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明云茶香1号茶树品种不同萎凋处理白茶的香气特征物质。采用一芽二叶鲜叶(YC-R)为原料,室内萎凋(YC-T)和复式萎凋(YC-L)工艺加工白茶,利用感官审评、理化分析、GC-MS技术进行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检测。(1)通过生化成分和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表明云茶香1号加工白茶品质优质,儿茶素与可溶性糖存在差异,室内萎凋儿茶素、可溶性糖含量高,复式萎凋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含量高,外形得分低,香气得分高。(2)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2大类,226种已知挥发性成分,144种显著差异。室内萎凋以果香的物质(E)-2-己酸丁酯、癸醛为主,复复式萎凋含有花香、果香、甜香、嫩香、香料香、蜜香、坚果香的物质较室内萎凋高。本研究不仅为云茶香1号茶树品种开发云南白茶新产品与香气特征成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更为云南白茶工艺的创新提供参考价值,促进云南茶产业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武夷红茶“金骏眉”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萎凋方式对“金骏眉”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发现热风萎凋处理的“金骏眉”香气呈花果香、稍青,滋味甜醇略涩;自然萎凋处理的“金骏眉”香气花果蜜香馥郁、滋味甜醇甘爽。热风萎凋、自然萎凋处理得到的茶多酚、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差异显著。试验共鉴定出72种成分,其中醇类13种、含氮类10种、内酯类2种、醛类7种、碳氢类20种、酮类9种、杂氧类1种、酯类10种。自然萎凋处理挥发性香气成分峰面积高于热风萎凋处理。热风萎凋与自然萎凋处理香气成分共存在15个差异显著代谢物,其中热风萎凋处理10个代谢物显著高于自然萎凋。自然萎凋处理具有花香、果香的香气成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含量高于热风萎凋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表明,3个品种乌龙茶各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黄旦花香显,略带奶香,铁观音花香浓郁,金观音具甜果香,略带木质香。结合OAV及GC-O-MS鉴定结果表明,香叶醇、植醇、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2-壬酮、苯乙醇等物质是黄旦的关键香气成分,赋予黄旦花香清高、奶香显的香气特征;铁观音中的芳樟醇、3,5-辛二烯-2-酮、氧化芳樟醇、顺式茉莉酮、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等物质呈多元性的花香,与其品种特征香气密切相关;金观音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芳樟醇、藏花醛、香叶基丙酮、顺式茉莉酮、异丁子香酚等物质,是形成其甜果香与木质香品种特征香气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贵州广泛栽培的福鼎大白茶、龙井43和石阡苔茶的白茶适制性,形成适合本地品种的白茶加工工艺,以创制贵州特色白茶。方法 2023年5月下旬,在室温18~22℃、外界温度18~26℃、湿度65%~75%条件下,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和石阡苔茶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室内萎凋槽加温萎凋、复式萎凋(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2种萎凋方式加工白茶,3个萎凋时间(25、35、45 h)取样。感官审评后,选取复式萎凋25、35、45 h茶样,测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儿茶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结果 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和没食子酸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儿茶素总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含量降低。石阡苔茶加工的白茶滋味和香气最优,不同茶树品种复式萎凋35 h加工的白茶成分差异显著。石阡苔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高,福鼎大白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和儿茶素含量最高,龙井43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结论 3个茶树品种中,石阡苔茶的白茶适制性最好,最优加工工艺为复式萎凋、萎凋时间35 h。  相似文献   

