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的三元复配模型,利用气相色谱技术(GC)和共有模式法,建立四种纯油脂脂肪酸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再利用GC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纯油脂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能量化地反映不同油脂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选择四种植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棕榈酸(5.88%~10.72%)、硬脂酸(2.31%~4.57%)、油酸(15.04%~77.45%)、亚油酸(5.92%~53.67%)、α-亚麻酸(0.61%~6.71%)作为特征脂肪酸。根据相关性(R2>0.95)和显著性(p<0.01)分析,分别将油酸和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作为两组三元复配模型的代表脂肪酸;通过对代表脂肪酸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两组复配模型验证RSD%分别小于8%和10%,表明该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反映了脂肪酸在不同组分植物调和油中的差异,可为食用油脂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非 《中国油脂》2020,45(12):34-37
为通过调节脂肪酸组成以获得具有耐高温特性和营养价值的油脂,以大豆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利用计算机建模计算得到亚麻酸与亚油酸比例约为1∶ 4的营养调和油,并对油脂在180 ℃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温度下的油脂进行了色泽及TG-DSC分析。结果表明:调和油配方为大豆油48%、玉米油37%、亚麻籽油15%,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1.76%、油酸19.98%、亚油酸48.30%、亚麻酸12.34%。所配制的调和油相较于亚麻籽油热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莎豆油与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他9种植物油脂进行归类。结果表明,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的较为相似,这两种油脂中油酸含量75.01%~77.23%,亚油酸含量7.33%~9.79%;菜籽油、大豆油、红花油、花生油、葵花油、葡萄籽油和玉米油中,油酸含量15.87%~54.24%,亚油酸含量25.42%~74.92%。3个品系油莎豆油脂与橄榄油可归为第一大类,其余8种植物油可归为第二大类。在第二大类中,红花油、葡萄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可归为一亚类,花生油、芝麻油和玉米油可归为另一亚类。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山茶油掺入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掺伪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作为鉴别山茶油中掺伪大豆油和菜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可作为鉴别山茶油中掺伪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回归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较高(> 0. 99),可分别检出掺伪量4%的大豆油和菜籽油,掺伪量8%的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回收率在96. 56%~112. 88%之间。该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可为掺伪山茶油纯度鉴别及调和山茶油配比的定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粮食与油脂》2015,(9):65-67
以不同来源的橄榄油、胡麻油、芝麻油和菜籽油为材料,通过碱法甲酯化,利用GC–MS法对四种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植物油脂中,橄榄油和胡麻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分别为77.16%和82.25%;橄榄油中油酸含量(62.95%)高,亚麻酸含量(0.87%)低;胡麻油中亚麻酸含量(62.34%)高,油酸含量(8.03%)低;菜籽油的必需脂肪酸含量低,而芝麻油可能掺伪。  相似文献   

6.
橄榄油掺伪的气相色谱质谱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某品牌橄榄油、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并采用聚类分析软件对其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实验模拟了掺假过程,向橄榄油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低价值植物油包括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了橄榄油掺伪鉴别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掺入低价值植物油后,肉豆蔻酸、α-亚麻酸、山嵛酸、反式亚油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等脂肪酸含量随着掺加比例的增加呈现线性上升趋势。根据上述脂肪酸指标含量进行判定,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最低掺假检出限分别为5.27%、5.61%、6.35%、4.53%、1.93%和9.21%。通过对不同植物油中其脂肪酸特征组分及含量的分析,可达到鉴别橄榄油掺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温州地区市售的十二种食用调和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GC)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芥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其中以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有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但不利于长期储存,建议生产调和油时要充分考虑油脂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酯化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5种市售植物油中的10种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在葵花籽油和玉米油中最高,在花生油和菜籽油中最低,橄榄油居中。组成分布特征以油酸和亚油酸占绝对优势(84.8%~94.7%),但橄榄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比值为1.0,显著高于其他油脂。500 W汞灯作光源,模拟光照24 h后,脂肪酸整体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葵花籽油的下降幅度最大(50%),而玉米油的下降幅度最小(30%);随光照时间延长,油酸与亚油酸的比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反油酸与油酸的比值虽有所降低,但不同油脂之间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光照可以降低植物油的营养价值成分,在贮藏和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光保存。  相似文献   

9.
