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水仙、肉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和茶汤物理特性(粒径、色差、透光率和沉淀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焙火程度对武夷岩茶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火可改善武夷岩茶品质,随焙火程度增加,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增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均降低;同时,粒径逐渐减小,透光率、△L、沉淀量逐渐增加,澄清度升高。焙火程度越高,茶汤澄清度越高,但焙火程度过高会导致茶汤产生焦苦味,不利滋味品质。轻、中火处理后武夷岩茶茶汤清澈透亮,滋味醇厚回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优化检测波长、流动相以及洗脱程序,构建灰树花多酚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测定方法,确定了最佳检测波长为280 nm,流动相为甲醇和0.1%甲酸,梯度洗脱起始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5:95。在最优的液相分离条件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多酚组分进行分离定性,通过对应质谱结果分析可推测其中的多酚组分,包括鞣花酸、槲皮素、4-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3-O-(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咖啡酰酒石酸、咖啡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5,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香豆酰奎尼酸、间双没食子酸、去氢二阿魏酸、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4,5-三甲氧基苯甲酸、5-十九烷基间苯二酚、阿魏酸、对香豆酰基苹果酸以及对香豆酰基酒石酸。  相似文献   

3.
研究余甘子甲醇提取物降糖活性部位中的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采用甲醇浸泡提取余甘子,D101大孔树脂柱粗分离得到三个部位,降糖活性测试表明30%乙醇洗脱部位(PEA)为活性部位,后续采用Sephadex LH-20,ODS和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NMR和HR-ESI-MS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体外方法测定化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从PEA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3),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4),柯里拉京(5),粘酸-1,4-内酯-2-O-没食子酸酯(6),粘酸-2-O-没食子酸酯(7)。除化合物2外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没食子酸衍生物是余甘子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7):186-193
以水仙、肉桂2个品种的武夷岩茶毛茶为原料,经不同程度焙火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毛茶及焙火样的香气成分,结合茶叶感官审评评价香气,探讨焙火工艺和品种对武夷岩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GC-MS共检测出88种香气成分,包括14种醇类、14种含氮化合物、7种碳氢化合物、19种酯类、18种醛类、12种酮类、1种酸类、2种杂氧化合物和1种含硫化合物,其中醇类、含氮化合物和醛类占比较大,平均占比分别为35.58%、20.28%和19.25%;随焙火程度的增加,醇类呈降低趋势,酯类和酮类呈增加趋势,其中具花果香的脱氢芳樟醇、己酸叶醇酯、己酸己酯等主要香气物质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具烘烤香或焦糖香的香气物质(如1-乙基-1H-吡咯)呈增加趋势,苯乙腈、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和2-乙酰基呋喃等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差异较大,水仙以醇类和含氮化合物为主,肉桂以醇类和醛类为主,且随焙火程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含氮化合物、醛类以及橙花叔醇、芳樟醇、香叶醇等主要香气成分变化趋势差异较大;水仙焙火3和肉桂焙火2的感官审评香气品质最佳,焙火4和焙火5时两个品种皆呈现高火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莱菔子化学成分,探索生品莱菔子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聚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MCI gel)、ODS、硅胶及LiChroprep RP-18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光谱学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莱菔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顺-13-二十二碳烯酸(1)、豆甾-4-烯-3-酮(2)、(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醇(3)、豆甾-5-烯-3β-醇(4)、反-阿魏酸甲酯(5)、反-芥子酸甲酯(6)、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α-D-吡喃半乳糖基-(1-6)-α-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呋喃果糖苷(8)、β-D-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9)、β-D-(3-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葡萄糖苷(10)、β-D-(3-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11)、β-D-(3,4-二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3)、异鼠李素-3,4’-O-β-D-二葡萄糖苷(1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5)、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2、3、7~10、13~16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以武夷岩茶“肉桂”为试验对象,研究“肉桂”与其副产品黄片感官品质、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发现副产品黄片香气为清香;“肉桂”香气馥郁持久、具有明显的花果香、桂皮香。共鉴定出79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2种、酚类1种、含氮类12种、内酯类2种、醛类7种、碳氢类23种、酮类11种、杂氧类1种、酯类10种。“肉桂”及其副产物中香气成分呈显著差异的化合物共18种,副产品黄片2个香气成分含量高于“肉桂”。武夷岩茶“肉桂”具有花香、果香的香气成分香叶醇、藏红花醛、3-甲基苯乙酮、苯甲酸异丁酯、乙酸苄酯含量显著高于副产品黄片。副产品黄片具有青草香的α-法呢烯显著高于武夷岩茶“肉桂”。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陈年武夷岩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将50只雌性C57BL/6JGpt小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20年陈茶组(2001年武夷岩茶组)、10年陈茶组(2011年武夷岩茶组)和非陈茶组(2020年武夷岩茶组),分析不同武夷岩茶干预后小鼠生理和组织病理学情况,以及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和盲肠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陈年武夷岩茶均能明显缓解小鼠体质量减轻、腹泻、便血以及结肠长度缩短等症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此外,陈年武夷岩茶还能够缓解DSS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显著下调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和Escherichia相对丰度,增加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陈年武夷岩茶均具有缓解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其中2011年组陈年武夷岩茶优于2001年组陈年武夷岩茶,这可能是因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的适当氧化生成了抗氧化性更好的茶红素类物质。此外,陈年武夷岩茶能够通过调节肠道中...  相似文献   

8.
