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夫酵母虾青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对β-环糊精与法夫酵母虾青素包合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包合条件为:β-环糊精加入量7g/50mg虾青素,温度40℃,搅拌转速600 r/min,搅拌时间5h,在此条件下包合率为87.77%。于50℃,5000 lux光照条件下对包合物进行稳定性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其稳定性与未经包合的虾青素相比提高了约20倍。采用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对虾青素和β-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及两者包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包合物的结构与相应的主客体以及主客体混合物的结构有明显不同,说明包合物形成后已构成新的固体相。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虾青素产品的纯度和得率,研究了KOH-C2H5OH将不同的虾青素酯皂化成游离虾青素的皂化工艺,如碱的种类、助溶剂、碱浓度、皂化时间和温度对皂化的影响.以碱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因素,选用U12(122×31)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进行试验,确定了皂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OH-C2H5OH 40.3 g/L(mKOH/VC2H2OH),温度16.0℃,时间37.0 min.在上述条件下得到的游离虾青素含量从未皂化前的8.1%提高到85.7%.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支化玉米淀粉(hyper-branched corn starch,HBCS)包合抗坏血酸制备超支化淀粉-抗坏血酸包合物(hyper-branched corn starch-ascorbic acid,HBCSAA)以提高抗坏血酸的光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芯/壁比1. 5∶1(质量比)、时间75 min和温度33℃条件下包合率达到5. 19%。采用1H核磁共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超支化玉米淀粉及其包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与表征,经图谱数据分析,超支化玉米淀粉α-1,6糖苷键比例为9. 01%,分支度为29. 92%,超支化玉米淀粉与抗坏血酸通过氢键形成包合物。抗坏血酸包合后光敏稳定性提高10. 23%,热敏稳定性提高13. 88%。  相似文献   

4.
花椒籽油不饱和脂肪酸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加花椒籽油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稳定性,采用β-环糊精对花椒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包合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的最适反应条件为β-CD:PUFA=6:1、水:β-CD=4.4:1,此条件下包合28 min,包合率达47.3%.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干燥的包合物色泽、流散性最好,芯材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程度最低,用β-环糊精包合后,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BCD)为主体,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对苦参素(OMT)客体进行包合。考察了包合过程中包合温度、时间、主客体摩尔比对包合物包覆率和产率的影响,在温度为30℃、主客体投料摩尔比为1∶3、包合时间为5 h条件下所得包合物的包覆率为83%。对包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热稳定性分析,表明所得包合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β-胡萝卜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β-胡萝卜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β-环糊精与β-胡萝卜素的分子摩尔比4.5∶1;温度50℃;转速600r/min,搅拌时间7h,包合率高达83.18%。于40℃,5000LX条件下进行光稳定性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包合物稳定性与β-胡萝卜素样品相比较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玫瑰精油水溶性与稳定性,以β- 环糊精为包合材料,制备并表征玫瑰精油的包合物。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玫瑰精油包合物,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 质谱(GC-MS)分析包合前后精油的化学成分,并利用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包合物与包合作用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以包合率为指标确定包合最佳条件为:m 玫瑰精油:mβ- 环糊精=1: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h,在此条件下,玫瑰精油包合率达到80% 以上。结论:玫瑰精油包合物能够保留玫瑰精油的主要特征成分,提高精油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为开发口服玫瑰精油功能食品提供了固体粉末中间体。  相似文献   

8.
以收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核桃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并考察产品氧化稳定性和水溶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核桃油与β-环糊精质量比1:4、包合时间4.5h、包合温度65℃,此条件下包合率达81.6%、收率达61.6%;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核桃油-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核桃油-β-环糊精包合物可明显提高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水溶性。  相似文献   

9.
雨生红球藻粉虾青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雨生红球藻粉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虾青素并对虾青素提取液稳定性进行研究。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及其交互作用对虾青素提取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42 min,料液比1∶640 g/m L,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92.04%。虾青素的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在贮存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温度低于40℃时,虾青素提取液比较稳定;在太阳光及紫外光照射下,虾青素破坏严重;Zn~(2+),Cu~(2+),Fe~(2+),Mg~(2+),Na+和Ca~(2+)对虾青素提取液都有较大影响;而抗氧化剂VC,Na_2SO_3对虾青素有破坏作用,BHT对其稳定性保护作用效果不显著。在避光条件下冷藏保存并减少与金属离子的接触,可以减缓虾青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南极磷虾壳中虾青素酯的皂化条件,以游离虾青素含量为指标,分析了粗提液浓度、皂化温度和碱浓度对皂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提液浓度在0.1g/mL时,完成皂化所需的时间和碱浓度较为合适;皂化温度和碱浓度越高,完成皂化所需的时间越短,而损失也越大。最适皂化条件为,粗提液浓度0.1g/mL、皂化温度5℃、碱浓度0.020mol/L,皂化时间12h时,此条件下游离虾青素含量为55.75μg/mL。  相似文献   

