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究氧气含量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包装内不同氧气体积分数(60%、80%、99%)时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无水保活前、保活期间(0、3、6、9、12 h)和复水12 h后生理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并建立了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为99%时,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质量浓度随保活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最大值分别为(0.86±0.01) mg/mL和(3 034.21±14.84) ng/L,肌肉弹性由0.79±0.07下降到0.50±0.01,黏聚性由0.61±0.01下降到0.51±0.00。当氧气体积分数为60%时,石斑鱼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肌酐质量浓度在保活期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肌肉糖原质量比由(1.47±0.02) mg/g下降到(0.71±0.02) mg/g,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乳酸。相比之下,氧气体积分数为80%时的石斑鱼处于相对较低的应激水平,因此,可以更积极地适应低温无水环境。建立了以血浆葡萄糖、肌肉糖原、弹性、黏聚性为石斑鱼健康品质关键指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为石斑鱼实际运输过程中健康...  相似文献   

2.
黄湘湄  黄和  秦小明  范秀萍 《食品科学》2022,43(21):257-264
为探明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于纯氧及气调环境下的存活情况及机理,本实验模拟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运输环境,检测其应激水平、血清生化指标、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变化,观察存活情况。结果显示,气调环境下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为(13.88±1.00)h,明显长于纯氧环境保活时间((10.90±0.66)h)。随着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尿素氮、尿酸、肌酐浓度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稳步上升,在纯氧无水保活10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62.22±1.54)、(232.05±1.87)U/L,显著高于气调无水保活10 h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力随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呈梯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冷胁迫休眠下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7.65%、27.34% (P<0.05)。肌肉、肝脏乳酸含量明显增加,复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肌肉乳酸脱氢酶活力呈波动变化,肝脏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肌肉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逐渐上升,复苏后有所下降。纯氧组珍珠龙胆石斑鱼相关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气调组,提示气调环境可有效减轻珍珠龙胆石斑鱼肾脏、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程度;鱼体能量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及免疫防御系统调控能力强,能较好地维持机体在低温无水胁迫环境下的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3.
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暂养时间、保活温度、保活密度、盐度等条件对石斑鱼存活时间的影响,并进行了正交实验优化,对保活过程中水质指标与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珍珠龙胆石斑鱼有水保活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经停饵暂养48 h后,经平均1~2℃/h的梯度降温模式降至休眠温度,在温度15℃,保活密度100 g/L、盐度25‰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可达(168±8)h。在该条件下保活72 h后水中总氨氮浓度为(7.28±0.06)mg/L,血糖、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与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皮质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条件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长途保活运输。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无水保活时间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肉的肌肉品质变化,并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建立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的SIMCA定性分析模型,同时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建立肌糖原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石斑鱼鱼肉的硬度和黏聚性显著降低(P < 0.05);pH值由7.0降至6.7;离心损失率由5.83%增至8.55%,蒸煮损失由21.7%增至30.5%。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结果显示,与新鲜石斑鱼相比,经无水保活12 h后,T22的峰面积减少了2.53%,T23的峰面积增加了111.63%,表明鱼肉中不易流动水含量下降,自由水含量增加,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方向转化,水分的流动性增强,肌肉持水性降低。SIMCA定性分析模型的正确判别率达93.3%,具有区分不同保活时间的鱼肉的能力。