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酒曲根霉的分离纯化及淀粉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凤香  陈煦  林亲录  李珂  杨熠  李菁 《酿酒》2006,33(3):39-41
本试验采用直接分离法和单菌落挑选法从酒曲中分离纯化得到30株根霉,测定其液化酶、糖化酶和麦芽低聚糖活力,根霉Rhizopus RN-1,Rhizopus RA-1,Rhizopus RS-1,RhizopusRQ-1具有低聚糖酶产生能力,且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比传统的Q303都高.  相似文献   

2.
以固体豆粕为氮源,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从无机氮源、胰蛋白胨、初始pH值、接种量和发酵周期方面优化了中华根霉12#产纤溶酶的液体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液体发酵产纤溶酶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麸皮水5%,豆粕粉6%,NaNO30.2%,NH4Cl 0.1%,胰蛋白胨2.5%,初始pH4.3;适宜的培养条件是:接种量20%,发酵周期60h,纤溶酶酶活力为182.00U/mL.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生料酿酒用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从4种洒曲中分离得到了7株糖化菌和4株酵母菌,以各菌株胞外糖化酶对糊化淀粉、生淀粉的糖化能力以及生淀粉对糖化酶的吸附率为参数对各菌株的酶活进行了实验,同时对酵母的发酵能力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根霉1号,根霉2号和黑曲霉1号具有较强的生淀粉水解能力,它们对糊化淀粉的酶活力分别为458.02U/g、321.93U/g和358.51U/g;对生淀粉的酶活力分别为240.5U/g,207.6U/g和11218.5U/g:生淀粉对它们的吸附率为49.95%、68.71%和46.37%;对酵母的酒精度发酵实验表明酵母2号和酵母4号具有较强的发酵产酒精能力。  相似文献   

4.
根霉产凝乳酶的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根霉产凝乳酶固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根霉产凝乳酶的发酵条件及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24℃发酵7d;麸皮与江米质量比为0.96:1、培养基固液比(m/V)为0.99:1、奶粉添加质量分数为0.81%,所产的凝乳酶活力达到72.92SU/mL。  相似文献   

5.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福建各地区药白曲中的根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株根霉纯菌株。经菌落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确定这6株根霉均为米根霉属Rhizopus oryzae strain CBS 112.07。通过糯米基质固态发酵法跟踪测定米根霉产液化酶、糖化酶以及产还原糖和总酸能力,结果显示:6株米根霉的液化力在前5 d呈递增的趋势,其中以菌株M1,M2,M3产液化酶活力最高,并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糖化力则在前5 d内呈现快速上升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其中以菌株M2,M3,M6产糖化酶活力最高,其糖化力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三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还原糖产量变化趋势与糖化力相似,其中以M2、M3产还原糖量最高,并与其他菌株之间呈显著差异性;此外,M4产总酸能力最高,可达到1.17%(以乳酸计),其产还原糖量和糖化酶活力最低。M1,M2和M3是可应用于红曲黄酒酿造的优良米根霉菌株。  相似文献   

6.
对根霉菌株C-24、Q303、3866、702、YG5—5的产酶作对比试验,研究了培养基、加水量、培养温度以及原料对产酶的影响,分析了根霉曲制作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探索其最佳制曲条件。三角瓶种曲试饭产酶最适品温为33℃-35℃,用麸皮作固体培养基加水50%-60%培养,C-24根霉曲的试饭糖化力最高为5849mg(g.h)。  相似文献   