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品质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贮藏1年、3年、6年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为试材,分别对其感官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等主要品质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方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武夷岩茶的感官品质有所下降;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品质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大红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黄酮类含量和酚氨比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水仙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酚氨比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肉桂中茶多酚、黄酮类含量和酚氨比先升高后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品种和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均有明显差异,抗氧化活性表现为大红袍和水仙贮藏1年贮藏6年贮藏3年,肉桂贮藏1年贮藏3年贮藏6年。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外源酶对陈年武夷岩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感官评价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方法对酶处理后的武夷岩茶进行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果胶酶、漆酶和β-葡萄糖苷酶质量比为2∶1∶2∶3时有利于香气物质的释放,尤其对醇类、酯类及酮类香气物质释放贡献较大。感官评价和OAV值的结果表明,酶的添加能明显提高武夷岩茶的花香、甜香和木香,复合酶的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β-葡萄糖苷酶。经复合酶处理后己醛、2-己烯醛和(E,E)-2,4-己二烯醛等物质含量降低,OAV减小。上述研究表明,纤维素酶、果胶酶、漆酶、β-葡萄糖苷酶及其复合酶的添加均可明显改善陈年武夷岩茶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橡子仁萃取物的成分组成及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以栓皮栎橡子仁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和有机溶剂萃取,制备橡子仁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通过紫外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各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通过抑制率测定、抑制动力学和荧光猝灭试验分析各萃取物的体外抑酶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三种橡子仁萃取物结构高度相似,主要为单宁类物质;乙酸乙酯萃取物含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9种物质;正丁醇萃取物含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16种物质;水萃取物含没食子酸、绿原酸等21种物质。三种橡子仁萃取物均可有效抑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对α-淀粉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47、1.122、4.031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分别为0.014、0.028、0.037 mg/mL。三种萃取物对两种酶的酶抑制类型多为混合型抑制,荧光猝灭类型多是以静态猝灭为主,动态猝灭为辅的混合猝灭。  相似文献   

11.
不同贮藏年份武夷水仙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贮藏时间对武夷水仙茶主要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测定了10个不同贮藏年份的武夷水仙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分析了感官品质,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分类.结果 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咖啡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焙火时间对武夷岩茶(肉桂)香气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传统炭焙工艺处理[参数为温度(130±5)℃、时间持续16 h]武夷肉桂毛茶,以炭焙时间4 h间隔取样,一共得到5个供测试样(毛茶、炭焙4 h、炭焙8h、炭焙12h、炭焙16h),样品前处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鉴定其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3.
