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US)、CT、MRI及DSA在评估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63例75个病灶经病理或临床治疗确诊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介入综合治疗后3~5周后均行US、CT、MRI检查,并再次行DSA进行诊疗,以DSA造影检查阳性结果为金标准,再对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3例75个病灶经介入综合治疗后3~5周后均行US、CT、MRI及DSA检查,其中有25个病灶经DSA证实活性病灶;US病灶检出74个(98.7%),25例活性病灶检出12个(48.0%);CT增强病灶检出75个(100%),活性病灶检出18个(72.0%);MRI病灶检出率75个(100.0%),活性病灶检出率22(88.0%);US、CT、MRI三者联合,病灶检出75个,活性病灶检出24(96.0%)。结论 MRI在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价值明显优于US、CT。三者联合可以互补,可以帮助更多地了解关于病灶的信息,有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过多次栓塞后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困难.所有患者均予CT导引下的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监测AFP的动态变化及肝脏CT或MRI的结果来评价疗效.结果 93例(96%)患者在12个月随访内无肿瘤复发征象,仅有4例患者出现了局灶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化疗栓塞术结合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等回声肝癌的检出率,评价CEUS技术在射频消融(RFA)治疗等回声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常规超声反复检查未发现,而增强CT(CECT)或增强MRI(CEMRI)检出并经临床确诊的27例患者共31个病灶,其中11例(11个病灶)为肝细胞肝癌(HCC),16例(20个病灶)为转移性肝癌。在CEUS实时引导下对31个病灶行RFA,术后用CEUS评价肿瘤消融程度并指导补充治疗。结果 31个病灶CEUS时均检出,并全部行RFA治疗,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CEUS和CECT均提示31个病灶完全坏死,11例HCC患者血清AFP均降至正常范围,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CEA、CA 199、CA 153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CEUS技术可明显提高等回声肝癌的检出率,在引导等回声肝癌RFA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DSA和钆塞酸二钠(Gd- EOB- DTPA)增强MRI对肝癌术后复发微小病灶的诊断效能,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肝癌术后怀疑有微小复发病灶的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DSA、DSA碘油CT和Gd- EOB- DTPA增强MRI检查,对比分析各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和阴性病例,计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所有病例均由2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根据诊断标准独立诊断,以手术或者穿刺病理结果以及至少6个月随访作为最终诊断依据。结果 38例患者,共发现47个病灶,病灶直径0.5~2.0 cm,平均(1.2±0.8) cm,其中41个病灶证实为复发微小肝癌,22个有病理结果,其余19个病灶经过随访证实。6个病灶为非肝癌病灶,全部由随访证实。所有病灶中,常规DSA诊断的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80.0%。DSA结合碘油CT诊断的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100%。Gd- EOB- DTPA增强MRI诊断的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100%。诊断效能之间统计学分析显示,常规DSA- DSA碘油CT以及常规DSA- MR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油CT与MR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癌术后的微小肝癌结节,DSA联合碘油CT的诊断效能和Gd- EOB- DTPA增强MRI类似,对于临床上不适合做MRI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DSA联合碘油CT作为替代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18F?蛳 FDG PET/CT显像在肝细胞癌(HCC)TACE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3例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患者临床及PET/CT检查资料,患者均于TACE治疗后1.5 ~ 7个月行全身18F?蛳 FDG PET/CT显像,1周内行DSA造影并接受介入治疗。重点评价2种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显示能力。结果 全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T/CT显像检查及DSA造影检查。DSA造影证实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46个,PET/CT显像检出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共45个。以DSA作为参考标准,PET/CT显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灵敏度为97.8%(45/46),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9%(46/47);PET/CT与DSA检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者检出肿瘤灶的吻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较强(系数k = 0.657,P = 0.000)。另外,18F?蛳FDG PET/CT全身显像新发现肝外转移3例,其中双肺转移1例,右侧肾上腺及肝门区、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1例,左髂骨转移1例。结论 18F?蛳 FDG PET/CT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病灶,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同时18F?蛳 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肿瘤远处转移探测最有效的方法,可较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协助临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血清miRNA可作为肿瘤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潜在标记物。