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杰  周旬  苏长水  王晓东  肖福仁 《轧钢》2020,37(3):48-53
轧辊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及剥落对轧辊的消耗及产品质量有显著影响。采用VL2000DX-SVF18SP型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高铬铸铁、高铬铸钢和高速钢在连续加热及等温过程中其表面氧化膜形成的特征,同时对比研究了这3种材料在循环加热、冷却后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高铬铸铁和高铬铸钢开始形成氧化膜的温度较低,约为300 ℃,但氧化膜致密均匀,抑制了高温及等温过程氧化膜的生长;而高速钢氧化膜开始形成温度较高,氧化膜快速形成的温度约为480 ℃,但氧化膜均匀性差,具有较快的生长速率,高速钢的抗氧化性显著低于高铬铸铁和高铬铸钢。  相似文献   

2.
张杰  周旬  苏长水  王晓东  肖福仁 《轧钢》2007,37(3):48-53
轧辊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及剥落对轧辊的消耗及产品质量有显著影响。采用VL2000DX—SVF18SP型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高铬铸铁、高铬铸钢和高速钢在连续加热及等温过程中其表面氧化膜形成的特征,同时对比研究了这3种材料在循环加热、冷却后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高铬铸铁和高铬铸钢开始形成氧化膜的温度较低,约为300 ℃,但氧化膜致密均匀,抑制了高温及等温过程氧化膜的生长;而高速钢氧化膜开始形成温度较高,氧化膜快速形成的温度约为480 ℃,但氧化膜均匀性差,具有较快的生长速率,高速钢的抗氧化性显著低于高铬铸铁和高铬铸钢。  相似文献   

3.
针对热轧中宽带轧机进行了离心复合高速钢轧辊的研制与试用。试用结果表明,高速钢轧辊的磨损 量仅为高铬铸铁轧辊的1/3-1/8,下机后辊面温度和硬度合理,辊面光洁度高,氧化膜均匀、致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轧辊消耗,延长换辊周期,减少换辊次数。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分析仪对高铬铸铁轧辊和高速钢轧辊的工作层进行了变温氧化试验,得到了轧辊随着温度变化的氧化增重曲线。高铬铸铁轧辊的氧化速率随温度变化不大,而高速钢轧辊的氧化速率在600℃和750℃时明显增加。根据热分析试验结果计算了高铬铸铁轧辊在800℃以下区间内的氧化激活能为10226.1 J/mol,高速钢轧辊在100~600℃区间内的氧化激活能为10060.4 J/mol。绘制了轧辊在工作温度区间300~600℃内的氧化增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现场进行轧辊温度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热轧高铬铸铁轧辊氧化膜在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仪对轧辊氧化膜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铬铸铁轧辊氧化膜主要由Fe3O4和FeCr2O4组成,而温度是影响氧化膜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对氧化膜表面瘤状物形成的原因和氧化膜的失效机制进行了分析,为现场辊温控制,有效控制高铬铸铁轧辊氧化膜完好,提高带钢的表面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钒高速钢、高铬铸铁冷轧辊磨损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强  杨涤心  龙锐  魏世忠 《铸造》2005,54(6):570-574
通过对高钒高速钢、高铬铸铁轧辊试样的冷轧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高钒高速钢由于其均匀分布、形态较好的高硬度碳化物使其耐磨性大幅提高,在同等试验条件下为高铬铸铁试样的4.4倍.微观分析表明,轧辊试样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疲劳剥落,浅层剥落主要表现为棘齿裂纹的萌生、扩展与断裂的过程;高铬铸铁轧辊试样深层失效主要表现为MC3型碳化物的断裂并形成裂纹源并在疲劳循环过程中断裂失效,高钒高速钢轧辊试样MC型碳化物有少量破碎并形成晶间裂纹源,主要失效方式表现为碳化物颗粒剥落,并对此进行了定性的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7.
分析研究了高铬铸铁轧辊在不同氧化温度、氧化时间、表面粗糙度和介质条件下的氧化膜形貌,得出高铬铸铁轧辊高的表面光洁度有利于获得均匀致密的氧化膜;随氧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氧化膜不断长大、增厚;高温水蒸气会加速轧辊氧化.并提出应适当调整轧辊冷却条件,使下线轧辊温度控制在60~65℃左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高钒高速钢(C:3%,V:10%)和高铬铸铁(Cr26)两种轧辊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滚动磨损性能。应用位错理论分析了高钒高速钢、高铬铸铁中碳化物裂纹的形核和滚动磨损的循环特性对材料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钒内部的纳米亚结构在滚动磨损过程中能够降低裂纹形核率,高钒高速钢磨面及亚表层的循环软化能够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基于以上因素,高钒高速钢滚动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的4.4倍。  相似文献   