经均值中心化预处理后建立的肌糖原定量分析模型的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值为0.24,验证集相关系数为0.89。结合模型外部验证,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偏差在0.01~0.15之间,说明该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保活后石斑鱼鱼肉样品糖原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罗勒精油在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保活过程中的残留与消除规律。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罗勒精油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以丁香酚含量为指标,分析珍珠龙胆石斑鱼在暂养、诱导休眠、有水保活中罗勒精油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 罗勒精油的主要成分为丁香酚(67.45%)和β-石竹烯(31.44%);罗勒精油浓度为10 mg/L时,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半数致死时间最长,达到79 h。罗勒精油主要成分β-石竹烯在石斑鱼暂养、休眠与保活过程中均低于检测限。石斑鱼在10 mg/L罗勒精油暂养72 h过程中,丁香酚含量在暂养48h时达到蜂值,之后显著下降(P<0.05);并能在22 ℃新鲜海水中72h内代谢消除至0.05mg/kg。20 mg/L罗勒精油诱导石斑鱼休眠后,在新鲜海水中复苏 24 h 后丁香酚残留水平降至0.06mg/kg;而在低温保活条件下72 h后显著下降至0.10 mg/kg,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经罗勒精油暂养与诱导休眠后,经低温保活72h可通过代谢消除丁香酚的残留。结论 10-20mg/kg罗勒精油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保活中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无水保活温度对斑点叉尾鮰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无水保活温度对斑点叉尾鮰生理应激和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了MS-222麻醉的斑点叉尾鮰无水保活5 h所需的较佳温度范围,测定了不同保活温度(0、2、4、6℃)下,保活前(对照)、保活中(5 h)和保活后3种状态下斑点叉尾鮰的血液生化及鱼肉蛋白质、脂肪、水分、质构和游离氨基酸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MS-222麻醉斑点叉尾鮰在(2~6)℃下可以保活5 h,在清水中恢复24 h后存活率达到100%;无水保活5 h后,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高于未处理值(P0.05),恢复24 h后,基本都恢复至未处理组值,但0、2℃保活组仍明显高于未处理组值(P0.05);肌酐和尿素氮在保活5 h后都显著升高,恢复24后很难回到初始水平,无水保活对肾脏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4℃保活组尿素氮增量最大,达7.22 mmol/L;0、2℃下,鱼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保活5 h后下降,而在4、6℃下有所上升,24 h后基本恢复至未处理组值;保活温度越低,对鱼肉质构影响越大,在6℃下,质构变化较小。因此,研究表明,6℃下保活,无水保活对鱼肉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影响较小,且在无水保活中产生的应激反应在恢复24 h后基本消除,而较低温度下0、2℃,会对斑点叉尾鮰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该研究结果为无水保活在淡水鱼活鱼运输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仪器分析法对蒸制不同时间鲟鱼肉的非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量化,包括游离氨基酸、风味核苷酸、有机酸、甜菜碱和无机离子;采用电子舌结合感官评价的方法对鲟鱼肉进行滋味分辨和味觉评价,以期为鲟鱼肉热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蒸制过程中,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变化明显,在蒸制12 min时显著降低(P<0.05),蒸制16 min时显著升高(P<0.05);蒸制不同时间风味核苷酸含量存在差异,蒸制12~16 min时风味核苷酸总量最多,蒸制16 min时IMP+GMP的含量达到最大值;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有机酸和无机离子总量在减少,其中乳酸、Na+和PO43-损失较为严重;电子舌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鲟鱼肉在蒸制8 min后其滋味变化程度较小;感官评价的结果显示,蒸制16 min的鲟鱼肉具有较好的滋味和较高的整体可接受度。较长时间的蒸制并不会给鱼肉感官带来显著改善,反而会造成味感下降。因此,鲟鱼肉应在蒸制12~16 min内食用,蒸制16 min左右滋味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新鲜大球盖菇为原料,研究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对大球盖菇滋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的大球盖菇中总游离氨基酸(73.57 mg/g)、甜味氨基酸(28.48 mg/g)和苦味氨基酸(19.13 mg/g)的含量最高;冷冻干燥的大球盖菇中有机酸(241.44 mg/g)、鲜味氨基酸(10.47 mg/g)、5'-核苷酸(10.66 mg/g)和呈味核苷酸(1.44 mg/g)的含量最高。不同大球盖菇样品的等鲜浓度值为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电子舌分析显示三种干制大球盖菇的滋味具有明显差异。三种干燥方式影响大球盖菇滋味物质的含量,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有利于大球盖菇中滋味物质的保留,冷冻干燥的大球盖菇中滋味物质含量更多。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无水保活时间对斑点叉尾鮰生理应激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二氧化碳无水保活的最佳工艺,及不同无水保活时间下的存活率。分析了保活前、保活(5、7、9、11 h)和复苏24 h后3种状态中血液生化和鱼肉蛋白质、脂肪、水分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无水保活鮰鱼的最佳条件是二氧化碳浓度为500~550 mg/L,保活温度为4~8℃和麻醉液温度6℃;休眠的鮰鱼在6℃培养箱保活5、7、9、11和13 h,存活率分别为100%、100%、99%、45%和20%;低温保活过程中水分和持水性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肌肉中p H、蛋白质以及粗脂肪低于对照组,而肌糖原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尿素氮(BUN)、肌酐(Cr)、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逐渐增高,其中GOT和BUN的活性与保活时间是最相关的。