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蔡君 《风景园林》2019,26(6):91-96
为游客提供教育机会在国家公园成立之初就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国家公园作为学习场所,通过提供实地体验,使公众了解这个星球的土地、自然和文化,并激励公众为公园保护建立责任意识。对美国国家公园解说和环境教育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国家公园不同发展时期解说和环境教育的经验,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局发挥公园领导者的作用,建立专门的解说机构、制定政策、建立标准;联合其他机构、教育团体和社区等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教育项目;各公园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各具特色的解说设施和项目。最后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应建立公园和公众教育的联结并带动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和文化意义的景区,发展具有教育和激励意义的解说产品。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具有完备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和理念,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建设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从环境教育的规划与管理2个层面剖析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主题分类、多样的环境教育及解说的方案、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公众参与度和完成度较高的志愿者计划和合作组织、发展完备的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红杉树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最为欠缺和需要提高的协调性、联系度、全民公益性、互动性、增益性和契合度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总结出中国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启示内容。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建立的两大目标:一是为了保护自然人文资源,二是为国民提供一处游客体验的场所。美国国家公园以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为基础发展出一系列国家公园管理模型。选取ROS、LAC、VERP这3个管理模型为例进行游客体验指标的研究。3个模型均通过对公园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控制,达到提高游客体验的目的,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已进入新时期,国家公园体制作为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形式,其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日渐凸显。由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国家公园规划管理方法方面有待整合与深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文章通过对美国红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规划过程与规划内容进行实证研究,从科学研究依据、法律法规基础、规划管理政策和规划制定过程4个方面论述其规划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了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方法,可为中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美国州立公园作为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补充,其规 划管理体系完备,兼具生态保护、游憩与环境教育功能。以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公园为例,探究美国州立公园户外休闲规 划、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管理规划的内容层级,评析美国州 立公园的规划特征与要点:即清晰明确的规划层次、独立的综 合管理规划、多方合作与协调、多元公众参与等,以期对完善 中国公园规划体系与规划实施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钟乐  张毅  杨胜兰  张引 《风景园林》2023,30(1):38-44
【目的】增加自然接触机会是实现全民健身、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促进公众自然接触的新阵地,但国内研究相对不足。分析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为中国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公共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内容分析、对比研究和个案分析,分析和借鉴以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结果】系统梳理了国际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全球运动——“健康公园健康人”(HPHP)的起源和发展,从愿景与目标、管理机构与合作伙伴、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取了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HPHP运动的共性。以美国HPHP体系为例,从国家、区域和保护地单元3个层面,解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多层级、专业化的公共健康促进策略,从明确定位、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计划、多方合作、设施建设、活动策划7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经验。【结论】由此提出针对中国开展自然保护地促进公共健康研究与实践的7点启示,分别为明确愿景及定位、加强科学研究、建构管理基础、编制多层级规划、发展广泛的伙伴关系、建设完善健康设施体系、开发设计多元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监测对于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管理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处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期,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以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从监测内容框架与指标、数据管理与转化、组织和保障3个方面梳理在各自资源与管理背景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基本特点,并提取出面向规划管理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的16个基本要点,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钟乐  赵智聪  唐佳乐 《中国园林》2022,38(10):116-120
中国已正式设立5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直接响应国家公园三大理念,是联系国民和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纽带,将成为国家公园设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亟待构建相关规划框架。系统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探索和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辨析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相关国际通用术语,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三大规划理念、5点规划思路,提出了前置分析、生态体验规划、解说教育规划、管控规划和保障规划五大板块的规划流程及其技术方法。明晰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规划框架构想,对于政策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17,(2)
<正>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近一万个国家公园。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3)
To make full use of Chinese na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imperative and necessary to construct Chinese National Park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park,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signifi cance of establishing Chinese National Park System and then propose some measures. Chinese National Park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four levels, including policy, manage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levels, and through such ways as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conservation system, mak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ing planning system, setting up independent and specialized regulatory agency, adopting way of franchising, innovating funding investment mechanisms and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正式出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方向愈发明晰,部分体制试点区已对外公布了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并有序开展实施。作为指导园区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空间管控规则和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在试点过程进一步探索、提升和固化。从规划编制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在空间资源调控和用途引导方面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梳理,提出空间管控策略的实施路径和目标传导机制,并将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作为规划研究要点。  相似文献   

13.
2017年随着《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出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正在建立的国家公园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少。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较为完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以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经验,并从气候监测、国家公园管理、适应性规划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使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关国家公园的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少。而在中国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中,旅游利用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加。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国家公园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研究议题和管理机制。本文选取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中国九寨沟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机构和人员设置、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与成果等几方面对比2个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并结合2个国家公园的国情、体制背景进一步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框架,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恩  程静琦 《风景园林》2019,26(10):54-59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