9.
碳对高钒高速钢冷轧辊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钒含量10%的条件下,采用铸造方法制备了碳含量1.58%~2.92%的高钒高速钢冷轧辊试样,应用自制设备WM-1型轧辊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碳含量对高钒高速钢耐磨性的影响,并与高铬铸铁(Cr20)进行了耐磨性与磨损机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含碳量为2.58%的高钒高速钢耐磨性最佳,其耐磨性为高铬铸铁的5倍。高钒高速钢与高铬铸铁轧辊试样的磨损机理均为高应力下的接触疲劳剥落。  相似文献   

10.
高铬铸铁轧辊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提高高铬铸铁轧辊的硬度和耐磨性,生产中从化学成分的选择、铸造工艺的分析以及热处理工艺等的研究方面探讨它们对高铬铸铁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高铬铸铁试样经过高温淬火和中温回火(1070℃+450~480℃)后,其硬度高于铸态试样的硬度值,其耐磨性为铸态试样的1.61倍.用此工艺制造的高铬铸铁轧辊强度大、硬度高、耐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对[12]CU-7Al(原子分数,%)单晶体的循环形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循环饱和应力-应变曲线与Cu单晶相似.在γP1=1.1×10-3-4.5×10-3的范围内。存在饱和平台,平台处的饱和应力为27.3MPa;当γP1<1.1×10-3和γP14.5×10-3时,饱和应力均随应变幅的增大而单调升高,循环硬化曲线表现出三个阶段,循环硬化阶段的硬化率随应变幅的增大而增大.试样的表面滑移形貌与滑移方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吴世丁  王中光 《金属学报》1999,35(9):960-963
本文研究了恒塑性应变控制下,egualchannelangularextrusion(ECAE)技术制备的亚微米铜的室温拉压时称循环形变行为,结果表明,亚微米钢在εpl=5×10(-4)和1×10(-3)下表现出典型的循环软化特征、且直到断裂没有饱和阶段;而在εpl=1×10(-4)下循环至5000周,应力幅仍没有明显变化,样品表面的光学显微镜及SEM-electronchannelingcontrast(SEM-ECC)技术研究发现:存在着宏观形貌与单晶表面滑移线相类似的‘滑移线’,‘滑移线’在侧面与载荷轴成45°,而在前表面与载荷轴相垂直:微观上‘滑移线’又可分为细而长的‘滑移线’和宽而短的微剪切带,根据晶界协同滑动和晶粒协同变形观点对上述两种形式的形变局部化的形成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温下应变控制疲劳试验研究了高强韧Ti-3Al-5Mo-4Cr-2Zr-1Fe合金的低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在高应变幅值下(Δεt/2=1.0%,1.2%,1.4%,1.6%),合金的循环应力响应表现为初始循环软化,而后趋于循环稳定;在低应变幅值下(Δεt/2=0.6%,0.8%),合金的循环应力响应表现为循环饱和特征。断口形貌观察发现:应变幅值为0.6%时,疲劳裂纹源只有一处,在断口表面分布有大量细小的二次裂纹。当应变幅增加到1.6%时,组织中发现多处疲劳裂纹源,二次裂纹的数量明显减少,但长度和宽度明显增加。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低应变幅值下(Δεt/2=0.6%),在αp/β界面处出现大量的位错堆积,在此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微裂纹形核。而在高应变幅值下(Δεt/2=1.6%),在αp相中有明显的变形不均匀性,在αp相内出现大量的位错缠结和位错碎片,并且在αs相中出现一些位错塞积,但在β基体中没有明显的位错堆积情况。由于长条αp相的存在,能够提升α相和β相变形的相容性,延缓疲劳裂纹形核和扩展,因此使Ti-35421合金有着优异的低周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管式炉对直接烧结SiC在1300和1400℃静止空气中进行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循环氧化实验.使用分析天平记录样品质量变化,并使用扫描电镜对氧化产物进行表征以揭示循环氧化机理.结果 表明,直接烧结SiC的循环氧化行为由前期接近抛物线氧化行为的氧化增重过程与长时间氧化产生氧化层剥落造成的氧化失重过程组成.循环氧化过程可分为...  相似文献   

