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自制的各种改性淀粉胶液用于涂布灰底白纸板的生产中,考察了经各种改性淀粉胶液施胶后成纸的耐破度、层间结合强度以及成纸正面吸水性,结果表明:食用玉米淀粉酶改性胶液施胶成纸的耐破度和层间结合强度都好于市售木薯变性淀粉胶液;而成纸正面吸水性与市售木薯变性淀粉胶液的施胶效果相当。因此,从成纸性能上,食用玉米淀粉酶改性胶液可以替代市售变性淀粉胶液。  相似文献   

2.
交联羟丙基淀粉在蚝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对其进行交联羟丙基改性,研究改性前后淀粉在蚝油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未改性的原淀粉在蚝油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而交联羟丙基木薯淀粉和交联羟丙基蜡质玉米淀粉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粘稠度和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3.
乳液接枝共聚法改性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涂布纸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楠  张光华  刘静 《中国造纸》2008,27(8):28-31
以氧化木薯淀粉为原料,过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在酸性介质中与单体丙烯腈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并以此接枝共聚改性淀粉为胶黏剂配制涂料进行涂布,考察了不同的反应单体浓度和木薯淀粉不同的氧化程度下制备的改性淀粉对涂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共聚淀粉作为胶黏剂进行纸张涂布后,涂布纸具有理想的表面强度及平滑度.  相似文献   

4.
灰底涂布白板纸是由涂布层、面层、衬层、芯层和底层五层组成的结构,其涂料组分主要为研磨碳酸钙、高岭土、羧基丁苯胶乳、改性淀粉、分散剂、抗水剂、润滑剂、保水剂等。介绍了三次涂布灰底涂布白板纸的预涂、中涂、面涂涂料不同的颜料、胶粘剂配比、颜料的性能要求以及涂料制备工艺流程,并对涂料制备部分工艺和设备的要求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对比玉米、小麦、木薯变性淀粉的浆料性能。以玉米、小麦及木薯原淀粉为原料,分别制备了各自的氧化淀粉、羧甲基淀粉及羟丙基淀粉等浆料,并对其浆膜性能及黏附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氧化淀粉、羧甲基淀粉及羟丙基淀粉浆液黏度较原淀粉有明显降低,黏度热稳定性显著提高;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的三种变性淀粉的浆膜断裂强度、浆膜断裂伸长率及对棉纱黏附力好于相应的玉米和小麦变性淀粉;同一种原淀粉制备的变性淀粉中羟丙基淀粉浆膜断裂强度、浆膜断裂伸长率及对棉纱黏附力略优于羧甲基淀粉,而氧化淀粉的浆膜断裂强度、浆膜断裂伸长率及对棉纱黏附力等性能则明显低于另外两种变性淀粉。认为:在三种原料的不同变性淀粉中,木薯羟丙基淀粉较适宜纯棉产品上浆。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乌冬面专用改性淀粉制备工艺;并利用Brabender连续粘度计测定木薯原淀粉、木薯交联淀粉、木薯交联酯化淀粉及乌冬面专用改性淀粉的糊粘度曲线;同时对此四种淀粉糊的凝沉性、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溶解度和膨胀度进行测定比较,为改性淀粉在乌冬面中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几种不同品种淀粉及羟丙基产物糊液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薯类淀粉(木薯,马铃薯)及禾谷类淀粉(普通玉米、蜡质玉米、高直链玉米及糯米)为原料,以环氧丙烷为醚化剂。制备了羟丙基变性淀粉。反应条件:淀粉乳质量分数40%、反应温度40℃、无水Na_2SO_4添加量12%(以淀粉干基计)、NaOH添加量1.2%、环氧丙烷添加量12%、反应时间18h。分别对原淀粉及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羟丙基变性淀粉糊性质做了对比研究。不同品种淀粉糊性质存在很大差别。经过羟丙基改性。淀粉糊液粘度性质、冻融稳定性、透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凝沉性质不能准确反映羟丙基化对蜡质玉米淀粉和糯米淀粉糊液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湿法工艺制备了磷酸酯双淀粉(1412)、羟丙基淀粉(1440)和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1442),通过对蜡质玉米淀粉(WS)和3种变性淀粉(1412、1440、1442)在黏度、抗剪切、耐酸性、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等性能的比较,探讨了羟丙基醚化和交联改性处理对蜡质玉米淀粉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⑴羟丙基改性处理降低了淀粉的糊化温度,提高了淀粉峰值黏度,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但热稳定性、耐酸性和抗剪切均较差;⑵磷酸盐交联改性的磷酸酯双淀粉糊化温度升高,峰值黏度降低,糊液在抗剪切、耐酸性方面得到显著改善,但糊液透明度降低,冻融稳定性未得到改善;⑶通过交联和羟丙基改性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兼具有磷酸酯双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制备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和交联酯化木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影响取代度的关键因素,并测定了两种复合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膨胀度等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复合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膨胀度、透光率等性能均优于原淀粉;交联酯化木薯淀粉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可用于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木薯改性淀粉对鹅血凝胶特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木薯改性淀粉与鹅血混合,测定鹅血凝胶的保水性、质构、色泽、流变特性、热特性和感官评价等指标。结果表明,木薯改性淀粉添加浓度为0.2%时,保水性与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相比提高11.14%;咀嚼性是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的2.07倍;鹅血凝胶的感官评分与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相比提高45.83%;弹性值是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的2.71倍。静态流变学分析表明,添加0.2%的木薯改性淀粉,凝胶的表观黏度和触变环面积较小,说明凝胶的塑性和流变稳定性得到改善。通过热力学分析,木薯改性淀粉添加浓度为0.2%时,鹅血凝胶的变性温度与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相比增加9.2 ℃,热焓是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的1.03倍,使得鹅血凝胶更稳定。可见0.2%的木薯改性淀粉与鹅血混合能够较好提高鹅血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11.
多孔淀粉制备原料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等,在制备过程中,淀粉原料某些性质变化对多孔淀粉性质有一定影响,不同原料、或同一原料不同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多孔淀粉形成;有效预处理方法对改变淀粉原料性质,提高多孔淀粉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多孔淀粉性质十分重要。该文对淀粉不同处理方式对多孔淀粉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酸解醚化复合变性方法制备了羧甲基酸解淀粉(CMAS),探讨了水分含量、氯乙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温度、时间对取代度(DS)和反应效率(RE)的影响,对产物进行了FTIR、XRD、SEM、TG分析,研究了其黏度与pH和盐质量分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在nNaOH/nAGU=2.835,nMCA/nAGU=1.39,V水/V乙醇=0.11,温度为50℃,时间为3h的条件下,羧甲基酸解淀粉的取代度达到0.8052,反应效率为57.92%,颗粒大小在5~10μm;黏度随pH的下降而降低,随NaCl质量分数的升高而下降,达到0.6%时溶液黏度下降到4.37 mPa.s,下降了46.31%。  相似文献   