刘志彬  张是宁  张雯  倪莉 《食品与机械》2016,32(10):27-29,43
选取10种典型武夷岩茶(5种肉桂和5种水仙)作为研究对象,以绿茶、铁观音和红茶为对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叶片及冲泡茶汤中的可可碱、茶碱和咖啡碱含量,并依据各样品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试验结果发现,武夷岩茶叶片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含量分别约占茶叶干重的2.341%,0.065%,0.011%,低于绿茶、铁观音和红茶;茶叶经过60s沸水冲泡后,约46.56%,46.36%,50.15%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溶于茶汤中。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武夷岩茶的3种生物碱含量与绿茶、铁观音和红茶的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物质的方法进行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方法分析3 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肉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对全自动热脱附方法中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冷阱温度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参数为吸附温度55 ℃、吸附时间37 min、冷阱温度-29 ℃。对不同等级肉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香气成分173 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90 种。基于肉桂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峰面积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区分3 个等级的肉桂乌龙茶样品;并通过层序聚类分析探讨47 种特征香气成分在3 个等级肉桂乌龙茶的分布规律。本研究为肉桂乌龙茶香气品质和等级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水仙茶树品种开面采鲜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白茶工艺(CK)和萎凋中引入摇青工艺(ST)加工成白茶,对比分析两种白茶生化成分、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旨在为高香型水仙白茶的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ST较CK显著降低了水仙白茶中茶多酚、黄酮类、咖啡碱的含量及酚氨比、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增加了游离氨基酸、茶黄素等的含量(p<0.05);CK和ST白茶香气成分的种类分别为104和107个、相对含量分别为79.72%和78.33%,且均以醇类为主,其中ST较CK明显降低了水仙白茶中正己醇等清香或青气物质的含量,增加了香叶醇等花果香物质的含量,并改善了水仙白茶的香气组成;感官审评结果显示,ST明显提升了水仙白茶的香气与滋味品质,所制白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水中带香,且感官审评综合得分(93.10)显著高于CK白茶(88.30)(p<0.05)。综上认为,ST较CK改善了水仙白茶生化成分、香气成分的含量与组成,进而提升了香气与滋味品质,所制水仙白茶综合品质优异,达到高香白茶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试验测定了不同焙火程度武夷水仙(毛茶、轻火、中轻火、中火、足火)的主要生化成分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中火处理的武夷水仙感官评价得分最高,滋味醇厚顺滑,花香馥郁持久,清亮度较高。随着焙火程度的增加,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焙至轻火时含量升至最高,而后随着焙火程度增加而减少;黄酮焙至轻火时含量降低,然后又随着焙火呈现先升后降的倒Z型曲线变化;咖啡碱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抗氧化能力随着焙火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清除能力依次为毛茶>轻火>中轻火>中火>足火。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显著相关(p<0.05),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合武夷水仙感官评定和抗氧化能力,中火和中轻火可以作为最佳焙火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漳平水仙王子和水仙公主的春茶和秋茶为材料,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结合多元分析方法探究漳平水仙茶风味品质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漳平水仙王子茶滋味浓醇收敛性强,香气呈甜香带桂花香;水仙公主茶滋味醇爽回甘明显,香气呈清香带兰花香。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和茶红素可作为鉴别二者不同滋味的特征非挥发物;3-蒈烯、乙酸叶醇酯、正己醇、α-蒎烯、D-柠檬烯可作为鉴别二者不同香型的特征挥发物。本研究将进一步为不同风味漳平水仙茶的分类提供客观、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酮醇糖苷与茶树品种适制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加工适制性的18个茶树品种春季茶叶中10种黄酮醇糖苷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并计算了葡萄糖苷化黄酮醇与半乳糖苷化黄酮醇的比值。结果发现相比于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红茶品种茶叶中黄酮醇葡萄糖苷化水平较高,而半乳糖苷化水平较低。山柰酚-3-葡萄糖苷含量、山柰酚-3-葡萄糖酰芸香糖苷含量、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比值、槲皮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比值、杨梅素-3-葡萄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比值在不同适制性品种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山柰酚-3-葡萄糖苷含量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比值差异极显著(P0.001),对于绿茶适制性品种和红茶适制性品种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3%,具有作为指导茶树品种适制性生化指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武夷肉桂是以福建省级茶树良种肉桂(Camellia sinensis cv.Rougui)鲜叶为原料制成的乌龙茶,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青睐。除茶树鲜叶外,武夷肉桂的品质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工艺,但生产加工过程中以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和果酯类为代表的脂肪族类香气成分代谢机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以武夷肉桂的鲜叶、晒青叶及做青过程叶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EM)结合气相色谱与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MS)对加工过程样中的脂肪族类香气成分检测发现:脂肪族醛类在做青过程中显著降低,而大量的脂肪族醇类和酯类显著积累,其中叶醇酯类和己烯醇、酯类分别对静置失水和机械损伤存在响应;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加工过程样中LOX-HPL途径中关键酶活力,结果表明,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及乙醇酰基转移酶(Alcohol acyltransferases,AAT)的活力分别在第三次摇青叶(3T)、第四次摇青后叶(4T)及第五次摇青后叶(5T)中达到最大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结果表明,CsLOX2、CsLOX5基因主要在做青初始阶段(2T、3T)相对表达量较高,而随着工艺过程的推进,CsADH2-1、CsAAT基因在做青后期(4T、5T)开始上调表达;通过Pearson系数评估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中的脂肪族类香气、酶活力和基因表达量间的相关性,发现正己醇、戊酸叶醇酯、己酸己酯、丁酸甲基叶醇酯、柳酸叶醇酯等大量具有天然花果香的脂肪族醇类和酯类与CsADH2-1基因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CsAAT基因与CsLOX2、CsLOX5基因在加工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r=0.762,r=0.732)。LOX-HPL途径关键基因的共表达,驱动了脂肪族类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协同积累,是武夷肉桂馥郁香气形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