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传统腌腊肉制品中微生物组成复杂多样,并已被证实与产品独特风味的形成密不可分。近年来应用新技术手段研究腌腊肉制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挖掘其功能已成为趋势和热点。深刻理解传统腌腊肉制品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特性的科学内涵对于提升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实现其工业化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优势菌群、微生物功能特性进行综述,并对腌腊肉制品的微生物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易于加工贮藏。但传统加工方式存在含盐量高,易氧化酸败,以及存在硝胺、生物胺、有害微生物等问题。在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研究中,发酵微生物提升其风味和安全性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应用发酵微生物对改善产品感官和风味,提升氨基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有利,并且可有效抑制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升产品安全性。以传统腊肉、腊肠、火腿、板鸭等产品为例,对发酵微生物提升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风味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易于加工生产、风味独特、可贮性佳。主要分析了腌腊肉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加工工艺、运输与贮藏等对其腐败变质的影响,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为稳定产品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易于加工生产、风味独特、可贮性佳。主要分析了腌腊肉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加工工艺、运输与贮藏等对其腐败变质的影响,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为稳定产品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腌腊肉制品是我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以其风味独特、易于加工、贮存期长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传统加工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对消费者健康导致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以分析腌腊肉制品加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基础,对其品质提升和安全控制进行了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易于加工生产、风味独特、贮藏时间长。本文主要介绍了云南省普洱市境内哀牢山地区的墨江县、镇沅县、景东县的民间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加工工艺、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生产等。  相似文献   

7.
腌腊肉制品作为中国传统肉制品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耐贮性而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介绍腌腊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及其危害,对这些化学污染物常用的检测技术和相应特点进行综述,并对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腌腊肉制品的安全生产和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发色剂亚硝酸盐对腌腊肉制品有护色、改善风味、防止腐败和预防肉毒中毒的重要作用。但是肉制品中过量添加发色剂,可致亚硝酸盐急性中毒,同时亚硝酸盐也是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的前提。因此,清除亚硝酸盐或阻断亚硝胺的合成是促进膳食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将近年来有关果蔬清除亚硝酸盐和阻断亚硝胺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腌腊肉制品的合理搭配、科学烹饪提供依据,对提高腌腊肉制品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刘郎酱鸭的风味及与其它鸭肉制品风味的比较分析。[方法]采用HS-SPME-GC-MS法对刘郎酱鸭及几种传统鸭肉熟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提取、鉴别,并进一步进行对比性分析、主成分和聚类特征性分析比较。[结果]刘郎酱鸭与市售酱鸭及其它鸭肉制品相比,主要呈香物质均不同,分别体现在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上呈现出很大差异;对不同鸭肉熟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为醛类、酸类、酯类;各鸭肉熟制品聚类分析结果为酱鸭、凤鸭、卤鸭、鸭肉松,其中刘郎酱鸭与市售酱鸭各聚为一类。[结论]表明刘郎酱鸭所呈现出的风味特征有别于市售酱鸭、凤鸭、卤鸭、鸭肉松,形成了一种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与其他肉类食品产业相比,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仍发展缓慢,区域性强,产业化水平和加工技术仍然较低。其中突出问题是传统腌腊肉制品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低、生产周期长。主要介绍我国目前传统腌腊肉制品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以R公司的猪肉瘦肉条为例,探讨解决传统腌腊制品上述问题的研发方向和对策,利用天然防腐剂、注射和滚揉工艺,加速腌制速度,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品的盐含量。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腊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腌制后、一阶段烘干后、二阶段烘干后和烟熏后的湖南腊肉4 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腊肉样品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78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腌制后、一阶段烘干后、二阶段烘干后和烟熏后4 个加工阶段分别鉴定出37、52、55 种和67 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为醛类、酯类、酮类和酚类。腌制后样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较少,且含量不高;烘干时酮类物质种类增多,醛类和酯类物质的含量大幅增加,酸类物质含量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醇类物质变化不大;烟熏后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最大,酚类物质的含量由最初的5.97 μg/kg增加到1 019.33 μg/kg。  相似文献   

12.
苏燕  刘玉凌  周涛  夏杨毅 《食品科学》2015,36(16):158-162
以新鲜原料肉缠丝兔为对照,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反复冻融原料肉缠丝兔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缠丝兔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40 种、8 类,主要是醛类和杂环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5.309%,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0.673%,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4.018%,累积贡献率为100.000%,三者可以代表反复冻融原料肉缠丝兔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且反复冻融对反映第1、2、3主成分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显著。因此,为了保证缠丝兔的风味,应尽量避免多次反复冻融原料肉。  相似文献   