结合脂肪酸组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豆油、菜籽油及其不同比例的二元调和油的识别进行基础研究,并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油和菜籽油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主要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亚麻酸为主。在以不同比例低芥酸菜籽油和大豆油调配的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随调和比例的改变而呈现一定趋势的增加或减小。结合脂肪酸组成,对所有的139个样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大豆油和菜籽油可以互相实现区分,不同比例的调和油样品分布在调配的溯源样品之间,基本按照比例关系分布成一条直线。研究通过对菜籽油、大豆油及其不同比例调配的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它们之间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进行一些识别分析,为规范调和油的生产和保障公平有序的调和油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婴儿配方乳粉在用的7种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核桃油、葵花籽油、高油酸葵花籽油、棕榈油和椰子油)入手,通过检测植物油的脂肪酸含量,对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几个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进而与3种新型植物油(双低菜籽油、米糠油和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对新型植物油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双低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含有相当数量的α-亚麻酸;玉米油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茶籽油含有丰富的油酸;核桃油是亚麻酸和亚油酸的良好来源.根据营养学研究原理,以双低菜籽油为基质,加入玉米油、茶籽油、核桃油等经科学配方优化设计,研制成营养平衡调和油,其n-6PUFA:n-3PUFA为(4~6):1,其SFA:MUFA:PUFA为10:45:45.营养平衡调和油的研制,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向油菜产业纵深领域拓展,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油、玉米油、OPO结构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藻油和二十碳四烯酸(ARA)藻油为原料,以母乳中主要脂肪酸含量为黄金标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测定原料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用以建立模型,优化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脂质的配比。通过这一模型可调制出近似于母乳脂质的含有5种主要脂肪酸的调和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其检测结果与标准母乳营养成分比较发现,该调和油中的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与母乳中的脂肪酸基本一致,可满足婴幼儿正常生长对脂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颖 《中国油脂》2020,45(10):52-56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新资源食品油(茶叶籽油除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65%,其中α-亚麻酸高达38%以上,而普通植物油以及牛油果油和橄榄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仅有0.11%~8.67%; 11种植物油对DPPH·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牡丹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花生油茶叶籽油;对ABTS+·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橄榄油菜籽油杜仲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美藤果油花生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对FRAP Fe3+-TPTZ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新资源食品油有较大优势,DPPH、ABTS、FRAP 3种方法所得的每种植物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但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和玉米油在3种方法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构建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气相指纹图谱。方法 以贵州产油茶籽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分析不同产地、品种及加工方式共计34批次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 确定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为油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油茶籽油气相色谱标准指纹图谱,并与菜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花生油、棕榈油和高油酸花生油等8种植物油进行相似度比较,除菜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因相似度大于0.95而无法与油茶籽油进行区分外,其余6种油脂均可识别为非油茶籽油。结论 通过对贵州产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为纯茶油的真伪鉴别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张文超 《中国油脂》2021,46(4):68-71
以紫苏籽油、芝麻油、胡麻油、青花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8种植物油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8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其中花生油中油酸含量最高,为43.98%,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500%,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63.89%;8种植物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芝麻油>大豆油>玉米油>青花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紫苏籽油>葵花籽油,与其多酚含量一致;8种植物油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芝麻油>大豆油>青花菜籽油>花生油>胡麻油>玉米油>紫苏籽油>葵花籽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参考母乳营养成分及脂肪酸模式、国家标准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新型婴儿配方奶粉的设计和生产;通过选用玉米油、大豆油和棕榈油进行油脂的复配,在满足婴儿配方乳粉脂肪质量分数的同时,从脂肪酸的角度上模拟母乳,使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及比例更加接近母乳。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制得的新型婴儿配方乳粉进行脂肪酸组分的分析,并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的亚油酸质量分数,以检验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亚油酸与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和比例。最后确定了添加油脂比例为:大豆油6.0%,玉米油7.0%,棕榈油1.20%;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质量分数的59.352%,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质量分数的40.649%,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4601,符合资料报道的1~1.5∶1的理想比例,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0.2865,符合8~11∶1的理想比例,亚油酸质量分数为24.60 mg/g。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西双版纳油瓜种仁油为原料,对比分析核桃油、花生油、黑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色拉油、大豆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共9种油脂的理化成分、矿物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瓜种仁油过氧化值为(5.90±0.81)mmo L/kg,水分及挥发物为(0.31±0.07)%,杂质含量为0.25%,酸值为(11.21±0.13)mg KOH/g。矿物质含量(除锰含量)位列所检油脂第二0.262 mg/kg,铜含量位列第七0.284 mg/kg,磷、锌、铁、镁、钙、铜、钠、钾含量均最高。油瓜种仁油共检出9种脂肪酸,以亚油酸45.89%、棕榈酸29.85%、油酸14.14%为主。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SFA(饱和脂肪酸)=1∶3.3∶2.7。n-3 PUFAs∶n-6 PUFAs=1∶63。建议与橄榄油复配,复配后MUFA∶PUFA∶SFA=1∶1∶0.8。或油瓜种仁油、橄榄油、核桃油三者复配,复配后MUFA∶PUFA∶SFA=1∶1∶0.7。调和n-3与n-6 PUFAs比例,直接添加亚麻酸等n-3 PUFAs类油脂纯品改善脂肪酸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构建奇亚籽油的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 并对奇亚籽油进行掺伪鉴别。方法 以奇亚籽为研究对象,采集30批次来自多个产地的奇亚籽油作为样本,对其脂肪酸进行GC分析,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奇亚籽油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据此鉴别掺伪量分别为10 %、20 %、30 %、40 %、50 %的菜籽油、玉米胚芽油、芝麻油、花生油、葵花仁油和大豆油的掺伪模型。结果 奇亚籽油所含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γ-亚麻酸、α-亚麻酸为主;通过相似度评价30批次奇亚籽油的相似度均>99.5 %;聚类分析结果将30批次奇亚籽油按不同产地分为6大类;利用指纹图谱可以鉴别掺伪量10%及以上菜籽油、玉米胚芽油、芝麻油、葵花仁油、大豆油掺伪模型,20%及以上花生油掺伪模型。结论 通过分析奇亚籽油脂肪酸组成并建立气相色谱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为鉴别纯奇亚籽油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选取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棕榈油、橄榄油、茶籽油、葵花籽油、稻米油、椰子油、亚麻籽油、山柚油13类30个样品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专一性猪胰脂肪酶水解脂肪酸甘油三酯,通过薄层色谱分离得到sn-2位单甘酯,甲酯化后进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全脂肪酸组成相比较。结果表明:植物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以C16∶0/C18∶0比值-C18∶2/C18∶1比值作图可用于区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然而,除椰子油和亚麻籽油等特征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外,多数植物油中sn-2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两者加和多大于90%。因此,采用特征sn-2位脂肪酸区别不同植物油的效果不及全脂肪酸比值分析。但是,sn-2位脂肪酸更亲和人体,有利于人体吸收,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0.
常用食用油的营养特点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用食用油有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茶油、芝麻油等。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近相同。橄榄油和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花生油中油酸约占40%;大豆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芝麻油中亚油酸含量占到40%以上。食用油除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外,还有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植物化合物,一些食用油对控制脂代谢异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