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冷榨(≤65℃)毛荼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制备无色化妆品用茶油的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复合脱色剂用量为3.5%(m/m),竹炭和活性白土的比例为2:1(m/m),温度为60℃,时间为30 min,最大脱色率达(98.2±0.1)%(n=4),其中复合脱色剂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常温见光与常温不见光条件下,在存放后期会轻度返色,但在低温见光与低温不见光条件下,无色冷榨茶油的色泽值在整个试验期(90 d)没有变化(YOR0)。与文献报道的化妆品用茶油和医用茶油相比,本研究制得的无色冷榨茶油样品品质更佳。所建立工艺的脱色效率高,且在低温下进行,可最大限度保护冷榨茶油中生物活性成分免遭破坏。为保证无色冷榨茶油品质的稳定,应低温避光保存。所制得无色冷榨茶油是制备护肤美容品的极佳原料。  相似文献   

2.
以施肥富硒与生物化学富硒两种方法制得的富硒茶油为样本,测定硒含量、感官品质、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功能性成分,探讨两种富硒方法对茶油的品质特性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肥富硒法、生物化学富硒法茶油的硒含量分别提高至0.11 mg/kg及0.49 mg/kg,达到了我国相关富硒标准,生物化学方法的富硒效果比施肥富硒更显著;施肥富硒方法所得茶油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两种富硒方法均降低了茶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对茶油的碘值、皂化值、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两种富硒方法对茶油中豆甾醇含量、谷甾醇含量及茶多酚含量整体上无明显影响,但生物化学富硒方法制得的茶油中α-生育酚及角鲨烯含量明显降低。总的来讲,两种富硒方法均显著提高了茶油硒含量,达到了富硒水准,其中施肥富硒方法富硒周期长,所得茶油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生物化学富硒方法更快捷、效果更显著,但对茶油中的部分功能性成分造成了破坏。  相似文献   

3.
精炼工艺对茶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茶油精炼工艺各个过程中茶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及茶油精炼过程中副产物游离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精炼工艺各步骤参数对茶油脂肪酸有重要影响,加工工艺不同,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变化.相比压榨荼油,茶粕浸出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较压榨茶油成分复杂,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游离脂肪酸,其脂肪酸组成与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但副产物游离脂肪酸中9t/11t 18:1含量却明显增加,高达4.132%,显著高于茶油的0.342%.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加工工艺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冷榨法、炒制+冷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 以出油率、优质品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的品质。结果 直接冷榨的出油率(5.6%)远低于炒制+冷榨(8.3%)和超临界CO2萃取(8.2%), 直接冷榨制备的油脂品质和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超临界CO2萃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炒制+冷榨则会造成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较大差别(P<0.05)。结论 冷榨可以较好地保留牡丹籽油的活性成分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浸提法和冷榨法对油茶籽油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微量养分及营养元素等进行分析测试,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油茶籽油冷榨法和浸提法两种制油方式对贵州5个主产区的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法和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正丁醇提取油茶饼粕中茶油和茶皂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充分利用冷榨油茶饼粕,采用正丁醇提取冷榨饼粕中的茶油和茶皂素,对浸提时间、次数、温度以及料液比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利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方法进行优化。用气质联用仪对试验提取的茶油和冷榨茶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浸提次数4次、料液比1∶1.36、温度80℃、浸提时间2.57 h条件下,茶油提取率(92.88±1.41)%,茶皂素提取率(43.2±0.94)%。通过气质分析发现,正丁醇提取的茶油和冷榨茶油的化学成分相似,表明正丁醇法提取的茶油能很好的保持茶油原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毛油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白土脱色(工艺Ⅰ)和白土活性炭粒复合脱色(工艺Ⅱ),对油茶籽油脱色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山茶甙、角鲨烯、茶多酚)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考察,并分析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以及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脱色后角鲨烯和茶多酚含量均有所降低;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89%以上,对油茶籽油酸价的影响较大,脱色工艺Ⅰ油茶籽油酸价降低13.667 7%,脱色工艺Ⅱ油茶籽油酸价升高41.421 6%,脱色后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所上升,氧化稳定性下降,油茶籽油紫外吸收能力降低;经工艺Ⅰ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而经工艺Ⅱ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常温下工艺Ⅱ的氧化稳定性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工艺Ⅰ脱色油的品质及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低温冷榨法提取茶油,用国标方法对茶油理化指标进行测定,气相方法测定脂肪酸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筛选出理想茶油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品质最优的茶油的地区是贺州,其次为浏阳、邵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制备方法对烟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冷榨和热榨两种方法制取烟籽油,对两种方法的出油率,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主要脂质伴随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榨法制备烟籽油的出油率更高,油的颜色较深,酸值和过氧化值明显高于冷榨油,不皂化物和碘值稍高于冷榨油。冷、热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差别,但冷榨油的植物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热榨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烟籽油的性质和成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瓜蒌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成分,通过精炼可以提高其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研究采用低温冷榨法制取瓜蒌籽油,在对瓜蒌籽油基本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瓜蒌籽油的精炼工艺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采用冷榨法榨取的瓜蒌籽油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物质,在压榨前进行炒籽处理才能保证提取出瓜蒌籽中的亚麻酸,瓜蒌籽油中的脂肪酸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高达65.91%,其中还包括瓜蒌籽油特征性脂肪酸瓜蒌酸含量为27.24%。精炼后,瓜蒌籽油中的水分、酸值、过氧化值等均有明显降低,表明该脱色工艺不仅脱色效果理想,还提升瓜蒌籽油的品质,并更利于瓜蒌籽油的储藏。  相似文献   