15.
8090Al—Li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8090Al-Li合金的循环疲劳与断裂行为。结果表明,相同时效状态合金的循环应力随应变幅的增加而提高,低应变幅下时效状态影响较小;随应变幅的提高,时效状态的影响增强,合金出表现出的循环硬化,软化以及低周疲劳性能与位错组态,沉淀相的尺寸,晶界PFZ的形成和断口形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LiNi0.5Mn0.5O2电极在LiNO3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同时分析该电极在不同pH值电解液中的循环衰减原因。循环伏安测试显示LiNi0.5Mn0.5O2在浓度为5 mol/L的LiNO3水溶液中具有较好的锂离子脱嵌能力。对比发现,LiNi0.5Mn0.5O2电极在浓度为5 mol/L,pH值为12的LiNO3水溶液中具有最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通过交流阻抗法、X射线衍射分析及电极形貌的对比分析发现:电极在浓度为5 mol/L,pH值为12的LiNO3水溶液中循环时,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电极结构都能得到较好的保持,电极的电荷传递阻抗得到明显抑制,因此在该pH值电解液中的循环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循环加热对变形碳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循环加热对变形65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变形碳钢经碳钢预先循环加热处理后,可使奥氏体晶粒尺寸稳定性提高,预先循环加热次数越多,后来加热时奥氏体晶粒尺寸的稳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18.
钴基高温合金的循环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钴基高温合金K40S在950℃和1000℃的循环氧化行为。发现合金在950℃400h以内的抗循环氧化性能较好,合金在1000℃氧化50h以后因为表面氧化膜剥落开始出现失重现象。在1000℃循环氧化初期的产物主要为Cr2O3,其次为CoCr2O4和少量的CoO,400h以后,Cr2O3基本剥落,合金表面由于Cr的损耗又生成Cr2WO6、NiCr2O4以及挥发性的WO3氧化产物。添加Si和Mn元素使K40S合金抗循环氧化性能明显地比不含Si和Mn元素的DZ40M钴基高温合金优越。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阳极溶解对316L,Fe-26Cr-1Mo,In600及In690合金循环塑性的影响.试样表面局部的阳极溶解使材料表面软化,其软化程度与试样表面积(S)与体积(V)的比值有关.S/V愈大,其软化程度愈高.  相似文献   

20.
Cr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抗循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Ti50Al,Ti45Al10Cr和Ti50Al10Cr(%)合金在900~1100℃下的抗循环氧化性能。结果表明,TiAl在900~1100℃下形成TiO2和Al2O3的混合氧化物膜,抗循环氧化能力差。在900℃时Ti45Al10Cr合金尽管形成TiO2和Al2O3的混合氧化物膜,但是循环氧化100次仍未见氧化膜剥落;而在1000℃时由于粘附性好的Al2O3膜部分覆盖于表面,其抗氧化性能较TiAl的好。在1100℃氧化时,Ti45Al10Cr合金能形成连续Al2O3膜,而表现出好的抗循环氧化性能。Ti50Al10Cr合金在900~1100℃由于能形成保护性的Al2O3膜,而表现出好的抗循环氧化能力。因此,添加Cr可以促进TiAl表面粘附性好的Al2O3膜的形成从而显著地提高TiAl的抗循环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