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西门塔尔牛公牛和母牛肉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类研究》2015,(8):1-4
性别是影响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性别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肉质的影响,对健康无病、发育正常的18月龄中国西门塔尔牛公牛和母牛的背最长肌的肉品质进行测定,肉品质指标包括脂肪、蛋白质、水分、氨基酸、pH值、剪切力、蒸煮损失、压力失水率和肉色(L*、a*和b*)。结果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性别对蛋白质、氨基酸、pH值、持水力、L*和a*无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水分、剪切和b*值有显著影响(P<0.05)。中国西门塔尔牛母牛具有较高的脂肪和b*值,较低的剪切力值和水分含量。总体上,中国西门塔尔牛母牛的牛肉适口性更好,嫩度更高,母牛的肉质要优于公牛。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牛肉熟化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影响,选择10头体重相近、健康无疾病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添加牛至精油)和对照组(未添加牛至精油),相同环境下饲喂8个月后屠宰,测定肉品质。结果显示:熟化时间和牛至精油对肉色变化存在互作效应(p0.05)。熟化0 d实验组亮度(L*)、黄度(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红度(a*)低于对照组(p0.05);熟化第7 d,红度有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10);在熟化过程中,剪切力、失水率、蒸煮损失均低于对照组(p0.05),熟肉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 H变化较对照组稳定。该结果提示在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一方面可以更长时间保持肉的红色度,显著降低亮度、黄度,维持p H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嫩度,降低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提高熟肉率,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3.
氢氧化铵处理对牦牛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牦牛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氢氧化铵添加量对牦牛肉的pH值、嫩度、胶原蛋白溶解性、离心损失和蒸煮得率的影响,以及滚揉处理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铵可以显著的提高牦牛肉的pH值、蒸煮得率和胶原蛋白溶解性,降低离心损失和剪切力值,而滚揉处理可以显著促进氢氧化铵对牦牛肉的嫩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沃金黑牛母牛与阉公牛牛肉品质, 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18头健康、无病、发育正常的30个月龄沃金黑牛(母牛9头, 阉公牛9头)为研究对象, 测定其背最长肌的水分、粗蛋白、肌内脂肪、氨基酸、脂肪酸、质构特性, 并基于主成分分析考察影响沃金黑牛肉肉质的因素。结果 母牛和阉公牛牛肉的水分、粗蛋白、肌内脂肪以及各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母牛牛肉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 TAA)为39.74%, 阉公牛EAA/TAA为39.83%, 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O/WHO)的理想模式。母牛和阉公牛牛肉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接近1, 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 CS)与标准蛋白的组成还有一定差距。母牛牛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含量极显著低于阉公牛(P<0.01),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含量显著高于阉公牛(P<0.05)。母牛牛肉MU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极显著低于阉公牛(P<0.05), PUFA:SFA显著高于阉公牛(P<0.05)。母牛和阉公牛各质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咀嚼度、黏性、硬度、黏合力为影响肉质的主要因素, 且质构指标优先性强于营养指标。结论 阉公牛脂肪酸含量与母牛差异显著, 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氨基酸含量与组成、质构指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质构指标比营养指标更能影响沃金黑牛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磷酸盐对牛肉嫩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酸性焦磷酸盐(SAPP)、焦磷酸盐(TSPP)、三聚磷酸盐(STPP)对牛肉半腱肌的嫩化作用。结果表明,分别用3%的磷酸盐溶液浸渍处理后,TSPP和STPP极显著地改善了牛半腱肌的嫩度(P<0.01),SAPP显著改善了牛半腱肌的嫩度(P<0.05)。另外,本试验对肉的蒸煮损失和胶原蛋白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双峰骆驼肉为研究对象,测定后腿肉、臀部肉、前肩肉、腱子肉、背最长肌、里脊肉、前腿肉、排骨肉和脖子肉9 个部位肉的pH值、色度、失水率、系水力、嫩度、熟肉率以及肌肉组织学特性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部位驼肉的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腱子肉与排骨肉的色度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不同部位肉间失水率、系水力和嫩度均存在差异,脖子肉失水率最低、系水力最高,里脊肉嫩度最佳。