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热杀菌条件对蒸排骨预制菜品质的影响,以猪肋排为原料,对比分析相同杀菌强度下不同杀菌条件(115℃/36 min、121℃/14 min、127℃/7 min)处理的蒸排骨预制菜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杀菌强度为5 min时,随着杀菌温度的提高,烹饪值(cook value,C)不断降低,排骨肉色泽略有劣变,但嫩度和质地有所提升;营养损失率降低,其中127℃组的必需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115℃组和121℃组(P<0.05),为9.73 g/100 g;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含量从115℃时的8.66 mg/100 g显著下降到127℃时的7.36 mg/100 g(P<0.05)。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可以反映不同杀菌条件下挥发性气味上的差异,随着杀菌时间的延长,排骨中甲基类、硫化物、醇类和醛酮类等风味物质的响应值不断增大。总体而言,适当提高杀菌温度、缩短杀菌时间,更有利于蒸排骨预制菜质地、营养品质的保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酿造酱油杀菌条件并对其进行验证,最终得出酿造酱油的杀菌规程。方法 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增菌稀释后,在80℃、85℃、90℃加热条件下,对残留活菌进行计数,计算出D值、Z值和F值,再通过直接对酿造酱油产品进行热穿透实验,最终得出合理的杀菌规程。结果 杀菌规程为:D80℃=6.13 min,r2=0.909 4;D85℃=4.78 min,r2=0.901 0;D90℃=1.53 min,r2=0.680 2;Z值为16.6℃;F80℃=36.78 min;F85℃=28.68 min;F90℃=9.18 min。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最佳杀菌温度和时间为90℃,9.18 min;经过实际加工过程验证,确定出最终的杀菌规程为:36min-4 min/90℃。结论 细菌致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产生理论与实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除了理论计算,验证工作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85 g盐水浸金枪鱼罐头进行热穿透测试,以罐中心点致死率0F=8 min为目标获得110℃、116℃、119℃、121℃、124℃和127℃下的热穿透参数。得出随着杀菌温度的提高,杀菌时间可以显著减少(P0.05)。相对与110℃杀菌,采用116℃、119℃、121℃、124℃和127℃,杀菌时间可以分别减少58.94%、60.98%、71.14%、74.19%和78.46%。相同致死率下,采用较高温度杀菌可以显著减少C值(cook value)和C/F0值(P0.01)。L*值随杀菌温度的提高逐渐上升(P0.01),110℃时为58.76,127℃时为71.30。a*和b*值则呈下降趋势。硬度随杀菌温度的提高而增大(P0.05),110℃时为472.57g,127℃最大为796.03 g。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随杀菌温度的提高而减小(P0.05),110℃时为25.56 mg/kg样品,127℃时则为15.63 mg/kg样品。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受杀菌温度影响显著(P0.05),在110℃最小为0.92 mg MDA/kg样品,127℃时最大为2.26 mg MDA/kg样品,反映了实验条件下,采用相对较高温度杀菌可以相对提高金枪鱼罐头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利用反压杀菌技术、无线测温系统,结合TPA质构测定,对低酸性大米果冻的杀菌效果以及质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20 g杯装的大米果冻,当杀菌效果均达到F=3.6 min时,110℃、115℃和121℃下所需的杀菌恒温时间分别为43.9 min、23.4 min和10.9 min。115℃、110℃下所需的杀菌恒温时间分别为121℃下的2.15倍、4.03倍。在各杀菌温度下,低酸性大米果冻的硬度和咀嚼性均随杀菌时间的延长而呈减小趋势。达到同样的商业无菌的杀菌效果(F=3.6 min)时,不同的杀菌条件对果冻各质构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对于110℃43.9 min和115℃23.4 min,121℃10.9 min的杀菌条件下果冻各质构特性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相对于杀菌前,110℃、115℃和121℃杀菌温度下果冻的质构特性:硬度、咀嚼性、回复性、黏聚性、弹性的变化幅度依次减小。总体来看,高温短时杀菌能减小对低酸性大米果冻质构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研制常温长货架期的豆腐菜肴产品,以麻婆豆腐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高温杀菌温度及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对高温杀菌处理前后的麻婆豆腐进行了失水率、色泽、质构、感官评价等分析,在保证豆腐菜肴杀菌效果(F0≥4.0)前提下,115、118、121 ℃所对应的适宜杀菌时间分别为28、17、14 min。麻婆豆腐失水率随着杀菌温度上升而增加,与115、118 ℃杀菌条件相比,121 ℃杀菌条件下失水率显著提高。经过杀菌后,豆腐的外部色泽变化较大,其中118 ℃下杀菌后豆腐颜色较好。此外,经过杀菌后,麻婆豆腐的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降低,但不同杀菌条件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感官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杀菌条件之间并无显著性区别。因此,综合考察杀菌后麻婆豆腐各方面品质变化,确定118 ℃、17 min杀菌对麻婆豆腐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青梅原汁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了青梅原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参数。青梅果应选择成熟度高于九成五以上;预煮条件为90℃,3min;果胶酶解条件为果胶酶A 50mg/kg和B 100mg/kg,在40℃下酶解12h;杀菌条件为121℃处理3s~5s。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热杀菌条件对酱卤鸭脖品质的影响,采用氨基酸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鼻和电子舌等分析3 种热杀菌条件(90 ℃、15 min,90 ℃、30 min和121 ℃、15 min)和未杀菌酱卤鸭脖的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热杀菌温度或时间的增加,酱卤鸭脖中蛋白质、脂肪、硫胺素和氯化钠含量均减少,而高温杀菌(121 ℃、15 min)组含量显著减少(P<0.05);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高温杀菌减少鸭脖的肉香味并产生异味,鲜味和咸味评分显著降低(P<0.05);电子鼻对未杀菌组和90 ℃、15 min组区分能力较弱,对其余处理组均能有效区分;电子舌结合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分析可知,热杀菌条件对鸭脖的鲜味和咸味影响显著(P<0.05),而引起鲜味改变的主要滋味物质是谷氨酸、5’-鸟苷酸和5’-肌苷酸。低温长时杀菌对酱卤鸭脖品质有积极作用,而高温热杀菌对鸭脖品质易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6):162-170
