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通过发酵获得桑黄菌丝体,并对桑黄子实体和菌丝体的一般营养成分及主要功能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对SW620、HepG2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进行主要成分活性的比较。结果表明,桑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脂肪、纤维、矿物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组成基本一致。主要营养成分中,桑黄菌丝体中水分、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桑黄子实体(P<0.05),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桑黄子实体(P<0.01),而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子实体(P<0.01);在所测定的17 种氨基酸中,二者氨基酸种类一致,菌丝体氨基酸总量为25.11%,子实体氨基酸总量为4.69%;多糖、黄酮、三萜3 种活性成分在桑黄子实体中含量极显著高于菌丝体(P<0.01),其中子实体多糖、黄酮、三萜DPPH自由基最高清除率分别为77.14%、61.37%、49.97%;桑黄菌丝体、子实体多糖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可达21.45%和32.86%,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可达37.91%和51.29%。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桑黄菌丝体和子实体营养成分组成基本一致,含量丰富,液体发酵所得菌丝体可以缓解野生桑黄子实体匮乏的局面,具有同样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应用段木和木屑栽培的桑黄子实体中 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总多糖、总黄酮、总三萜含量,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的含量差异,并研究了其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分别选取段木和木屑栽培的桑黄子实体,依据国家标准对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总多糖、总黄酮、总三萜、麦角甾醇、麦角甾酮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不同栽培基质对上述13个指标均具有影响。段木栽培的桑黄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总多糖、总三萜、麦角甾酮含量均高于木屑栽培桑黄;木屑栽培的桑黄中总黄酮、麦角甾醇含量高于段木栽培的桑黄;段木栽培桑黄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木屑栽培桑黄。结论 段木培养基更适宜桑黄子实体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积累,从而提高其抗氧化活性,代料栽培产桑黄子实体的培养基需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为桑黄栽培基质的优化和桑黄饮品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比研究10种不同桑黄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及总蛋白的含量。采用苯酚-硫酸、亚硝酸-硝酸铝、香草醛-冰醋酸和BCA法对其提取物中几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多糖含量最高为8年野生桑黄提取物(2.491%),含量最低的是7号人工桑黄(0.264%);黄酮含量最高和最低分别为4号(1.829%)和6号(0.179%),二者为人工桑黄;三萜含量最高为6号人工桑黄(0.306 8%),最低的为9号野生桑黄(0.068 3%);蛋白含量最高为7号人工桑黄(0.602 2%),最少的是9号野生品种(0.210 5%)。结果表明,野生桑黄中多糖含量较高,可能是野生桑黄生长年份较长,有利于一级代谢产物多糖的累积;人工桑黄中黄酮、三萜和蛋白含量较高,可能是优化培养条件,有利于此类活性成分的富集。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等级(特级、一级、二级)若羌灰枣为原料,测定并比较其三蒸三晾加工处理前后主要功能成分(总黄酮、总多酚、总三萜、总糖和还原糖)和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结果显示,特级、一级、二级灰枣经三蒸三晾加工处理后,总黄酮、总三萜、还原糖含量均增加,总多酚、总糖含量降低,其中一级、二级灰枣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率为32.62%、26.10%,一级灰枣总三萜、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率分别为14.76%、84.35%,而一级灰枣总多酚和总糖含量均降低,二者降低率分别为7.0%、26.92%。3个等级灰枣经三蒸三晾加工处理后,特级、一级、二级灰枣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增强,尤其是一级灰枣的清除能力增强最多,一级灰枣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一级、二级灰枣的总还原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不同工艺山茶油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同工艺(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水酶法、浸出法、鲜榨法)山茶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结果表明:冷榨毛油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木脂素和总三萜含量高于浸出毛油;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和水酶法山茶油中多酚、黄酮、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较高;鲜榨山茶油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木脂素和总三萜含量分别为271. 6、157. 2、1 400. 0、180. 0 mg/kg和12. 5 mg/g,均远高于其他工艺。鲜榨山茶油是一种高品质食用油,具有广阔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真空浓缩对枸杞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苑  张盛贵 《食品工业科技》2011,(11):394-396,399
对鲜枸杞进行真空浓缩处理,并测定浓缩前后黄酮、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总酸和总糖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浓缩后黄酮的保存率为107.34%,略有增加;总酸和总糖的保存率分别为82.61%、75.33%,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分别为25.26%、26.80%,降低较为明显。说明真空浓缩工艺对枸杞中黄酮含量影响不大,对总酸、总糖含量影响较小,而对枸杞中类胡萝卜素及枸杞多糖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硫磺菌为原料制备硫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测定提取物的多糖、多酚、黄酮和三萜含量,并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硫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含有多糖、多酚、黄酮、三萜,含量分别为76.27±3.29, 19.15±0.66,9.12±0.41和32.41±4.03 mg/mL。硫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DPPH、ABTS、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枣品种果实中功能性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10个枣品种果实中总黄酮、总酚、三萜和皂苷等活性物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评价不同枣品种果实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价值。结果表明,10个枣品种果实中总黄酮、总酚、三萜和皂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7、17.39、39.45、30.50 mg/g,相关性分析显示三萜含量与皂苷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不同枣品种各活性物质成分含量对比和对应分析结果均显示,总黄酮与总酚含量最高的枣品种分别为灰枣优株、京39,三萜与皂苷含量最高的枣品种均为赞2与骏1。灰色关联度法研究表现为枣果实中功能性成分含量综合表现较高的枣品种依次为赞2、灰枣优株、京39、中枣1号、骏1,可作为新疆枣功能性产品开发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9.
