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陕西韩城市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出油率为指标,采用碱皂化-低温压榨法制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分别考察碱皂化方式和低温压榨工艺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在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80℃的Na OH溶液中皂化45 min,再在花椒籽含水率为18%、螺距为40 mm、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用螺旋压榨机中来回压榨4次,出油率达15.2%,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花椒籽油的一级标准,且不含反式脂肪酸。应用实践表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产的花椒籽仁油品质好,可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花椒籽仁油的降脂活性和氧化稳定性,将其制备成富含α-亚麻酸乙酯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PUFAEE)。以自制的花椒籽仁油为原料,以α-亚麻酸乙酯产率为检测指标,优化碱催化法制备混合脂肪酸乙酯的工艺,利用硝酸银络合法分离纯化出PUFAEE,测定其氧化诱导时间(OIP)。结果表明,在乙醇钠用量为0.5%(wt%)、醇油体积比为6∶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制备混合脂肪酸乙酯,α-亚麻酸乙酯产率达94.69%;分离纯化的PUFAEE富含α-亚麻酸乙酯(76.9%),氧化稳定性好,其OIP为(5.39±0.07)h,远远高于花椒籽仁油的OIP(0.62±0.05)h;芝麻酚可作为花椒籽仁油及其PUFAEE的抗氧化剂,其强化作用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以油脂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同种溶剂两步浸提法分离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优化其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溶剂油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分步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提取率分别达到96.00%和97.51%,提取后的皮油产品主要含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等饱和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而仁油产品主要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有望开发为一种高营养保健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51-255
以碱皂化后的花椒籽为原料,以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仁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10%、CO2流量80 L/h、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 h的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出油率达到19.98%,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花椒籽油GB 22479-2008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薏苡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不同温度、光线、空气和抗氧化剂存放条件下的薏苡仁油进行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光线和空气均可加速薏苡仁油的氧化,其中温度对薏苡仁油的氧化影响最大;添加抗氧化剂可明显提高薏苡仁油的稳定性,其抗氧化效果VE 强于TBHQ。  相似文献   

6.
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南眉籽油的低温压榨工艺,并检测南眉籽油的色泽、水分及挥发物、酸价、过氧化值、氧化诱导时间及脂肪酸组成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在压榨压力和压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预热温度、预热时间及压榨时间对南眉籽出油率的影响显著。南眉籽油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压榨压力41MPa、压榨温度50℃、预热温度73℃、预热时间3.0h和压榨时间1.7h,该工艺条件下出油率达20.33%。且制得的南眉籽油色泽较好,水分及挥发物、过氧化值、酸价均符合中国植物油标准,其脂肪酸组成与亚麻籽油相近,品质和稳定性更好,未来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油脂。  相似文献   

7.
选取大红袍花椒籽仁为原料,经粉碎,采用正己烷浸出法提取花椒籽仁油,以花椒籽仁出油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和提取次数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在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60℃、液料比15 mL/g、提取3次的条件下,花椒籽仁出油率达到98.35%,且精炼后的花椒籽仁油能达到一级食用油的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8.
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滨锦葵籽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了固液比、提取温度、酶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出油率的影响,确定了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海滨锦葵籽仁油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酶用量>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的优化工艺参数为:酶用量0.024 mL/g,提取温度63℃,固液比1∶6,提取时间23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海滨锦葵籽仁油提取率达到24.281%。  相似文献   

9.
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及其氧化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茶叶籽油,与烘烤后压榨法在提取率、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得率比120℃烘烤后压榨得油率高9.6%,为21.81%,油脂提取率为77.5%;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与60、80℃烘烤后压榨茶叶籽油无明显差异;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氧化稳定性高于60℃烘烤后压榨的茶叶籽油,适当升高烘烤温度,压榨茶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升高,当烘烤温度达到120℃时,其氧化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牡丹籽仁油的提取率,得到高品质的油脂以及低残油且未变性的饼粕,本文研究压榨和浸提两种方法联合生产牡丹籽仁油的工艺,并分别对两种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液压压榨最优工艺为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为5%、压榨次数3次、压榨时间20 min、压榨温度60℃、压榨压力55 MPa;溶剂浸提最优工艺为浸提次数3次、料液比1∶1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120 min。在两种工艺综合提取下,牡丹籽仁油总得率高达98.86%。其中压榨牡丹籽仁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1.36%,浸提牡丹籽仁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64%,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有望开发成为一种高营养保健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子鼻系统分析了不同干鲜花椒油配比、不同来源菜籽油以及不同批次生产的成品花椒油气味的变化。结果发现: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能够识别出不同处理条件下成品花椒油气味的变化,且不同处理条件下成品花椒油在气味上存在显著差异;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能够对标准样品和不同处理条件下成品花椒油样品进行区分,实现利用标准样品对未知样品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利用电子鼻系统对成品花椒油生产环节品质控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胡椒油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胡椒油的实验装置,以CO2为萃取剂,考察了萃取压力、操作温度、胡椒颗粒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胡椒油萃取率的影响,同时考虑设备投资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由此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胡椒油的较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2MPa~26MPa,操作温度313K~323K,胡椒颗粒度30目~40目,CO2流量0.3m^3/h~0.4m^3/h,胡椒油累积萃取率为80%~90%。  相似文献   

