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蹼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8例患有颈动脉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血管事件[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自膨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50%~70%,平均(60.0±6.9)%。术后狭窄率0~20%,平均4.6%。其中2例(7.14%)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无颈内动脉TIA、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无患者死亡。术后12个月随访时复查头颈部CTA。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责任血管颈动脉蹼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蹼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髙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9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6.0±4.2)岁;病程2~36个月不等,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5例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既往脑梗死2例,伴有冠心病2例,高血压病6例,下肢缺血1例;于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后接受CEA联合CAS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30%,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9例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新发脑卒中、脑出血事件。术后2例出现头痛、头晕的脑灌注症状,但出院前均缓解。9例患者随访4~19个月,平均(10.5±6.2)个月,无症状复发,1例术后6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颈动脉中度(50%~70%)再狭窄,无死亡患者。结论 CEA联合CAS术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仍需更大样本远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血压及心率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155例,行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术前、术中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收缩压从术前平均(142.62 ± 18.51)mmHg(95.00 ~ 177.00 mmHg)下降为(132.38 ± 37.31)mmHg(69.00 ~ 258.0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术中心率从平均(71.75 ± 10.37)次/min(50 ~ 102次/min)下降为61.802 ± 19.298次/min(0 ~ 150次/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 1)。患者术后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分别为17.4%、30.3%、38.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球囊大小、支架大小等,其次可能与对侧颈动脉狭窄和糖尿病相关。结论 CAS可使血压及心率发生变化,主要出现收缩压及心率下降,也可出现血压升高。上述改变主要与球囊大小、支架大小密切相关;还可能与对侧颈动脉狭窄和糖尿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MO.MA球囊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近闭塞颈动脉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至2010年,共收治14例近闭塞颈动脉患者,狭窄程度95%~99%,所有病例可见侧支代偿。其中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11例,表现为脑血栓形成者3例。所有患者均在MO.MA球囊保护下行CAS。对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术中出现TIA发作,2 h后恢复正常。对患者进行随访3~30个月,平均(10.7±7.7)个月。4例行CTA或DSA随访,无再狭窄发生,无病变侧颈动脉脑卒中发生。结论 MO.MA球囊保护下CAS治疗近闭塞颈动脉安全、有效,无法耐受颈动脉血流阻断是主要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产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宣武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106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结果 CAS术后106例患者中30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8.3%。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无高血压病史、狭窄部位在球部、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有溃疡斑块,与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有溃疡斑块,为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65岁、有溃疡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容易发生持续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26例对侧颈动脉闭塞、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CAS)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CAS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均 < 30%。15例患者术中出现心率减慢或血压下降,嘱患者咳嗽或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后缓解。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支架急性闭塞,术侧大面积脑梗死,经内科治疗语言和肢体功能基本恢复。5例患者术后出现过度灌注,控制血压后于术后72 h内缓解。术后随访(28.5 ± 10.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2例患者复发头晕症状,其中1例患者术后36个月超声复查发现支架内重度再狭窄,未接受相应治疗。2例患者术后再发脑梗死,经内科治疗后无严重后遗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事件。结论 CAS治疗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变安全、有效的。但应注意术前颅内侧支循环的评估和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外科高危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直接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对9例(11支血管)外科高危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进行了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随访1~5个月(平均3个月),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9例(11支血管)的内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随访,支架开通良好,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卒中发生,脑缺血症状消失,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结论直接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但还需进一步临床积累.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左右两侧颈内动脉分别行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时发生颈动脉窦综合征(CSS)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CAS术颈动脉狭窄患者,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7岁(49~75岁);右侧颈动脉狭窄36处、左侧颈动脉狭窄30处,2例患者为双侧狭窄;重度狭窄(>70%)37处,狭窄伴溃疡(30%~70%)29处;共植入66枚支架。术中均选用Wallstent自膨式支架。 结果36处接受右侧CAS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发生重度CSS 5处、中度19处、轻度12处,发生率分别为13.89%、52.78%、33.33%;30处接受左侧CAS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发生重度CSS 3处,中度10处、轻度17处,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3%、56.6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SS是CAS术时常见并发症,右侧颈动脉行CAS时CSS发生率高于左侧。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行CAS术患者,记录并分析术后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13例患者中5例(0.97%)发生颅内出血,均经术后头颅CT/DSA证实。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71.4±5.0)岁;颈动脉狭窄率为90%~99%,出血时间为术中即刻至术后10 d;1例DSA显示同侧基底节区烟雾血管,1例DSA发现穿支动脉出血。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接受血肿穿刺引流,遗留偏瘫。结论 CAS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低,但致死、致残率较高。发病原因较多,术前充分评估、危险因素筛选可降低发生率。出血后积极控制血压,予以镇静、停用抗凝药、减少/停用抗血小板药以及手术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