11.
对螺旋藻油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包合条件,最佳包合条件为:β-环糊精与螺旋藻油的比例为2.5∶1,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5h,包合率为76.1%~77.6%。仪器分析结果表明,螺旋藻油与β-环糊精的包合为物理包合,包合前后螺旋藻油的成分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未发生改变,包合后螺旋藻油的水溶性明显改善,可用于水溶性环境,大大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包合后螺旋藻油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改善了其加工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温皂化中华管鞭虾的虾青素提取物,比较皂化前后虾青素总浓度、抗氧化活性、游离型和酯型虾青素相对浓度以及虾青素光学异构体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适当皂化处理可显著提高虾青素提取物的总虾青素浓度,皂化时间对虾青素提取物的抗氧性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皂化2 h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25.85%,显著高于未皂化的15.16%,虾青素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总抗氧化能力则在皂化6 h时分别达到3.17和0.62 U/μg。高效液相分析结果显示:皂化2 h时虾青素提取物中酯型虾青素已经大部分转化为游离型虾青素,而延长皂化时间会造成游离型虾青素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未皂化的虾青素提取物光学异构体以3S, 3′S型为主,经过皂化处理后光学异构体3S, 3′S:3S, 3′R:3R, 3′R比值保持在2.4:1.5~1.7:1.0之间。此外,研究还发现皂化后虾青素提取物中三种光学异构体含量均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0.784)。综上,皂化后中华管鞭虾的虾青素提取物抗氧化性变化与游离型和酯型虾青素组成变化及光学异构体组成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本文使用蜗牛酶进行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破壁提取,并以阿拉伯胶和乳清蛋白粉(富含乳脂肪球膜)为壁材,利用复合凝聚法制备虾青素纳米颗粒,此外对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青素纳米颗粒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H4.0,乳清蛋白与阿拉伯胶质量比为2:1,虾青素浓度为60 μmol/L,此工艺条件下虾青素的包封率为92.93%±0.19%。该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65.71±0.55 nm,Zeta电位为?13.44±0.14 mV,并具备良好的贮藏稳定性,在4 ℃条件下贮藏15 d,粒径增幅仅为6.1%,虾青素保留率为90.78%±0.25%,DPPH清除率为79.31%±0.18%。本研究改善了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为虾青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影响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冻干的雨生红球藻粉为原料,采用乙醇和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进行虾青素酯的提取。L9(33)正交试验筛选获得虾青素酯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提取时间为6h,乙酸乙酯和乙醇的配比为1:2,固液比为1:120(g/ml)。对提取的虾青素酯进行皂化,分别研究了4℃和40℃时碱的浓度及皂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06mol/LKOH甲醇溶液于4℃皂化12h效果最好,从100mg藻粉可以得到(575.86±5.68)μg虾青素单体。  相似文献   

15.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白藜芦醇包合物,分别以包埋时间、包埋温度、投料比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法优化制备工艺,以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选出最佳的包合条件,选取包合物在体外模拟其在唾液、胃液、肠液中的消化过程,考察其在胃肠中的消化情况。结果表明,包合条件为投料比1∶2,包合温度为30℃,包合时间为60min时包合率最高,为91.54%。经验证,最佳包合条件稳定可靠,随后对最佳包合率下的包合物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体外模拟消化结果为:0.2g包合物(含白藜芦醇0.017g)唾液消化后白藜芦醇的释放率为23.14%,胃液消化后白藜芦醇释放率为55.28%,胃肠消化后白藜芦醇率为68.94%。β-环糊精包合白藜芦醇后白藜芦醇的水溶性显著提高,促进了白藜芦醇在人体的吸收,从而大大提高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有利于白藜芦醇药理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法制备熊果酸/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法制备熊果酸/β-环糊精包合物,以熊果酸包合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包合条件,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包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熊果酸:β-环糊精(摩尔比)=1:1、超声时间40 min、温度30℃.在该条件下,熊果酸包合率为68.2%.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β-环糊精与月见草油的投料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为考察因素,月见草油包合物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经红外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进行包合物形成的验证。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与月见草油投料比为5∶1 m L/g、包合温度55℃、包合时间1.8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分别为81.56%和92.28%。实验证明月见草油可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为月见草油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对香芹酚进行包合,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芯壁比1∶8,包合时间2 h,包合温度60℃。在此条件下,包合率达61.89%。采用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包合物释放与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湿度都影响包合物中香芹酚的释放,且缓慢释放出的香芹酚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当用量达0.05 g时,香芹酚包合物对桔青霉的抑制效果达到极敏。  相似文献   

19.
为采用超声法制备生姜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生姜精油包合率及包合物产率的综合值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包合条件,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为200W、m(生姜精油)∶(β-环糊精)=1∶5,超声时间为30min,温度30℃。在该条件下包合,包合率为74.1%,包合物产率为65.8%。该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姜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VD3-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包合物的有关性质。方法: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VD3-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进行工艺优化,利用IR、1H-NMR鉴定包合物的形成,并考察包合物的稳定性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试验证明β-环糊精包合VD3的最佳工艺为β-环糊精与VD3的投料比为15∶1,在80℃条件下搅拌5h;IR、1H-NMR分析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同时包合物提高了原VD3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结论:VD3-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