本研究旨在探索转移相关miRNA(miR- 18b)在经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的AFP阴性(≤ 20 ng/ml)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接受RFA治疗的AFP阴性肝癌患者131例纳入本研究,收集RFA术前血清标本并选择43例正常人血清作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miR- 18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高低与临床病理、术后复发、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肝癌患者血清中miR- 18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2.93 ± 1.33 对1.08 ± 0.45,P < 0.01),且高表达的miR- 18b与肝硬化(P = 0.035)、肿瘤直径(P < 0.01)及肿瘤分化程度(P = 0.020)密切相关。随访期间,79例(60.3%)患者出现复发,复发患者血清中miR- 18b水平较无复发患者显著升高(3.26 ± 1.28对 2.42 ± 0.86,P < 0.01)。与miR- 18b低表达的患者相比,高表达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发生率显著较高(72.3%对48.5%,P = 0.005),尤其是肝内远处转移率。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清miR- 18b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均显著短于低表达者。结论 血清miR- 18b在AFP阴性肝癌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或可作为监测RFA术后复发及预后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行cTACE的2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结果(部分不明确的采用碘油CT)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关系。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①257例患者中150例(58.4%)发现肝内有活性复发病灶(复发组),107例(41.6%)未发现肿瘤的存在(非复发组)。②子灶、包膜是术后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③肿瘤最大径、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肝癌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复发组明显缩短(39个月比93个月)。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与卫星子灶、肿瘤包膜相关。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与肿瘤最大径、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有关。肝癌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复发组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术后早期(6个月内)肝内复发转移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36例原发性肝癌外科术后早期诊断肝内复发转移并接受TACE治疗,根据首次DSA表现分为切缘复发或单发病灶组(n = 15)和肝内多发病灶组(n = 21)。治疗方法为先灌注适量化疗药物,然后以表阿霉素碘油乳剂栓塞肿瘤血管。根据复查CT及甲胎蛋白等临床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内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方差分析和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内多发病灶组在术前肿瘤伴子灶、合并门脉2级分支以上瘤栓、巨块无包膜方面高于局部复发/单发病灶组(P < 0.05)。患者均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总体平均介入治疗次数、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及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0 ± 0.7)次、58.3%、66.7%;两组相比较分别为(3.3 ± 0.8)次比(2.9 ± 0.7)次(t = 1.688,P = 0.101);80.0%比42.9%(P = 0.024);86.7%比52.4% (P = 0.03)。结论 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TACE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对于肝内多发病灶患者12个月生存率较差。  相似文献   

9.
郭锐  林征宇  陈锦  严媛  林清锋  陈健 《工业加热》2019,(11):1100-1104
【摘要】 目的 探讨1.5 T MRI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接受1.5 T MRI引导下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2例结肠癌23例,直肠癌19例,肝内共83个转移灶,病灶平均直径(1.70±0.76) cm(0.65~3.64 cm),在MR引导下完成穿刺点定位、射频电极穿刺及消融位点调整,观察RFA术后即刻MRI表现及并发症,随访复查判定消融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1.5 T MRI引导下RFA治疗。术后即刻行MRI扫描,T1WI上消融灶呈特征性“靶征”,T2WI上消融灶中央呈低信号,周边见薄环状高信号影环绕。1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38%,1/42)。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1.7±20.7)个月(15~94个月),79个肝转移灶完全消融(95.18%,79/83),4个转移灶出现局部肿瘤进展(4.82%,4/83)。26例患者出现肝内新发病灶,中位进展时间为5.5个月(1~65个月)。RFA后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3.8%、40.4%和15.2%。结论1.5 T MRI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放射性125I 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采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选择粒子活度:(1.11~2.96)×107Bq(0.3~0.8 mCi),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个月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 术后出现气胸3例,气管瘘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1、3、6、12个月,患者局部控制率为81.8%、90.9%、72.7%、72.7%;疼痛缓解有效率,1周100%、1个月90.9%、3个月90.9%、6个月81.8%、12个月72.7%。结论 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病灶控制率确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