5.
采用LED红光光源(630 nm),研究全程光照、前半程光照、后半程光照不同光照萎凋时间对白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以及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半程光照萎凋的白茶感官审评滋味得分最高,具有“醇厚、较浓、鲜爽”的特征,其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茶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鸟氨酸、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其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儿茶素没食子酸(catechin gallate,CG)、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儿茶素(catechin,C)、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全程光照萎凋的白茶(P<0.05),与前半程差异不显著(P>0.05)。前半程光照萎凋的白茶香气检测物质数量(69种)和香气物质总含量(326.921 μg/L)最高,形成了“花香”的风格特征,其感官审评的香气因子得分最高,苯甲醇、苯乙醇、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β-环柠檬醛、顺-柠檬醛、α-紫罗酮、β-紫罗酮、反-香叶基丙酮、6-甲基-5-庚烯-2-酮、水杨酸甲酯、δ-杜松烯、罗汉柏烯、柏木烯、α-柏木烯、α-荜澄茄油烯、萘等香气物质含量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萎凋前期低温处理对金萱白茶品质的影响,采用金萱茶树品种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在萎凋前期进行低温不同时长处理,再经室内自然萎凋和干燥制成白茶,并通过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电子舌对白茶香气和滋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萎凋前期低温(5 ℃)处理加工的白茶与对照的品质有明显差异,低温处理提升了白茶香气的持久度及甜香、花香强度,增加了呈香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5 ℃低温处理40 h的白茶较对照样增加了21种呈香挥发性物质,5 ℃低温处理30 h的白茶香气呈香挥发性物质总量增加幅度最大,约为对照的5倍。同时,低温处理可以增加白茶滋味的醇厚度,降低苦涩味,5 ℃低温处理50 h的白茶滋味甜度最高,较对照增加了7.28%。综上,鲜叶萎凋前期低温处理有助于提升金萱白茶的品质,综合品质以5 ℃低温处理30 h的白茶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紫娟白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PCA验证、OPLS-DA分析以及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筛选紫娟白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2种主要香气组分,以醇类、酯类、杂环及芳香族化合物为主,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β-紫罗兰酮等相对含量较高,rOAV法分析结果显示: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苯乙醛、水杨酸甲酯等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自然萎凋的紫娟白茶(TZW)花果香馥郁且带毫香、辛香、药香的香气形成具有较大贡献,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苯甲醛等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复式萎凋紫娟白茶(CZW)果香浓郁且带花香、辛香的香气形成具有较大贡献。OPLS-DA分析结合rOAV发现1-辛烯-3-醇和水杨酸甲酯是TZW与CZW香气差异的关键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100 ℃)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香气、糖组分、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叶压制白茶饼感官品质得分随干燥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80 ℃干燥茶饼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90.2 分。80 ℃和90 ℃干燥的白茶饼儿茶素总含量显著低于60、70、100 ℃干燥的白茶饼(P<0.05);80 ℃干燥的白茶饼总氨基酸和鲜爽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70 ℃干燥的样品(P<0.05);70、80 ℃干燥的白茶饼糖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低温干燥(60 ℃)和高温干燥(90 ℃和100 ℃)(P<0.05);各干燥温度白茶饼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总体一致,其中醇类物质所占比例较大,80 ℃干燥处理白茶饼的十三酸甲酯、辛酸甲酯、己酸甲酯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酯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90、100 ℃干燥样品(P<0.05)。综上,80 ℃干燥能提高萎凋叶压制白茶饼的鲜爽度和甜度及愉悦香气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是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干燥的适宜温度。结果可为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子豪  王笑园  傅娆  温馨  倪元颖 《食品科学》2022,43(20):296-303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对菇娘果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综合评价单个挥发性组分对整体香气贡献程度,确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菇娘果中有43 种挥发性组分,其中有10 种主要香气活性物质(OAV>1),主要包括4 种醛酮类化合物(正己醛、甲硫基丙醛、反-2-顺-6-壬二烯醛、1-辛烯-3-酮),其香气分别描述为青草味、薯片味、黄瓜味、蘑菇味;5 种酯类化合物(甲基-2-甲基丙酸酯、丁酸甲酯、2-甲基丁酸甲酯、丁酸甲基乙基酯、癸酸甲酯),其香气分别描述为花香、果香、苹果香、刺激果香、葡萄酒香;1 种呋喃类化合物(2-戊基呋喃),其香气描述为焦糖味。GC-O法中,4 名嗅闻人员主要鉴定出“苹果味”2-甲基丁酸甲酯、“薯片味”甲硫基丙醛和“青草味”己醛。通过香气定性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发现,2-甲基丁酸甲酯、甲硫基丙醛和己醛是菇娘果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夏秋季鲜叶为原料,加工富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且风味好的白茶,以期促进夏秋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应用爬坡试验与响应面设计优化茶鲜叶厌氧处理的温度与时间,厌氧处理后,烘干制备白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等测定茶叶GABA 等化学成分含量。结果显示,GABA 白茶的最优加工工艺为茶鲜叶萎凋8 h 后,34 ℃厌氧处理20 h,50 ℃烘干。该条件制作的白茶GABA 含量为1.52 mg/g,具有汤色橙黄、滋味甜醇、甜香带果香的风味特征。与对照比较,经厌氧处理后,白茶中GABA 与水浸出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11.
有梭织机稀密路织疵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有梭织机打纬过程中织机构件的位置和状况对纬纱之间距离的影响出发,推导出纬向密度计算公式,直观分析了影响纬向密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为减少稀密路织疵在国产老织机上采取的几项改进措施:采用弹簧回综、机外送经、电子驱动、导布辊加压等装置。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聚甘油酯(Polyglycerol esters of fatty acids,简写为PGE)在常温下有半固态和固态两种存在状态,本文通过对分别添加这两种PGE的软冰淇淋基料进行粘度、pH、粒径分析和垂直扫描分散稳定性分析(Turbiscan),发现半固态PGE的添加量为0.2%时,乳状液的粘度最低,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固态PGE的添加量为0.4%时.乳状液的粘度最低,粒径最小.通过比较发现,两种PGE对基料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半固态PGE能使乳状液的粒子更小,并能有效延长乳状液的稳定性;而固态PGE由于其熔点较高,可以促进脂肪结晶.  相似文献   