11.
Blended oils, consisting of coconut oil with sunflower oil or soybean oil, were prepared (22–24% linoleic acid) to provide higher amounts of PUFA to coconut oil consumers. Anima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find the effects of coconut oil blends, using weanling rats, by feeding native and blends of oils at 10% level in the diet for 60 days.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were reduced by 5% and 21%, respectively, in rats given blended oils containing CNO/SFO and CNO/SBO while liver cholesterol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change when rats were given blends in comparison with rats given CNO. Serum and liver lipid analyse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G concentration in rats fed blended oils compared with rats given CNO. These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atherogenic potentials of a saturated fatty acid-rich CNO can b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blending with an oil rich in unsaturated lipids in appropriate amounts.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甾醇、反式酸、聚甘油酯等微量物质含量随精炼工序的变化。油脂中过氧化值(PV)下降主要在精炼的脱色阶段,本研究中,大豆油PV在脱色阶段下降幅度为63.27%,而菜籽油PV下降幅度为93.07%;脱酸处理后,油脂的酸价(AV)急剧下降,但植物甾醇在这一阶段损失最为严重,且伴随产生缩水甘油酯。生育酚损失主要在脱臭环节,尤以γ-生育酚损失最多。脱臭处理是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以及缩水甘油酯明显上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盒进样-离子迁移谱法快速测定橄榄油与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得到挥发性风味成分的谱图。对比谱图,橄榄油与油茶籽油区别明显。进一步对橄榄油与油茶籽油的离子迁移谱图数据求一阶及二阶导数,提取各自特征点,可以对两类植物油的谱图数据进行很好的区分,但油橄榄油IMS数据还是与油茶籽油IMS数据会存在部分重叠。最后利用随机森林法对原有数据进行训练,通过对盲样进行识别,橄榄油与油茶籽油的识别正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番茄红素不同添加量在核桃油中的抗氧化规律。本文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定期测定番茄红素不同添加量在核桃油中的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并计算总氧化值。运用动力学模型拟合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与氧化时间的方程式,符合线性规律,并通过Arrnenus方程进行认证。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氧化速率不仅和番茄红素添加量有关,也和加速氧化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对应的氧化速率就越大。当温度为40℃、60℃和80℃,番茄红素在核桃油中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005 0%,0.005 0%和0.015 0%时,其核桃油的Ln K与1/T之间线性关系(R20.987),且与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定律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大果沙棘不同品种、不同部位沙棘油的含量及油中元素含量。方法 以5个大果沙棘品种为原料, 溶剂法提取沙棘果实和种籽的油, 对比不同提取部位沙棘油含量,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不同品种沙棘油中的元素进行分析。结果 果油含量大于籽油, 其中深秋红果油含量最高, 平均值达30.69%, 向阳籽油含量最高, 平均值达15.52%, 除乌兰沙林外, 其他4个品种大果沙棘总含油量均在43%~45%之间, 属同一水平; 沙棘油中富含人体所需的K、Na、Ca、Mg、Zn、Fe、Mn和Cu元素, 未检出Pb、Cd、Ni污染元素, 不同品种沙棘油中各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但籽油各元素含量均高于果油。结论 本地区沙棘油中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 且Ca元素含量高, 污染元素含量低, 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植物油脂, 极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7.
氢化裂解三叶木通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尝试采用氢化裂解植物油的途径制备生物柴油。通过浸渍负载法制备了双功能催化剂Ni-HPMo/Al2O3,并通过氮气吸附、X射线晶体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三叶木通油为原料,在温度350℃,氢气压力3.8 MPa,空速1.2 h-1,氢油比700 Nm3/m3的反应条件下,利用制备的催化剂,对三叶木通油进行氢化裂解,得到了以C15~C18烷烃组分为主的生物柴油;催化过程中,转化率为98.2%,选择性为83.9%,制备的生物柴油十六烷值达91。该制备的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具有相似的结构,为开发新型高十六烷值生物柴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压榨、浸提与超临界CO2萃取3种工艺制得的紫苏油中脂肪酸组成、挥发物、不皂化物、维生素E的种类及含量差异,分析不同工艺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制得的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通过脱壳处理能显著降低超临界CO2制备紫苏籽油的蜡质含量,提高紫苏油品质.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  相似文献   

19.
植物油料的热处理是我国植物油脂制备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加工环节。在追求安全营养的前提下,适度的植物油料热处理,在降低水分含量、提高出油率的同时,更赋予油脂特征风味、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去除危害物和避免其形成,从而提高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针对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品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机理尚未研究清楚的困难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对植物食用油脂的适度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我国植物食用油脂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声波辅助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浸出油茶籽油,考察了温度、料剂比、超声波功率和油茶籽仁粒径对油茶籽油浸出过程的影响。以分离变量法建立了由洗涤和扩散过程组成的Phenomenological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浸出活化能Ea、焓ΔH0、熵ΔS0和自由能ΔG0。结果表明,油茶籽油浸出得率随温度、料剂比的增加及粒径的减小而提高,随超声波功率的加强先增加后减少;洗涤阶段速率常数k1为0.619~1.112 min-1,扩散阶段速率常数k2为0.022~0.065 min-1,2个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4.41和5.85 k J/mol,试验数据与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浸出过程的焓ΔH0和熵ΔS0分别为18.02 k J/mol和72.20 J/mol,自由能ΔG0为-7.10~-4.94 k J/mol。表明浸出过程是吸热、不可逆且自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