7.
根霉脂肪酶发酵优化和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少根根霉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比了二十余种碳源和氮源,正交实验选出根霉产脂肪酶的最优培养基:全脂豆粉4%,MgSO4 0.1%,K2HPO4 0.5%,(NH4)2SO4 0.2%,花生油1%,pH自然.特别对复合氮源进行了研究,有机复合氮源效果不大,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复合可获得较高的酶活.在温度26.5℃,转速130r/min,装液量70~100mL,上述培养基条件下,发酵酶活力最高单位315 U/mL.另外考察了酶的基本性质,利用该株菌产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酯取得良好的效果,说明该株少根根霉脂肪酶有良好的1,3位置专一性和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确定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产β-葡聚糖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利用响应面优化法,通过两步实验设计,即部分因子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康氏木霉液体发酵产β-葡聚糖酶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最优培养条件:发酵培养温度29·8℃,摇床转速为200r/min,发酵培养基起始pH为3·43;250mL三角瓶中装液量30mL;接种量5%(1·5mL/瓶),培养时间为156h。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康氏木霉产β-葡聚糖酶活力达到36·9U/mL。实验结果表明,康氏木霉在液体发酵条件下产β-葡聚糖酶,发酵液起始pH和培养温度对康氏木霉产β-葡聚糖酶活力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产糖化酶的根霉菌K-1为研究出发菌株,探讨根霉固体发酵生产糖化酶的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此菌株产糖化酶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以麸皮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蛋白胨、干基重的1%尿素、0.05%KH2PO4、0.01% MgSO4·7H2O、0.05%CaCl2·2H2O,55%的含水量;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0%(干基计),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36~48 h,该条件下产糖化酶的酶活力较高,最高酶活为549 IU/g干曲.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使用较广的根霉菌株C-24、Q303、3866、702、YG5~5的产酶作对比试验,研究了培养基、加水量、培养温度以及原料对产酶的影响,分析了根霉曲制作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探索其最佳制曲条件.本试验三角瓶曲试饭糖化力可达5849mg/g.h.产酶最适品温为33~35℃,用麸皮作固体培养基加水50%~60%左右培养C~24根霉曲的试饭糖化力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黑青稞为原料,探究2株乳酸菌(R1、R5)、1株米根霉单独及混合发酵黑青稞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株菌株单独发酵过程中,R5发酵的黑青稞其pH明显下降,最低达到4.32±0.01,且总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株菌,最终达到2.52%±0.12%;而米根霉发酵的黑青稞其还原糖含量及乙醇含量明显高于R1、R5,最高分别达到(6.94±0.22)、(9.19±0.49) mg/g;R1、R5发酵得到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为接近且高于米根霉,最终分别达到(0.10±0.01)、(0.11±0.01) mg/g。混合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能显著提高黑青稞发酵制品的营养品质、改善其风味,其中R5+米根霉混合发酵的黑青稞制品在发酵过程中pH下降较快,且产酸较多,pH由降低5.65±0.08至4.16±0.08,总酸含量由0.48%±0.03%增加至7.16%±0.03%,乙醇含量较低,最终仅为(8.25±0.35) mg/g,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最终达到(0.11±0.01) mg/g,同时感官品质优于其他发酵组合,48 h评分最高,达到(86±0.89)分,适宜发酵制备低酒精、高营养型黑青稞制品。而R1+米根霉混合发酵的黑青稞制品产酸较少,但其乙醇含量最高,最终达到(9.80±0.60) mg/g,适宜发酵低酸、高酒精黑青稞发酵制品。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混合固态发酵48 h时其黑青稞制品营养品质及感官特性最佳。根据发酵黑青稞产品的品质及风味要求,可选择适宜的混合发酵菌株。该研究可为开发黑青稞产品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高效药剂,以链霉素为对照,采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了烟草青枯病菌对氟啶胺、双苯菌胺、噻霉酮和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并利用Wadley方法对氟啶胺与纳米硫、纳米铜、纳米银的9种复配比例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表明,双苯菌胺和氟啶胺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037 8 μg/mL和0.305 0 μg/mL,EC50分布范围分别为0.018 7~0.053 4 μg/mL和0.147 1~0.890 4 μg/mL,链霉素、噻霉酮和春雷霉素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546 3 μg/mL、2.429 9 μg/mL和9.927 3 μg/mL,说明杀真菌药剂氟啶胺、双苯菌胺可有效抑制青枯病菌生长,且抑菌效果优于链霉素等药剂。5种药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敏感基线均呈正态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可用于田间烟草青枯病菌抗性菌株监测。氟啶胺与纳米农药按不同比例复配后的EC50均小于纳米农药单剂的EC50。当氟啶胺与纳米硫按体积比1 ∶ 40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60;氟啶胺与纳米铜按体积比80 ∶ 1复配时,相加作用最为明显(EC50=0.142 2 μg/mL);氟啶胺与纳米银的复配比例(体积比)为1 ∶ 20时,增效系数最高达1.41,具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青色朝天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青色朝天椒腌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青色朝天椒腌制过程中的护色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色朝天椒最佳腌制条件为:腌制时间4d、食盐含量6%、发酵温度30℃、菌种比例(植物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1∶2、接种量2%;青色朝天椒腌制过程中最佳护色措施为:在腌制液中CuSO4.5H2O为90mg/L、ZnSO4.7H2O为120mg/L、VC为60mg/L。  相似文献   