13.
风味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主要依据之一。风味的形成是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对其的研究至今依旧还未完全明晰。干腌肉制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形成了其特征性风味物质,其中较大部分是由脂类水解、氧化而来,随之还会通过美拉德等反应形成各种风味物质。脂类物质是风味物质形成的前体物质,脂质的酶控反应是干腌肉制品风味物质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国内外各类干腌肉制品中脂肪水解酶、磷脂酶和脂肪氧合酶在加工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干腌肉制品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概述了这几类酶对不同种类风味物质及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综述了加工因素介导这些酶类对风味物质形成的调控作用。为科学认识干腌肉制品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传统工艺改进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迎楠  刘文营  成晓瑜 《食品科学》2016,37(14):104-109
以肉味香精为研究对象,从感官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电子鼻分析角度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对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肉味香精在感官评价、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性。105 ℃条件下的肉味香精产品风味和口感相对较好;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该条件得到的肉味香精中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较高,达到93.62%,其中具有特征风味的吡嗪类化合物高达8.19%,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肉味香精,色泽呈现深褐色,香味浓郁,回味悠长。运用电子鼻技术分析发现,不同温度条件下样品存在显著性差异,风味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黄瀚  贺稚非  李洪军  王兆明  余力 《食品科学》2015,36(20):130-134
以伊拉兔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别对超声腌制、滚揉腌制、静置腌制后的兔肉和鲜兔后腿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出来的物质进行定性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总共测得挥发性成分67 种,4 种处理方式后的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分别为 44、32、42 种和43 种。4 种处理后的主要成分风味物质都以醛类、烃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主,醛类为最多。超声腌制和滚揉腌制兔肉风味成分的总峰面积要显著低于鲜兔肉,有助于兔肉的脱腥进而改善兔肉的风味。  相似文献   

16.
老腊肉腌制烟熏加工过程中主体特征风味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吴倩  林静  王振华  尚永彪 《食品科学》2015,36(16):175-179
以重庆城口改进型老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并根据主体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烟熏时间。分别对腌制前、腌制后、电热烘烤、烟熏5、10、15 d共6 个阶段的样品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6 个阶段检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80 种,其中醇类9 种、醛类17 种、酮类4 种、酚类10 种、酯类13 种、酸类1 种、醚类2 种、碳氢类化合物22 种、其他类2 种。通过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醛类、酚类、酯类和碳氢化合物为腊肉加工过程中的主体风味物质,并根据其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佳的低温烟熏时间为10 d。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二次接种时间对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分离自传统陇西腊肉中的优势菌株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为前发酵剂(第0天添加),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复配剂为后发酵剂,分别在发...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foods in Turkey like other countries. Sucuk, dry-fermented sausage, and past?rma, a type of dry-cured meat product, are traditional Turkish meat products that are widely consumed. Sucuk is air-dried and neither smoked nor ripened by mold. In spite of increasing use of starter culture in production of sucuk in the industry, traditionally produced sucuk is generally preferred by the consumers because of its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Past?rma is traditionally processed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her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depend on climate and weather conditions. Past?rma differs from other raw cured meat products made from whole pieces of meat in terms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gredients,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flavor. In this study, microbiological changes and form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sucuk and past?rma we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9.
烟熏肉制品具有独特的烟熏风味。烟熏风味主要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含量和气味特性决定,受烟熏材料、烟熏设备和烟熏工艺等因素影响。本文阐述了烟熏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形成途径与影响因素,丰富了肉制品烟熏风味的形成机制,并就目前烟熏肉制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如风味缺失(特征风味物质的减少)等进行分析,以期为肉制品烟熏风味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肖  余翔  王永丽  唐静  章建浩 《食品科学》2014,35(20):153-157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提取并分析发酵香肠中的挥发性物质,并探讨3 种不同的腌制剂(硝酸钠、亚硝酸钠、亚硝酸钠和抗坏血酸钠)对香肠风味物质,尤其是来源于支链氨基酸的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剂确实会对香肠中的风味物质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硝酸钠作为腌制剂更有利于乙酸乙酯、丁酸、2-丁酮、2-戊酮、2-庚酮、正己醇、正戊醇等风味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