当保活时间达到9 h时,GOT从18.48μmol/L增加到25.09μmol/L:BUN从13.18 mmol/L增加到16.44 mmol/L。在复苏组中,保活9 h的鮰鱼血清中生化指标Cr、BUN和GOT的活性基本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p0.05),而保活11h的鮰鱼复苏后Cr、BUN和GO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分别高出对照组52.41%、25.48%和48.24%。结论:二氧化碳休眠保活鮰鱼的最佳保活时间为9h,保活时间延长,代谢缓慢,毒素无法排出体外,会对肾脏、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结果为二氧化碳无水保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香菇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drying,VFD)过程中滋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研究香菇在预冻、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20、30、40 ℃和50 ℃)后的滋味变化。电子舌结果显示,不同VFD阶段的香菇能被有效区分。香菇滋味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预冻后可溶性糖(醇)和5’-核苷酸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升华干燥后可溶性糖(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升高至整个VFD过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5.20 mg/g和44.76 mg/g;在解析干燥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且不受解析干燥温度的影响,而可溶性糖(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结合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对鲜味变化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香菇的鲜味强度在30、40 ℃和50 ℃解析干燥后增幅较大,其EUC值约为鲜香菇的2 倍。总体而言,香菇中大部分滋味物质在VFD过程得到很好的保留,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香菇滋味物质在该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机制以及开发基于香菇滋味的调味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发酵面团中有机酸组成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面团发酵6、12、18、24 h进行有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并用电子舌对比分析其滋味轮廓。结果表明:面团中共检测到5种有机酸,面团发酵18 h时酸感更加柔和适中,说明其中各种有机酸含量及比例适宜,乳酸402.00 mg/100 g、乙酸73.40 mg/100 g、苹果酸13.20 mg/100 g、柠檬酸43.50 mg/100 g、草酸7.10 mg/100 g;此时,面团的pH3.98,TTA为4.37。电子舌分析发现,发酵时间不同的面团滋味有显著差异;发酵18 h面团酸味相对强度值为10.547,其中乳酸和乙酸对面团的酸味贡献值分别为52.50和5.82。因此,面团最适发酵时间为18 h,此时有机酸含量及比例合适对面团酸感柔和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采捕后不同流通阶段活力品质与呈味物质的变化规律,模拟产业流通实际,将活体太平洋牡蛎进行暂养净化、诱导休眠和无水保活,并在不同时间段取样,以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关联物、核苷酸能荷值(adenylate energy charge,AEC)及游离氨基酸变化分析牡蛎活力品质的变化;以呈味化合物含量结合呈味强度值评价流通过程中牡蛎风味品质变化。结果显示,采捕后运输及环境胁迫对其活力、呈味物质有显著影响,通过24 h暂养净化,牡蛎活力品质均呈明显恢复,其中ATP、AEC、游离氨基酸总量较净化前明显上升(P<0.05),机体活力达到新水平;诱导休眠至保活流通阶段,牡蛎受到低温、缺氧胁迫需调动更多能量物质以维持机体平衡,各项活力品质指标较净化前明显降低(P<0.05),处于稳定的较低水平。呈味化合物中,牡蛎在暂养净化后鲜甜味氨基酸增加,苦味氨基酸下降,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呈味氨基酸缓慢下降;鲜甜味核苷酸肌苷5’-单磷酸(inosine 5’-monophosphate,IMP)、单磷酸腺苷...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点柄粘盖牛肝菌鲜味影响,分析经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后样品中非挥发性成分,用等鲜量值及电子舌味觉值评价其鲜味。结果表明:热风干燥菌管鲜味氨基酸(18.49?mg/g)和等鲜量值(113.18?g/100?g)、菌盖鲜味氨基酸(15.11?mg/g)、菌柄等鲜量值(27.66?g/100?g)均最高(P<0.05);真空干燥菌管、菌柄可溶性糖(26.35%、23.25%),菌柄鲜味氨基酸(10.04?mg/g),菌管、菌盖、菌柄鲜味核苷酸(3.63、3.06、2.84?mg/g),菌盖等鲜量值(39.51?g/100?g)均最高(P<0.05);真空冷冻干燥菌盖可溶性糖(30.29%),甜味、无味氨基酸总量(16.90、16.23?mg/g),菌柄甜味氨基酸总量(16.74?mg/g),菌管苦味氨基酸总量(27.66?mg/g)均最高(P<0.05);自然干燥菌盖鲜味味觉值(11.46)、苦味氨基酸总量(21.13?mg/g),菌柄苦味、无味氨基酸总量(37.48、17.44?mg/g)均最高(P<0.05)。故在点柄粘盖牛肝菌鲜味剂等深加工中,对菌管及菌柄热风干燥适宜,菌盖真空干燥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典型民族菜肴四大烧鸡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游离氨基酸和5’-核苷酸滋味物质,并计算其味精当量值和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我国四大烧鸡菜肴的滋味图谱。