以实验室自制黄豆酱为原料,考察可变频微波、121℃蒸汽杀菌及二者联合杀菌对黄豆酱菌落总数、色泽和质构的影响,并优化杀菌工艺。响应面试验优化黄豆酱可变频微波、121℃蒸汽二者联合杀菌工艺条件。121℃蒸汽杀菌对黄豆酱色泽影响较大,对质构影响较小,杀菌效果好,但时间长;微波杀菌对黄豆酱色泽影响较小,对质构影响较大,杀菌效果差,但时间短。响应面试验确定了121℃蒸汽与微波联合杀菌最佳工艺条件:经微波功率700 W杀菌90 s,再121℃蒸汽杀菌7 min。菌落总数为1.33×10~3 CFU/g,感官评分为94.6分,色泽L值为22.18,a值为8.91,b值为19.77。质构硬度为23.202 g,胶着性为13.186,咀嚼性为12.473。该文为黄豆酱的杀菌工艺研究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对软包装主食罐头的杀菌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在不同杀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食品中心温度及F值的变化,确定最佳杀菌方式为双峰高温杀菌,杀菌参数为80℃、5min,110℃、5min,121℃、12min,125℃、(30+30)s,峰底113℃,该杀菌工艺能够有效降低软包装主食罐头的杀菌强度,杀菌后的产品大大降低了因高温产生的后熟蒸馏味,大幅延长了保质期,最终产品品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究在相同F值(约5 min)条件下,分段式(108℃,25 min;115℃,15 min)、高温短时(121℃,5 min)及中温长时(105℃,200 min)杀菌对鱼糜品质的影响。以鲟鱼鱼糜为原料,测定并分析杀菌后鱼糜的凝胶强度等质构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热杀菌方法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温短时杀菌后鱼糜凝胶强度下降了38.30%,而分段式杀菌后鱼糜凝胶强度仅下降了22.99%,且分段式杀菌能有效缓解高温对凝胶作用力的破坏,二硫键、ε-(γ-谷氨酰基)赖氨酸共价键、氢键和离子键减少不显著。3种热杀菌方式中,分段式杀菌方式对鱼糜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最小,能较好地保持鱼糜品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优化即食鱼糜制品杀菌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脉冲强光冷杀菌技术分别对鲜啤酒和白糯米酒进行杀菌处理,研究了脉冲强光对鲜啤酒和白糯米酒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啤酒经过频率为5次/s闪照处理3min后,酵母菌在啤酒中的含量从220cfu/mL降至175cfu/mL,0℃下啤酒保质期延长3d。白糯米酒经过频率为4次/s闪照处理3min后,酵母菌在白糯米酒中含量从235cfu/mL降至5cfu/mL,在0、10、20、35℃下白糯米酒的保质期分别延长50、30、6、2d。同时通过感官评定和电子鼻检测,发现在上述冷杀菌条件下处理后的鲜啤酒和白糯米酒风味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延长牦牛酸奶的保质期,研究了63℃/20 min,68℃/10 min和75℃/5 min三种后杀菌工艺对牦牛酸奶贮存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酸奶在68℃条件下后杀菌10 min,在4℃条件下货架期可达28 d。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杀菌工艺对泥鳅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巴氏杀菌、煮沸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3种杀菌工艺对泥鳅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多肽经100℃/20 min煮沸灭菌和121℃/15 min高压蒸汽灭菌后,在420 nm处吸光值显著增大,且在此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值);3种杀菌工艺均使泥鳅多肽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及还原力有所下降,其中高压蒸汽灭菌对其影响最小;而巴氏杀菌及高压蒸汽灭菌却使泥鳅多肽螯合Cu2+的能力有所提高.综合这4个指标可以得出:泥鳅多肽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经高压蒸汽灭菌后能保持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这可能与其发生了美拉德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核桃乳的高压杀菌条件,采用115℃,118℃和121℃高温高压蒸汽杀菌,通过绘制核桃乳的传热曲线和计算杀菌强度,研究不同杀菌温度和杀菌强度对核桃乳的安全性、色泽、稳定性和感官评定的影响。结果表明,F值3.9 min即可以满足核桃乳的安全性要求,通过对比3个温度,121℃杀菌对核桃乳的稳定性影响最小,离心沉淀率、粒径最小,黏度、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稳定性最好。此时核桃乳与未杀菌相比色差变化最小,感官得分最高,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因此,121℃,12.5 min(F=3.9 min)是核桃乳的最优杀菌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种青梅原汁的生产工艺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一种青梅原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参数。青梅果应选择成熟度高于九成五以上;预煮条件为90℃,3min;果浆酶解条件为果浆酶A50mg/kg和B100mg/kg,在40℃下酶解12h;杀菌条件为121~125℃处理3~5s。并对生产的一批次青梅原汁的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和多糖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6.