肌肉组织学特性结果表明,前腿肉的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最小、密度最大,肌肉纹理细腻。新疆双峰骆驼肉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颜色较牛、羊肉更为鲜红,保水性和蒸煮出品率略低于单峰驼肉和马肉,嫩度优于羊肉,不同部位肉间的品质特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西门塔尔杂种牛(西杂牛)与和西牛(日本和牛♂×西杂牛♀)的肉用性能。随机选取同期出生断奶的杂交一代和西牛与西杂牛各9头(公牛),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20月龄,屠宰后取股二头肌研究肉质特性,并利用气相色谱仪研究肌内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和西牛股二头肌的剪切力、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显著低于西杂牛(p0.01),熟肉率、肉色L*、a*、b*、C值均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和西牛股二头肌中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低于西杂牛(p0.01),不饱和脂肪酸(UFA)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功能性脂肪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EPA显著高于西杂牛(p0.01);n-6/n-3PUFA显著低于西杂牛(p0.05),P/S值显著高于西杂牛(p0.01)。结果表明和西牛肉质较好,牛肉中功能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年龄对云南本地牛肉食用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9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云南本地阉牛共9头(每年龄各3头),对其食用品质和营养成分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年龄云南本地牛的剪切力值、色差a*值和b*值差异显著(p0.05),蒸煮损失、失水率、p H和色差L*值差异不显著(p0.05),9月龄和30月龄牛的剪切力值显著高于18月龄牛(p0.05)。18月龄和30月龄牛的a*值和b*值显著地高于9月龄牛(p0.05),而L*值没有表现出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性,蒸煮损失和失水率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三个月龄牛的水分、脂肪和灰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9月龄云南本地牛的水分含量最高为75.84%,分别比18月龄和30月龄牛水分含量高4.37%和7.64%,18月龄和30月龄牛的脂肪含量分别比9月龄牛高4.11%和7.50%,9月龄和18月龄本地牛灰分含量相同,均显著的低于30月龄牛0.12%(p0.05)。年龄对云南本地牛的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牛肉嫩度、色泽、水分和脂肪含量影响最为显著。此实验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本地牛的肉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复配保鲜剂对反复冻融鱿鱼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5):140-145
以解冻损失、蒸煮损失、加压失水率、嫩度、质构特性、色泽、盐溶性蛋白质含量(SSP)和活性巯基含量为指标,将鱿鱼分别进行0、1、3、5、7次冻融处理,研究复配保鲜剂对反复冻融鱿鱼品质的影响,并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解冻损失、蒸煮损失和加压失水率随之增加,且复配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剪切力先增大后减小,质构特性(硬度、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逐渐变差,L*值、a*值下降,b*值增加,复配组嫩度、TPA和色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活性巯基含量下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复配保鲜剂能够提高鱿鱼的保水性和嫩度,改善其质构特性和色泽,提高鱿鱼的SSP含量和活性巯基含量,保持冻藏鱿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不同注水量(0、10%、20%、30%、40%)对猪肉色泽、pH、剪切力、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压榨损失、离心损失、贮藏损失、拿破率的影响,比较分析正常猪肉与不同比例注水猪肉食用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的增加,L*、b*、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压榨损失、离心损失、贮藏损失显著增大(p<0.05),a*、剪切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显著减小(p<0.05);当注水量小于20%时,注水猪肉的L*、压榨损失、贮藏损失、离心损失与正常猪肉差异显著(p<0.05),而当注水量大于等于20%时,注水猪肉的L*、a*、压榨损失、贮藏损失、离心损失、剪切力值、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均与正常猪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猪肉相比,注水后的猪肉亮度增加,保水性变差,嫩度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注水后肉块保水性的变化影响色泽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小尾寒羊和本地羊的杂交羊为母本,萨福克羊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羊群,选择6~10 月龄的30 只羊进行去势处理,在冬季进行日光暖棚(A组)和普通羊舍(B组)两种环境下饲养。