14.
以西藏芜菁为原料,研究复合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芜菁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对得率影响最显著的三个因素:复合酶配比、料液比及超声功率。随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芜菁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同时通过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了芜菁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复合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芜菁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配比为1.9:1 g/g,复合酶用量为2%,料液比为1:38 g/mL,乙醇浓度为75%,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55 min,超声功率为204 W,超声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最大值1.458%。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芜菁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为185.6 μ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的IC50为164.3 μg/mL,说明芜菁总黄酮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综上,本研究得到了复合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芜菁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且提取得到的芜菁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西藏芜菁的开发及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一株高产β-1,4-木聚糖酶的黄曲霉,拟优化其产酶条件并分析该酶的酶学特性。采用单因素法优化其摇瓶发酵条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酶谱法判定酶的特性以及薄层色谱分析法(TLC)判定酶的水解特异性。结果表明,产酶最佳培养基为:麸皮3.5%、磷酸氢二铵3.0%、吐温-60 1.0%、NaCl 0.5%、MgSO4·7H2O 0.05%和KH2PO4 0.075%;黄曲霉在35 ℃下培养5 d达到最高酶活力115.08 U/mL,为未优化时的9.4倍。该菌能分泌两种β-1,4-木聚糖酶,分子量约为20.1和31.0 kDa,均不同于已有报道。粗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MOPS 7.5和55 ℃,在pH5.5~9.0及30~50 ℃范围内能保持酶活力的稳定。该酶不仅能水解榉木木聚糖产生低聚木糖,还能微弱降解大麦葡聚糖,有助于它在木质纤维素降解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为原料,通过固态发酵筛选高产Monacolin K红曲菌株,并对菌株的液态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研究.从实验室保存的5株红曲霉菌株中筛选出1株Monacolin K总产量为0.903g/kg的红曲霉M-A11.以红曲霉的生长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的液体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3%,豆粕粉1%,MgSO40.1%,K2HPO40.15%,NaNO30.1%,最佳的培养条件为装液量为50mL/250mL,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0℃,摇瓶转速为170r/min,最佳培养时间为84h.  相似文献   

17.
分析9个川羊肚菌品种,分别为川羊肚菌1号(M1)、川羊肚菌3号(M3)、川羊肚菌4号(M4)、川羊肚菌5号(M5)、川羊肚菌6号(M6)、川羊肚菌7号(M7)、川羊肚菌8号(M8)、川羊肚菌9号(M9)、川羊肚菌10号(M10),挥发性香气成分,评价品种间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品种羊肚菌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检测到羊肚菌样品共计38种挥发性物质,包含9类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占总含量的51.28%~71.16%。不同羊肚菌品种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含量及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有一定差异,共有物质9种,且2-甲基丙醛和2-甲基丁醛为共有主要呈香物质;二甲基三硫化合物对品种M1、M3、M4、M8香气贡献最大,2-甲基丙醛和2-甲基丁醛对品种M5、M6、M7、M9和M10香气贡献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模型,不同羊肚菌品种香气质量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为M5、M3、M1、M8、M4、M10、M7、M9、M6。该研究结果为羊肚菌质量评估及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酱渣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芽孢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rDNA鉴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将该菌种应用于发酵酱渣研究,表明用液态发酵方式较好,当酱渣与玉米淀粉比例为1∶1时,获得的活菌数较多。对添加辅料元素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MgSO4为3g/L,MnSO4为2g/L,CaCO3为3g/L时,培养基中的活菌数最多,为6.55×109cfu/mL。  相似文献   

19.
固定化乳酸菌、根霉及酵母的协同发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酿酒小曲中分离到的乳酸菌L3、根霉R2和酵母Y5的固定化培养,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根霉和酵母的固定化颗粒分别以1∶2∶1的比例混合组成的确定性混合培养体系具有良好的协同发酵性能。同时对该混合发酵体系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分析。发酵试验表明,淀粉浓度5%、发酵温度20℃和摇床转速100r/min时酿造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究了姜黄素光动力对牡蛎脂质氧化水解酶的影响,旨在从酶的角度阐明姜黄素光动力减缓牡蛎脂质氧化水解的机理。通过检测牡蛎内源酶活性,筛选新鲜牡蛎中产脂质氧化水解酶的菌株、利用16S rDNA进行菌种鉴定,结合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鲜牡蛎中的产酶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姜黄素光动力能够降低内源性脂肪氧合酶(LOX)、脂肪酶(Lipase)、磷脂酶A1(PLA1)、磷脂酶A2(PLA2)、磷脂酶D(PLD)的活性;同时获得了1株分泌脂肪酶的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2株分泌磷脂酶C的菌株—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且姜黄素光动力能够减少这些菌株的数量(P<0.05),从而减少外源酶的数量。因此,姜黄素光动力可以通过降低牡蛎内源酶活性、减少外源酶数量来减缓牡蛎脂质的氧化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