13.
白胡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炯  陈静霞  余静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0,31(2):110-11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白胡椒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2.15% 和2.86%;再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从两种方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 种化学成分,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8 种化学成分,从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30 种化学成分。白胡椒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3- 蒈烯、柠檬烯、β- 蒎烯、石竹烯、α- 蒎烯、1- 甲氧基-4-(1- 丙烯基)苯、α- 水芹烯等萜烯类物质。将这两种提取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出白胡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4.
张玉华  郭鹤 《食品工业》2021,(1):241-243
辣椒被称之为中国第二大蔬菜,种植面积仅低于白菜。新鲜辣椒容易腐烂变质,所以辣椒一般以辣椒粉、干辣椒为主,但是干辣椒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所以辣椒的深加工,在提高辣椒的附加值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多颗粒态油辣椒属于固液混合物,其流动性较差,密度不均一,为保证装瓶过程中每瓶油辣椒的品质统一,针对油辣椒的灌装方式进行设计研究,旨在为油辣椒灌装的精确度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曹雁平  张东 《食品科学》2010,31(16):165-167
以四川产花椒“贡椒”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 和超声辅助溶剂萃取油树脂,通过对油树脂的GCMS分析和三角评价对比,发现两者香气成分存在差别,香气类型相近。超临界CO2 萃取花椒油树脂共检出33 种成分,主要成分芳樟醇占47.18%,其次是乙酸芳樟酯、D- 柠檬烯,各占12.11%、10.59%。超声辅助提取花椒油树脂检出18 种化合物。1- 乙基-6- 亚乙基环辛烯为含量最大的挥发性成分,占32.04%;其次是D- 柠檬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分别占20.92%、12.11%、10.92%。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类型的低共熔溶剂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蒸馏法从胡椒叶中提取精油。比较了不同类型的低共熔溶剂,并对影响精油得率的主要因素(液料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为最佳提取剂,当其液料比为16:1 mL/g,微波功率480 W,提取时间53 min时。在此条件下,精油最大得率为1.42%。对比试验发现:此方法对精油得率明显优于水蒸气蒸馏法和微波辅助蒸馏法,分别提高了17.48%、5.66%。通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共34种物质,主要成分为异桉油烯醇(25.47%)、δ-榄香烯(17.52%)、石竹烯(8.27%)、α-荜澄茄油烯(7.07%)、α-古芸烯(5.59%)、(+)-喇叭烯(5.02%)。以氯化胆碱-尿素作为低共熔溶剂提取胡椒叶精油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以胡椒梗为原料,利用纤维素酶,采用酶法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从胡椒梗中提取精油,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对影响精油产率的四个因素(酶液浓度、酶处理时间、酶处理温度、液料比)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酶浓度为103.25 g/L,酶处理温度为41.28 ℃,酶处理时间为3.01 h,液料比为5.23:1时,胡椒梗精油的产率可达1.21%±0.02%,相同条件下比水蒸气蒸馏法提高51.25%;通过GC-MS对胡椒梗精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解离出47种化学物质,主要含有单萜、倍半萜、芳烃、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等,其组成成分以烯萜类物质为主,其中含量最高的组分依次为柠檬烯(19.4%)、1-石竹烯(11.2%)、β-蒎烯(10.9%)、异桉油烯醇(10.7%)、3-蒈烯(6.31%)等。胡椒梗与黑胡椒精油、白胡椒精油存在较多共有成分,表明胡椒梗精油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花椒油生产及其货架期麻味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汉源红花椒和食用菜籽油为原料,采用浸泡提取的方式制备食用花椒油.在制备花椒油的过程中,考察了不同浸提温度、时间和料液比对花椒油吸光度的影响.同时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的花椒油生产工艺条件.最后考察了不同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花椒中麻味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为调味品的生产提供了基础科学支撑.结果表明:汉源红花椒在食用菜籽油中的浸提温度为85℃,浸提时间为30 min,料液比为1∶2时得到的花椒油麻味物质的含量最高;制得的花椒油在0℃储存条件下麻味物质的保存效果最好,但最长储存期也不能超过1个月.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种生产工艺藤椒油产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NIST14质谱数据库检索定性,峰面积归一法定量。结果显示:传统油浸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藤椒油产品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6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4.5%)有4种(右旋萜二烯、芳樟醇、桧烯和月桂烯);传统油浸法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6种(β-榄香烯、1-石竹烯、大根香叶烯、α-石竹烯、辛醛和癸醛),超临界CO2萃取法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1种(3-甲基-2-丁烯腈、5-氰基-1-戊烯、左旋-β-蒎烯、α-松油烯、反式-β-罗勒烯、3,3-二甲基己醇、乙酸-4-松油烯醇酯、苯乙酸甲酯、(E,E)-2,4-己二烯醛、(+)-香茅醛和1-甲基-异己酸)。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藤椒油产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种类,但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超临界CO2萃取法藤椒油产品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酸类化合物(1-甲基-异己酸)。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生产加工工艺和提高藤椒油产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