13.
曲虫治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慎安 《酿酒》2004,31(3):13-14
通过对曲虫治理应用研究效果的分析 ,结果表明 :质量效果提高 7% ,糖化力效果提高 80 % ,综合效果提高 92 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食用油中酸价测定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建立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为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建立数学模型, 计算各变量的不确定度, 最终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结果显示, 样品中酸价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1.764×10?3 mg/g, 样品中酸价含量为(0.16±0.002) mg/g(置信水平95%, 包含因子k=2)。结论 在测定过程中, 测量重复性对总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滴定管的体积。  相似文献   

15.
朱江晖  阎玉秀 《纺织学报》2011,32(9):142-146
针对服装打版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的现状,设计了服装尺寸自动生成系统.量取女套装上衣经典款式样板的细部尺寸参数,采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对女套装上衣样板各特征指标的权重进行提取,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服装结构设计数学模型.建立样板尺寸自动生成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编程加以实现.建立3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  相似文献   

16.
就皮化材料与清洁化制革的关系、目前传统制革工艺中存在的严重污染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采取的新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清洁化是我国制革行业的必由之路,清洁化制革工艺与皮化材料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研发出相应新型的、高吸收的、功能型的、易降解型的各类化工材料,才合乎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在制革工艺中采用生物酶制剂辅助浸水脱脂、无硫脱毛与无灰浸碱工艺、无铵脱灰/碱等改造传统工艺,减少污染;采取高吸收铬鞣、无铬或少铬鞣制,提高铬的吸收率或克服铬鞣的弊端;在染整中,合成并采用助剂辅助染料、复鞣剂和加脂剂等的吸收与结合。这几方面通过集成应用,方可减轻制革的污染,实现清洁化生产。同时,就皮革固废物的利用及水的循环使用问题提出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振光  沈明浩 《纺织学报》2011,32(12):64-70
本实验研究了碳源、氮源、诱导剂、金属离子、pH等培养条件对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 (Imazeki)T. Hatt. & Ryvarden产漆酶的影响。并利用Minitab15软件、Plackett-Burman PB 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 (Imazeki)T. Hatt. & Ryvarden产漆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最佳液态发酵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秆粉9.976g/L,黄豆粉9g/L,ZnSO4•7H2O 0.3µmol /L,对苯二胺0.5mmol/L。2、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8℃,转速180r/min,PH值为5.913,装液量60ml/250ml,接种量10%。在以上条件下培养漆酶酶活可达到431 U/ml。  相似文献   

18.
陈海相  易晓军 《印染》2003,29(10):36-38
从pH值测定原理出发,分析温度对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测定的影响,认为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测定的最佳温度为20~25℃或37℃。  相似文献   

19.
Fresh-cut leek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ingredients of Greek traditional sausag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degree of cutting of leek on the physicochemical traits of Greek traditional sausages was investigated. Leek was cut to three different degrees (coarse, medium and fine), before being mixed with meat, salt and seasonings; the mixture was placed in natural casings and stored for six days at 15–18 °C. Sausages lost about 25% of their initial weight by the end of storage. While pH decreased in all treatments, it was significantly more so (to pH 4.1) in sausages with fine-cut leek, from as early as the second day of storage. During storage all sausages showed a decrease in lightness and a change in colour from yellow to red. The internal atmosphere of the sausages with fine-cut leek showed peak CO2 concentrations of 30% while those with coarse and medium-cut leek showed peak CO2 concentrations of 20% by day one of storage and equibrated to 5%. Ethylene in the internal atmosphere of sausages with fine and medium-cut leek peaked by day one at 5.5 μl l−1 but to only 2 μl l−1 for those with coarse-cut leek. Sausage nitrate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did not show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Fine-cut leek contributed to sausage stability and quality more rapidly than medium or coarse-cut leek.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几十年以来水氯镁石脱水研究的进展,给出了该项研究在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相平衡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并介绍了脱水过程中关键技术难题以及该项目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预测了该研究项目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