饲养实验结束后两组分别随机选取7 只羊屠宰,对羊肉进行感官评定和食用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肉质在肉色、大理石纹、pH值、失水率、胆固醇含量等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异;A组羊的熟肉率、蒸煮损失和嫩度分别是44.57%、13.96%、4.5 kg,B组羊的分别是48.01%、18.86%、6.82 k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羊的肉质更易熟、蒸煮损失少、肉质更嫩、口感更佳。A、B组实验羊肉质均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质,且两种饲养条件下羊肉中这3 种营养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真空包装作为对照,研究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对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影响。取6头宰后24h的黄牛左侧背最长肌,切割成大小基本相同的肉块并随机分组进行托盘包装、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2.54cm厚),在4℃下冷藏成熟0,4,7,10d,分别测定颜色、嫩度、贮藏损失、离心损失、蒸煮损失和水分分布状态,评价包装方式对宰后成熟过程中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真空包装相比,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牛肉样品的蒸煮损失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贮藏损失差异显著(P0.05);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牛肉样品的a*值和自由水含量较高(P0.05),而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牛肉样品的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气调包装和托盘包装有助于改善牛肉的颜色,而对牛肉嫩度和水分分布状态却不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对南方本地黄牛与三元杂交BMY牛的肉质特性和营养特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肉质特性方面,本地黄牛与BMY牛在嫩度和色泽方面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而在p H、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说明本地黄牛的肉质与BMY牛不相上下。在营养特性方面,本地黄牛的脂肪含量为7.67%,而BMY牛的含量仅为3.35%,两牛种在脂肪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然而,在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方面,两牛种的差距并不明显。在氨基酸方面,本地黄牛无论是氨基酸总含量还是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BMY牛的高,综上所述研究表明在营养方面本地黄牛肉要比BMY牛的高。  相似文献   

14.
选取(30±2) 月龄云岭去势公牛6头,屠宰后经7d低温(0~5 ℃)排酸,精细分割后各取500 g西冷和针扒2 个部位原料肉进行肉质分析。采用腌制、烤干工艺将原料肉加工成牛干巴,测定原料肉和牛干巴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失水率、蒸煮损失率、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剪切力、肉色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西冷和针扒2 个部位原料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剪切力和黄度值(b*)差异显著(P<0.05),水分含量、失水率、蒸煮损失率和亮度值(L*)、红度值(a*)差异不显著;加工成牛干巴后,2 个部位水分含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剪切力和L*存在显著差异(P<0.05),灰分含量、b*和a*差异不显著,pH值、TVB-N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合理范围内;牛干巴氨基酸含量高于原料肉,原料肉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TAA)、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NEA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牛干巴TAA、EAA、NEAA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原料肉西冷的剪切力、肌间脂肪指标均优于针扒,经相同工艺制成牛干巴后,嫩度、脂肪含量受原料肉品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8):120-129
为提高兔肉的嫩度和保水性,试验以伊拉兔后腿肉为研究对象,以剪切力和蒸煮损失为因变量,首先研究CaCl_2、无花果蛋白酶和猕猴桃蛋白酶以单一和复合的形式对兔后腿肉的嫩化效果,研究表明三者复合的效果更显著;再以响应面法优化三者复配比例;以正交试验优化嫩化条件;最后以剪切力,蒸煮损失,肌纤维小片化指数,质构分析作为验证试验的指标。结果显示,当CaCl_2、无花果蛋白酶、猕猴桃蛋白酶以质量浓度18、11、6 mg/L复配;在pH=8,温度30℃,时间90 min条件下有最显著嫩化效果。处理组剪切力值为15. 49 N,蒸煮损失为25. 73%,与对照组相比,剪切力、蒸煮损失、硬度分别降低了50%、17%、65%,肌纤维小片化指数及弹性分别增加54%和40%。结果表明,该复合嫩化剂可以显著改善兔肉嫩度及保水性,对兔肉加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育成期营养对育肥皖南牛背最长肌的上脑、眼肉和西冷的肉品质的影响。30头去势的体质量相近的7月龄皖南牛,随机分成5组,各组根据体质量的1.9%、1.6%、1.3%、1.0%和0.7%补充育成期精料饲养到24月龄进行育肥,在各组饲养程序相同条件下育肥期3个月屠宰。结果显示:育成期按1%体质量饲喂精料的G1.0组的p H值、大理石纹、系水力、蒸煮损失和嫩度等肉品质都优于其他各组,且G1.0组组内不同部位不同肉品质变化范围小、一致性强,皖南牛具有生产大理石纹甚至雪花牛肉的潜质。  相似文献   

17.