免疫乳中IgG热变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免疫乳中IgG的热稳定性及热性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gG的热变性属于1.2级反应。在65,70,75及80℃条件下,IgG变性的D值分别为769.23,185.18,21.55和5.09min,在此温度范围内IgG变性的Z值为6.69℃,表观活化能为345.69kJ/moL。依据IgG热变性动力学方程计算,63℃、30min杀菌,IgG变性率为3.94%;在72℃、30s,75℃、15s及85℃、5s条件下杀菌,IgG变性率分别为0.36%、0.52%和5.05%,UHT处理(120℃、0.4s)IgG全部失活。这些结果说明,乳品工业中常用的LTLT和HTST巴氏杀菌对免疫乳中IgG活性影响较小,但不可采用UHT工艺。  相似文献   

17.
采用5种常用热杀菌方式处理关中羊乳,即低温长时巴氏杀菌(65 ℃/30 min)、高温短时巴氏杀菌(72 ℃/15 s)、超巴氏杀菌(95 ℃/5 min)、高温高压灭菌(121 ℃/20 min)和超高温瞬时灭菌(137 ℃/7 s),在测定蛋白沉淀率、酒精稳定性、pH、红度值、粘度和脂肪球变化基础上,结合内源荧光光谱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探究热杀菌处理对关中羊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压灭菌羊乳蛋白沉淀率最高、酒精稳定性最差、pH明显下降、红度值明显增大,但5种杀菌方式对粘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羊乳脂肪球经巴氏杀菌和超巴氏杀菌后,表观直径略微增大,而高温高压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尤其是高温高压灭菌则导致其明显变小;荧光光谱表明,高温高压灭菌羊乳蛋白结构改变最大,内源荧光强度剧烈升高;电泳显示,巴氏杀菌(65 ℃/30 min和72 ℃/15 s)对羊乳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影响较小,超巴氏杀菌(95 ℃/5 min)乳清蛋白开始变性、聚集或部分降解,高温高压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尤其是高温高压灭菌则使乳清蛋白明显降解甚至消失,酪蛋白出现聚集和解聚。结果表明,高温高压灭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尤其是高温高压灭菌对关中羊乳品质影响较大,超巴氏杀菌影响次之,而巴氏杀菌则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热杀菌处理对绿芦笋汁贮藏稳定性的影响,通过121℃、3min(F03min)处理绿芦笋汁,并置于(4±1)℃条件下冷藏,定期测定其各指标(菌落总数、色泽、可溶性蛋白、总糖、总酚、总黄酮、VC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F03min热杀菌处理可将芦笋汁中的固有微生物完全杀死,且在芦笋汁冷藏的120d均无微生物生长;F03min杀菌处理结合冷藏可有效抑制绿芦笋汁贮藏期间L*和a*值的上升,延缓可溶性蛋白、VC、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维持总糖和总黄酮含量的稳定,保持绿芦笋汁的贮藏稳定性,有效延长绿芦笋汁的贮藏货架期,使其冷藏期延长至120d。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热杀菌条件对添加燕麦β-葡聚糖的藜麦乳贮藏品质的影响,对贮藏期间不同杀菌条件下藜麦乳饮料的细菌总数、黏度、粒径、Zeta电位和微观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杀菌温度从65℃增加到121℃,藜麦乳饮料细菌总数从> 100 CFU/mL降低为0,在贮藏56 d期间细菌总数略有增加。但较高的杀菌温度会对藜麦乳造成一定的热损伤,降低体系的贮藏稳定性;高温杀菌容易导致稳定剂及藜麦淀粉、蛋白等物质发生聚集,破坏乳液稳定。综合杀菌效果及贮藏品质,优选95℃处理20 min为最适热杀菌条件。研究为藜麦乳饮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产品的稳定系数R,油脂析出率,离心沉淀率及粒度分布,研究均质及杀菌条件对花生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奶在温度65~70℃,压力25MPa下均质2次,再经121℃杀菌15min后产品的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