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4种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80%乙醇溶液分别提取雅安当地的白花和红花油茶籽毛油与精炼油中的多酚类物质,比较研究这4种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1.41(白花油茶籽毛油)、1.04(白花油茶籽精炼油)、0.75(红花油茶籽毛油)、0.68μg/mL(红花油茶籽精炼油);4种油茶籽油多酚类物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随多酚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白花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红花油茶籽油中的;毛油相对于精炼油均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白花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油茶籽毛油及其精炼油为试材,对其抗氧化和防紫外辐射活性进行分析,采用常规水浴法和微波辅助法对其多酚类物质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两种油茶籽油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毛油相对于精炼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在200~400 nm的紫外波长区,油茶籽油具有较高的吸光值,尤其是紫外照射10 min后其紫外吸光值最高,对防紫外辐射具有一定的作用;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15.442 8μg/m L(常规毛油)、10.038 3μg/m L(常规精炼油)、34.312 5μg/m L(微波毛油)、31.431 0μg/m L(微波精炼油),微波辅助法提取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含量高于常规水浴法的;推测油茶籽油抗氧化和防紫外辐射活性强弱与其多酚含量高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Schaal 烘箱加速氧化法对比研究4种抗氧化剂及其浓度对油茶籽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油脂氧化稳定性分析仪测定4种抗氧化剂及其浓度对油样的氧化诱导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添加最佳抗氧化剂的油茶籽毛油与空白组(油茶籽毛油)及市售油茶籽油作对比,进行高温连续加热实验并测定油样过氧化值、酸价、p-茴香胺值。结果表明, 0.2 g/kg添加量的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抗氧化效果最佳,诱导期最长,为22.76h, 0.2 g/kg添加量的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次之,诱导期为15.65 h,但从抗氧化剂的安全性考虑,最终选择茶多酚棕榈酸酯为最佳抗氧化剂。高温连续加热的结果表明, 0.2 g/kg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添加可有效提高水酶法制备的油茶籽毛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富硒油茶籽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富硒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硒含量对油茶籽的营养成分及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硒含量的增加,油茶籽的灰分、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水分含量下降;油茶籽油中的甾醇含量随硒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角鲨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硒含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油茶籽油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功能.通过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不同种自由基清除的活性作用研究,其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加入多酚样品的质量浓度在0.53~7.29 μg/mL范围内,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65.21%以上;不同极性的多酚类物质清除效果不同,极性大的多酚类物质其总抗氧化能力较弱,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为开发功能性油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考察立地(不同坡向以及坡度因子)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性、氧化稳定性、紫外吸收能力的影响.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评价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油茶籽油的紫外吸收能力,利用油脂氧化分析仪测定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结果 表明:抗氧化能力以南中坡最强;南下坡的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86.2 h,西下坡的氧...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油茶籽经过不同条件加热后其压榨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压榨油过氧化值、酸值、水分、脂肪酸、油脂伴随物等指标探讨影响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经过不同温度加热20 min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显著延长,30、60、90、120、150℃加热条件下分别比初始延长了1.1、4.2、5.2、3.5、3.9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60、90℃和120℃的加热温度下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变化趋于平缓,30℃和150℃下加热40 min后氧化稳定性仍有提高,在加热60 min时,5种温度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初始延长了4.4、5.0、4.4、3.1、5.8倍。水分、酸值、过氧化值、角鲨烯含量、β-谷甾醇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变化呈现负相关,说明水分、酸值、过氧化值低的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好,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抗氧化物质并不是提高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活性成分。总酚、5-丁基二氢-2(3H)-呋喃酮、3,4-二甲基-2,5-二氢呋喃、正辛醇、苯甲醛、戊酸、辛酸、苯乙醛、壬醛等物质的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呈现正相关,说明总酚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可能是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压榨毛油、压榨精炼油、浸出精炼油)、不同容器(铁罐、无色玻璃瓶和塑料瓶)及不同光照条件(光照、避光)下油茶籽油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样品中浸出精炼油和压榨精炼油储藏稳定性较好,压榨毛油最差;光照是影响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油茶籽油包装及储藏要尽量采用不透光材料或避光储藏;3种容器材料中,铁罐储藏效果最好,玻璃瓶次之,塑料瓶最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毛油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白土脱色(工艺Ⅰ)和白土活性炭粒复合脱色(工艺Ⅱ),对油茶籽油脱色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山茶甙、角鲨烯、茶多酚)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考察,并分析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以及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脱色后角鲨烯和茶多酚含量均有所降低;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89%以上,对油茶籽油酸价的影响较大,脱色工艺Ⅰ油茶籽油酸价降低13.667 7%,脱色工艺Ⅱ油茶籽油酸价升高41.421 6%,脱色后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所上升,氧化稳定性下降,油茶籽油紫外吸收能力降低;经工艺Ⅰ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而经工艺Ⅱ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常温下工艺Ⅱ的氧化稳定性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工艺Ⅰ脱色油的品质及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1.
以辣木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乙醇水法和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研究脱胶工艺对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对3种方法提取辣木籽油的色泽和透明度影响较大,而对其气味影响不大;脱胶能够降低毛油中的酸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毛油的碘值、氧化诱导时间;3种方法提取的辣木籽油脱胶前后酸价、碘值、氧化诱导时间、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毛油中脂肪酸成分无显著性差异,均有15种脂肪酸组成且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均为油酸,脱胶前后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中脂肪酸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故脱胶能够适当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提高油脂品质。  相似文献   