四种北高丛蓝莓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个北高丛蓝莓品种的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糖、总酚、花青素及黄酮的含量,并利用体外法研究了四种蓝莓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采摘的蓝莓,总糖、总酚、花青素以及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爱国者,它们的值分别为9.77%,1.91mg/g,0.668mg/g,0.22mg/g,其次为北青,含量最低的为尼尔森(除花青素外)。四个品种的蓝莓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爱国者和北青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能够达到30%以上,这与其中所含的总酚、花青素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青钱柳叶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青钱柳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多糖、黄酮、皂苷、香豆素的含量,并比较了不同产地青钱柳叶中这四种主要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青钱柳叶中多糖含量相近,其余三项的含量均是湖南省绥宁县的高于江西省修水县的,湖南省绥宁县的青钱柳叶中多糖、黄酮、皂苷、香豆素的含量分别为:3.97%、1.97%、10.99%、6.63%,江西省修水县青钱柳叶中的分别为:3.99%、1.26%、9.83%、4.23%;青钱柳叶中主要的黄酮成分为槲皮素、杨梅素、山奈酚.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不同种类及质量浓度的脂肪酸对桑黄液体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酸对桑黄菌体生长以及多糖、三萜和黄酮类物质的合成的影响随脂肪酸种类以及质量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油酸有利于桑黄生物量的积累,在质量浓度为2.0g/L时,使桑黄生物量达到1.24g/L,比对照提高了33.33%;而硬脂酸则有利于桑黄胞外多糖的产生,在质量浓度2.0g/L时,使胞外多糖产量达到325.38mg/L,是对照的3.20倍。对胞内多糖而言,油酸和硬脂酸诱导效果较好,分别在质量浓度0.5g/L和1.0g/L时,使产量达到645.79mg/L和655.12mg/L,而亚油酸则在高质量浓度时才表现出较好的诱导效果。对于桑黄三萜的生产而言,油酸无论是对胞外三萜还是胞内三萜,都表现出较好的诱导效果,并分别在质量浓度1.5g/L和2.0g/L时,使胞外三萜和胞内三萜产量达到666.15mg/L和339.32mg/L,分别为对照的1.28倍和2.30倍。此外,亚油酸还对胞内三萜的生产表现出较好的诱导效果。对于黄酮类物质的合成,本实验所考察的这几种脂肪酸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桑黄子实体两种新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桑黄子实体中分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成分,并进行结构分析。方法热水浸提法提取桑黄子实体中的粗多糖,经醇沉、冷冻干燥、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和超滤,得到纯度较高的多糖,通过HPLC、IR、1H-NMR、13C-NMR、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确定2种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组成及结构。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2×103,22.2×103的多糖PL-A及蛋白聚糖PL-B,两者都是结构复杂的中性杂多糖。PL-B中,糖占71%,蛋白质占7%;PL-A,PL-B均含大量葡萄糖及少量甘露糖,PL-B中还有部分鼠李糖;PL-B所含氨基酸包括缬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结论多糖PL-A与蛋白聚糖PL-B为首次从桑黄子实体中提取到的多糖成分。  相似文献   

13.