14.
不同淀粉具有不同性能,大部分情况下原淀粉溶液不太稳定,对各类淀粉进行变性反应可 得到所需特性,从而满足生产要求,有时甚至需要双变性才能满足特殊要求;该文介绍双变性淀粉 制备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淀粉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降解生物原料,在食品、药品、纺织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未经改性的原淀粉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较低,常需加热成糊才能使用,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冷水可溶淀粉是一种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均有大幅度提高的改性淀粉,根据改性后淀粉是否可以保留颗粒形态,可将冷水可溶淀粉分为预糊化淀粉和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两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FeSO4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干法制备氧化淀粉,对氧化淀粉溶解度及其糊的表观粘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马铃薯氧化淀粉溶解度、透明度增大,表观粘度降低,冻融稳定性增强,凝沉性减弱;并对氧化淀粉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7.
根据淀粉糖的生产工艺,对比研究木薯淀粉及玉米淀粉对淀粉糖浆质量及生产成本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淀粉作为生产淀粉糖浆的原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韦爱芬  韦莉敏 《造纸化学品》2009,21(4):10-13,28
以制备成本基本相当为前提,采用木薯淀粉浆为原料,制备磷酸酯涂布淀粉、醋酸酯涂布淀粉和羟丙基涂布淀粉。通过对3种涂布淀粉的性能研究对比,结果表明:3种涂布淀粉均具有优良的黏结强度、成膜性、流变性和保水性,能满足高浓度淀粉蒸煮糊化、高固含量涂料配制及高速涂布的需要;其中,木薯醋酸酯涂布淀粉的总体应用性能最优,木薯羟丙基涂布淀粉次之。  相似文献   

19.
食用糯玉米淀粉醋酸酯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糯玉米淀粉为原料,考察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醋酸酐用量等因素对糯玉米淀粉醋酸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糯玉米淀粉醋酸酯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糊透明度、粘度性质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非晶化淀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是一种天然多晶聚合物,随着对淀粉结晶结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淀粉颗粒在某些条件下淀粉结构有序性被破坏,具有非晶化现象。非晶化淀粉颗粒称为非晶颗粒态淀粉,其颗粒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具有较高酶降解性、反应活性等,使淀粉更适于改性和深加工。该文对非晶颗粒态淀粉研究概况、结构、性质等作相关阐述,并对其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