12.
微波和红外处理对油茶仁油组成和稳定性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微波和红外两种方式加热油茶籽,研究了油茶仁的水分、含油率以及压榨油茶仁油的水分、氧化稳定时间、分子量组成、液质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和红外加热均可有效去除油茶仁和油茶仁油中的水分,相比油茶仁随加热强度增大水分降低的规律,油茶仁油中水分在加热后期有略微上升。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仁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上升,不同温度红外处理油茶籽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是加热一定时间后油的氧化稳定时间与红外加热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61;经过不同方式加热后油茶籽油的分子量都有上升趋势,两种加热处理后,油茶仁油中分子的分散系数在1.05-1.06之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越来越窄,但高功率或高温处理一定时间后分子量分布越来越分散。负模式下测到油茶仁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壬二酸,辛二酸,15,16-二羟基亚油酸,9,12,13-三羟基-反10,顺15-十八碳二烯酸,姜辣素,油酸等加热后期含量明显上升,考虑是氧化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正模式下油茶仁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油酸酰胺,蓖麻油酸,棕榈酰胺等。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阐明热处理提高茶油氧化稳定性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中油茶籽物化性质的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苯并(α)芘含量的增加,使油茶籽油质量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要求,从原料质量的把控开始,对油茶籽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苯并(α)芘含量的跟踪测定,确定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引起苯并(α)芘含量增加的关键环节,探讨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霉变的油茶籽、压榨工艺控制不当是引起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苯并(α)芘含量大幅增加的因素,优选具有吸附苯并(α)芘作用的脱色剂是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木油的正交试验,研究了影响辣木油提取的主要因素,以及辣木油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萃取工艺。结果表明,在提取次数2 次、提取时间40min、超声波频率28kHz、液料比8:1(V/m)的条件下,辣木油平均得率为35.85%(占辣木种子含油率的96%)。  相似文献   

15.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茶油的功能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茶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还含有角鲨烯、山茶甙、山茶皂甙等生理活性成分。山茶油烟点高,不皂化物含量少,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其品质可与橄榄油相媲美。而且山茶油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性,如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肥胖、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综述了山茶油的功能特性,以便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山茶油。  相似文献   

17.
以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检索得到的2 830篇茶油相关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国内茶油研究状况。结果表明:茶油研究共涉及40个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化学工业和农业经济4个领域;茶油研究文献整体呈增长趋势,自2007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所有文献作者共4 379位,第一作者2 023位,合著率达到61.55%,期刊文献作者与其著作文献数量之间符合洛特卡定律;涉及的40个茶油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茶油文献数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中湖南占3家;文献刊物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可将《中国油脂》等26种期刊视为研究茶油的核心期刊;共有39类基金资助533篇茶油研究文献,基金文献率为18.83%。  相似文献   

18.
将油茶黄酮化合物添加到核桃油中,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探究其对核桃油稳定性的影响。以油茶叶、油茶籽壳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将黄酮类提取物按照油茶籽壳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1.15∶1.00∶1.05,油茶叶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2.36∶1.00∶1.60的比例添加到核桃油中,以200 mg/kg的TBHQ、BHA、VE做对照组,测定过氧化值、酸价、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等指标,研究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不同配比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壳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分别为:68.71、59.77、62.71 mg/100 g;油茶叶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分别为:74.51、31.58、50.58 mg/100 g。对核桃油的抗氧化效果为:TBHQ>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1.15∶1.00∶1.05>BHA>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2.36∶1.00∶1.60>VE。油茶中的黄酮化合物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有效延长核桃油的货架期;油茶籽壳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效果优于BHA、VE;油茶叶黄酮化合物的抗...  相似文献   

19.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