品种是影响猪肉食用品质的最主要因素,而猪肉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宰后生理生化变化则是肌肉品质形成的基础.本文针对杂种野猪和本地白猪两种不同的品种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和屠宰,研究了宰后肌肉的色泽红度a值、pH值、嫩度(剪切力)和蒸煮损失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杂种野猪达到极限pH的时间比本地白猪的长,杂种野猪的嫩度比本地白猪差,但蒸煮损失率却比本地白猪肉低.  相似文献   

18.
以去势公猪和母猪的背最长肌为材料,测定其理化指标,研究性别对猪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猪肉的品质特性有明显影响。与母猪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75.16%)相比,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74.40%)偏低;而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脂肪含量是母猪的2.5 倍左右;宰后pH24 值为5.85,相对母猪肉pH24 5.66较高;保水性较好;但其红度值为0.52,相对母猪肉红度值0.92较小;蒸煮损失为24.05%,相对母猪肉蒸煮损失21.76%较大;嫩度较差,去势公猪肉剪切力为5.10 kg,而母猪肉剪切力为3.79 kg。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去势公猪肉较宜于加工优质生鲜肉产品,但应注意改善产品的色泽和嫩度;而母猪肉由于在蒸煮损失和嫩度方面占优,较宜于加工灌肠等肉制品。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7):105-110
研究宰后成熟不同时间对扒鸡胴体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扒鸡嫩度和保水性的影响,以4℃下成熟0~24 h的鸡胴体以及扒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其p H值、出品率、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水分含量、剪切力值、质构特性的变化规律。鸡胴体的p 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值、加压失水率则是先上升后下降,p H值与加压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扒鸡经过宰后成熟,出品率得到提高;不同宰后成熟时间,扒鸡的p H值和加压失水率数值变化范围不大,水分含量在2~6 h比较大。鸡胴体经过宰后成熟,可以提高扒鸡出品率,改善鸡肉的嫩度和保水性。综合各项指标结果及工厂的经济效益考虑,确定扒鸡最适成熟程度为4℃下成熟2 h。  相似文献   

20.
丁武  寇莉萍  任建 《食品科学》2009,30(21):56-58
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选择不同浓度多聚磷酸盐、六偏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对样品进行盐水注射和滚揉处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测定肌肉嫩度、滴水损失率、离心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研究磷酸盐对肌肉嫩度及保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酸盐对肌肉嫩度及保水性的不同指标影响不同,其中多聚磷酸钠对肌肉嫩度有显著影响(P < 0.05)。当焦磷酸钠:多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为0.3%:0.3%:0.2% 时,其嫩化效果最明显。多聚磷酸盐对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有影响显著(P < 0.05)。依据蒸煮损失率确定的磷酸盐最佳组合为0.2% 焦磷酸钠-0.3%多聚磷酸钠-0.2% 六偏磷酸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