桑黄发酵菌粉与桑黄子实体成分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的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以及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均含有17种氨基酸,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中都以亮氨酸含量最高。优势脂肪酸均为不饱和脂肪酸,且均以油酸,亚油酸为主。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中都含有人体必不可缺的钙、铁、锌等8种矿物质元素。都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物质,桑黄子实体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是发酵菌粉的3.91倍,为37.52 mg/g;但发酵菌粉中的粗多糖含量是子实体的22.48倍,为94.20 mg/ 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桑黄子实体中分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成分,并进行结构分析.方法 热水浸提法提取桑黄子实体中的粗多糖,经醇沉、冷冻干燥、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和超滤,得到纯度较高的多糖,通过HPLC、IR、1H-NMR、13C-NMR、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确定2种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组成及结构.结果 分离纯化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2×103,22.2×103的多糖PL-A及蛋白聚糖PL-B,两者都是结构复杂的中性杂多糖.PL-B中,糖占71%,蛋白质占7%;PL-A,PL-B均含大量葡萄糖及少量甘露糖,PL-B中还有部分鼠李糖;PL-B所含氨基酸包括缬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结论 多糖PL-A与蛋白聚糖PL-B为首次从桑黄子实体中提取到的多糖成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子分析和正交试验,以桑黄菌丝体提取物中多糖得率为指标,对超声波复合酶法中影响多糖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优化工艺条件为超声处理时间20min、料液比1:25(g/mL)、功率500W,在此基础上提取多糖得率为3.356%,在超声波优化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复合酶法处理,酶解最佳提取条件是pH6.5,酶解温度50℃,纤维素酶添加量2.5%、果胶酶添加量2.5%、蛋白酶添加量1%,酶解时间120min,多糖得率为6.619%,由此可见,超声波和复合酶法双重处理提取桑黄多糖是一种有效的提取方法,适合大规模生产运用。  相似文献   

16.
以桑黄干燥子实体为原料,比较普通粉碎、双螺杆挤压膨化和流化床对撞式气流超微粉碎对桑黄颗粒粒径、形貌和功能性成分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粉碎相比,双螺杆挤压膨化和流化床对撞式气流超微粉碎细胞破壁彻底,平均粒径(D50)分别为7.44 μm和5.53 μm,粉碎后的桑黄粉对黄酮、多酚、粗多糖的提取率分别比普通粉碎提高60.4%、73.4%、72.8%和53%、69.5%、68%,普通粉碎样品的功能性成分提取不完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青海地区仿野生栽培的管花肉苁蓉为原料,对其不同部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肉苁蓉不同部位的多种有效成分差异显著,根部总多酚、总多糖、总三萜、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显著高于中部和顶部(P<0.05)。其中松果菊苷与毛蕊花糖苷总含量为4.67%,满足202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肉苁蓉不同部位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根部>中部>顶部,根、中、顶三部位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91、1.59、2.32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77、5.16、10.66 mg/mL。相关性分析表明,肉苁蓉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密切相关,其ABTS IC50值、DPPH IC50值与总多酚、总三萜、总多糖、松果菊苷以及毛蕊花糖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高。本文为管花肉苁蓉的药、食安全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4~6月香椿嫩芽制备的香椿发酵茶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采收期香椿茶发酵前后6 个样品中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降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揭示香椿发酵茶品质随采收期的变化规律,确定香椿发酵茶最适的采收期。结果表明:6 个样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各有特色。随着采收期的延长,香椿茶发酵前后样品中总黄酮、多糖、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含量逐渐增加,皂苷、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波动变化趋势,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逐渐降低。不同采收期香椿嫩芽经发酵处理后,总黄酮、多糖、皂苷、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发酵前逐渐减少,咖啡碱和茶色素含量逐渐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均逐渐降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均逐渐增强。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为6 个样品中主要的DPPH自由基清除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6 个样品中共检出7 类90 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和检出种类最多的均为萜烯类物质,其中4、5、6月香椿茶发酵前后样品分别检出42 种和49 种、47 种和52 种、50 种和51 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 类挥发性物质简化为3 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8.01%,可反映样品的大部分信息;醛类、萜烯类、醇类以及烯类氧化物是区分6 个样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因素,4月和5月香椿茶发酵前后的4 个样品得分较高。综合分析,采用5月香椿嫩芽制作的香椿发酵茶品质比较优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青海省境内不同生态区的金露梅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差异。结果表明:乐都县金露梅叶中总氨基酸(11.95%)、总黄酮(18.88 mg/g)、多酚(10.6%)、维生素C(5.25 mg/100 g)、儿茶素(1.16%)、单宁(13.60%)和芦丁(0.077%)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以玉树金露梅叶中最高,达到16.9%;而总氨基酸(7.91%)、总黄酮(12.13%)、茶多酚(6.0%)、维生素C(4.17 mg/100 g)、儿茶素(0.20%)和芦丁(0.0129%)的含量在湟中县金露梅叶中最低。通过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地区金露梅叶成分含量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指标(总黄酮、儿茶素、维生素C、蛋白质)代表金露梅叶的品质。金露梅叶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