结果表明:我国四大烧鸡菜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沟帮子熏鸡菜肴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363.66~396.96 mg/100 g;通过TAV分析发现,谷氨酸对沟帮子熏鸡菜肴呈鲜味特征有显著贡献,肌苷酸对道口烧鸡菜肴呈鲜味特征有显著贡献;电子舌结果表明,我国四大烧鸡菜肴滋味存在差异;通过PCA、PLS-DA和HCA均可直观对我国四大烧鸡菜肴进行有效区分,不同烧鸡的鲜美滋味并不是由单一氨基酸和游离核苷酸决定的,鲜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间的平衡以及与核苷酸的协同作用,导致我国四大烧鸡菜肴...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主要海域雌性三疣梭子蟹呈味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域中雌性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性腺和体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舌、氨基酸自动分析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海域的生长环境对雌性三疣梭子蟹3个可食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核苷酸化合物的变化,并采用滋味强度值和味精当量对呈味成分的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可对4个海域中雌性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性腺和体肉进行有效区分;在肝胰腺部分,游离氨基酸总量是3个可食部位最高的,3种呈味核苷酸中肌苷酸和腺苷酸的含量较高;在不同海域中,渤海肝胰腺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3 315.05 mg/100 g,且其味精当量值最高,为15.87 g MSG/100 g;南海肝胰腺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低,但甜味氨基酸含量所占比例最高,为63.10%,并且呈味核苷酸含量最高,肌苷酸和腺苷酸的滋味强度值大于1。蟹的性腺部分,呈味核苷酸含量与味精当量值是3个可食部位中最高的,其中南海性腺的味精当量值为36.46 g MSG/100 g,是4个海域中最高。蟹的体肉部分中肌苷酸含量较高,黄海体肉肌苷酸组中含量较低,其滋味强度值小于1,对体肉的滋味无直接贡献,但黄海体肉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2 564.44 mg/100 g;东海体肉组的味精当量值最高,为7.19 g MSG/100 g。  相似文献   

16.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对奶酪的口味有重要影响,文中对酸凝奶酪成熟过程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奶酪成熟时间的延长有机酸总量和各种有机酸含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有机酸乳酸含量最高达到10.75 mg/g;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显著(P<0.05),缬氨酸和亮氨酸是优势氨基酸,最大含量为35.19 mg/100 g和27.06 mg/100 g;游离脂肪酸总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奶酪的营养价值更高,口味更浓郁。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王文平  续丹丹  张欣  高航  张建  孙勇  王凤寰 《食品科学》2021,42(14):170-179
采用离子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子舌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腐乳的滋味化合物及滋味特征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红腐乳样品共鉴定出17 种游离氨基酸,6 种有机酸和8 种滋味属性。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前酵和后酵阶段显著增加,而总有机酸含量在前酵和后酵中期显著增长(P<0.05)。大多数的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在前酵和后酵阶段均显著增加(P<0.05)。电子舌结果表明鲜味、咸味、苦味和丰富度是红腐乳的主要滋味属性。此外,滋味化合物及滋味属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有机酸(乳酸、乙酸、琥珀酸)及理化成分(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氯化钠)对红腐乳的滋味特征起着重要作用。PCA和HCA结果表明,滋味化合物及滋味特征可以用来判别红腐乳的成熟度,电子舌可以作为快速评价红腐乳滋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小龙虾的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利用1H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龙虾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可溶性糖和生物碱等滋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其味觉活性成分,以及通过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评价鲜味。结果表明,使用1HNMR共检测到小龙虾中33种滋味化合物,其中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5’-单磷酸腺苷二钠、5’-单磷酸肌苷二钠、琥珀酸和乳酸的TAV大于1,它们对小龙虾的滋味有重要影响。EUC值以谷氨酸钠质量计,发现小龙虾样品的EUC值为9.1 g/100 g,说明小龙虾具有非常强烈的鲜味。  相似文献   

19.
香菇菌汤及酶解液中滋味成分及呈味特性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比分析香菇酶解液与香菇菌汤中滋味成分及呈味特性的变化,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香菇酶解液、复水原液及菌汤中的游离氨基酸和5’-核苷酸等呈味物质的含量,利用经典公式计算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对其鲜味进行评价,并用电子舌对比分析其滋味轮廓。结果表明,酶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3 453.98 μg/g。三者呈味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比例相近且均含有较多的苦味氨基酸。香菇菌汤中5’-鸟苷酸的含量最高,为967.84 μg/g,而酶解液和复水原液中5’-腺苷酸的含量最高。EUC值结果表明,香菇酶解液EUC值最高,为30.54 g MSG/100 g,说明其呈鲜效果最明显。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判别指数为94,香菇菌汤、酶解液及复水原液的整体滋味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