁破碎,持水力和持油力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33.33%和44.60%,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显著增 强,但花椒籽黑种皮超微粉的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随着粉体粒度的减小,花椒籽黑种皮超微粉中多酚和 黄酮的溶出量分别提高了15.93%和11.24%,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 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增强(P<0.05)。因此,超微粉碎可有效增加花椒籽黑种皮活性物质的溶出并提高 其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了花椒籽黑种皮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花椒籽是花椒的主要副产物,具有种类多样的化学成分,具有良好开发前景。我国关于花椒籽油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能够提升花椒籽的综合开发能力和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花椒籽油的开发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花椒籽油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油脂去除率为指标,采用碱液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优化其工艺;以去除了表皮油脂的花椒籽为原料,采用螺旋压榨法制取花椒籽仁油;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花椒籽仁油在不同温度、光线、空气和抗氧化剂条件下存放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工艺条件优化后花椒籽表皮油脂去除率达93.85%,压榨花椒籽仁油出油率为20.2%;温度、光线和空气均可加速花椒籽仁油的氧化反应,且温度>光线>空气;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VE和芝麻酚3种抗氧剂均能明显提高花椒籽仁油的稳定性,在相同剂量条件下,TBHQ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正交法优化花椒籽黑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花椒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花椒资源,以运城花椒籽为原料,采用溶液浸提法提取花椒籽中黑色素。以提取液吸光度作为评价指标,考察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花椒籽黑色素得率影响。然后,用正交法优化花椒籽黑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花椒籽黑色素得率主次因素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正交法最优工艺参数: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 h,料液比1∶35(g/mL),提取次数1次,花椒籽黑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达到最高值0.345。  相似文献   

9.
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花椒籽,采用牛津杯法,比较不同提取条件下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100%的花椒籽提取物抑制副溶血弧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为12.50 mg/m L。温度升高不利于花椒籽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发挥,适宜温度范围为20~40℃;酸性及中性环境中抑菌效果明显,p H为7.0时,花椒籽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强;紫外照射可使花椒籽提取物菌能力减弱。结论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有明显抑制效果,抑菌效果随提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花椒籽油的提取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花椒籽含有27%~31%的油脂,尤其是α-亚麻酸的含量占油脂总量的33.3%。为了合理利用花椒籽资源,着重研究了提取花椒籽油最佳方法及最优条件。同时对花椒籽的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市场应用情况和前景作了客观的分析论证,以期促进花椒籽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花椒籽主要组分及利用压榨法和浸出法提取的花椒籽毛油进行检测,并对花椒籽毛油精炼效果及精炼油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个花椒籽样品的粗脂肪含量为11.95%~25.41%,粗蛋白质含量为7.89%~11.03%,粗纤维含量为23.71%~31.27%;5个花椒籽毛油样品的酸值(KOH)为14.24~66.51 mg/g,过氧化值为9.01~31.47 mmol/kg;同一品种的花椒籽,其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的质量差别不大,但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的花椒籽,其毛油质量相差很大;所有花椒籽毛油的色泽均较深;花椒籽毛油经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水蒸气蒸馏脱臭后,其酸值、过氧化值都可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的质量指标,但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花椒籽毛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0%以上,其中亚麻酸含量为20%左右,棕榈酸含量超出国标中标识的上限值,其他脂肪酸含量均在国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韩城市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出油率为指标,采用碱皂化-低温压榨法制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分别考察碱皂化方式和低温压榨工艺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在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80℃的Na OH溶液中皂化45 min,再在花椒籽含水率为18%、螺距为40 mm、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用螺旋压榨机中来回压榨4次,出油率达15.2%,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花椒籽油的一级标准,且不含反式脂肪酸。应用实践表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产的花椒籽仁油品质好,可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天水大红袍花椒籽黑色素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NaOH浓度1.11 mol/L、提取温度59 ℃、料液比1:23 g/mL、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天水大红袍花椒籽黑色素得率为7.60%±0.05%,与模型预测值(7.75%)接近,且其相对误差为0.66%,说明该模型回归项良好,拟合度好,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可行。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花椒籽黑色素对羟基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以及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66.07%±0.96%、61.27%±0.97%、62.19%±0.83%,说明天水大红袍花椒籽黑色素对·OH、DPPH·和ABTS+·均具有良好的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4.
花椒作为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历史。近年来,消费者对花椒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逐步趋于多样化。为了促进花椒系列产品的开发,对花椒油和花椒籽油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花椒油和花椒籽油分别是以花椒果皮和花椒籽为原料制备的产品,花椒油根据制备方式不同分为花椒调味油、花椒精油和花椒油树脂。花椒籽油的主要制备方式为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综合创新花椒中脂肪的精深加工技术,拓宽花椒食用、药用等范围,是实现花椒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相转移催化法从花椒籽油皂脚制备壬二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芳珍 《中国油脂》1997,22(3):43-44
利用相转移催化(PTC)反应从花椒籽油皂脚制备了壬二酸,产率为48%~52%,并测定了产品的红外光谱(IR)及有关物理常数。  相似文献   

16.
Alcalase蛋白酶水解花椒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花椒籽蛋白质抗氧化肽水解度(DH)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对酶解花椒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水解用酶及其酶用量、底物浓度、酶解温度、时间等酶解条件进行研究,以期优化得到酶解法制备花椒籽抗氧化肽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Alcalase蛋白酶水解花椒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效果最好,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该酶最佳酶解花椒籽制备抗氧化肽的条件为:底物浓度5%,温度55℃,pH 8.5,加酶量4%;该方法可用于花椒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在此条件下花椒籽水解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61.00%,水解度为12.00%。  相似文献   

17.
正花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用的调料,不但能提高烹饪食物的口感,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花椒籽当中,含有很多成分,如蛋白质等。对其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并加以利用,能发挥出一定的功效。基于此,本文对花椒籽当中的蛋白质分离提取,以及其相关的功能性质进行了探讨,从而促进花椒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花椒籽的主要成分在花椒籽当中,包含有很多不同的成分,例如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和生育酚等物质。经过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花椒籽进行分析实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辅助提取花椒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花椒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花椒籽中的花椒籽油,以脱蜡花椒籽为原材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花椒籽油.首先,通过预处理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溶剂,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影响花椒籽油得率的因素(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进行探讨.最后,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油脂得率为考察指标,对液料比、超声功率、提取时间进行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在该试验中超声波辅助处理提取花椒籽油最佳工艺参数:液料比:21.5∶1 (mL/g),提取时间:25 min,提取温度:60℃,超声功率350 W.在此条件下,花椒籽油得率为27.25%.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花椒籽蛋白制备降血压肽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花椒籽蛋白制备降血压肽的工艺条件。采用不同蛋白酶水解花椒籽蛋白,以酶解物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为指标,筛选出制备花椒籽蛋白降血压肽的最佳蛋白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考察酶解时间、加酶量、酶解温度和pH值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因素水平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并获得酶解花椒籽蛋白制备降血压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3 g/100 mL、酶解时间4.9 h、加酶量10 200 U/g、酶解温度37.4 ℃、pH 6.9,在此条件下,所得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为68.00%。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花椒籽为原材料,研究无水乙醇浸提法提取花椒籽油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无水乙醇浸提法提取花椒籽油工艺的工艺参数。研究分别对影响花椒籽油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试验,获得较优水平因素后选用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确定了影响花椒籽出油率的大小顺序: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无水乙醇浸提法提取花椒籽油的最适工艺条件参数:料液比1∶5 (g/mL)、提取温度59℃、提取时间2.7 h,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花椒籽的出油率为23.38%。经过对比,验证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该试验为开发花椒籽油的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