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乳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是常见的益生菌,本研究系统评估了3株益生菌对断奶鼠消化代谢的调控作用。将断奶1周后的大鼠和小鼠分成对照组和益生菌处理组分别饲喂5周和4周,在此期间益生菌处理组每天分别灌胃1×109 CFU的乳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试验期末,小鼠用于肠运动性试验,全部大鼠剖检取样进行生化及组织学分析。结果表明,乳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都能够显著促进小鼠肠道的运动性。同对照组相比,灌胃乳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能够显著 (P<0.05) 增加大鼠的全期体重增重和肠液中胰蛋白酶活力,其中体重增重分别增加了13.33%和8.52%,胰蛋白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8.76%和31.13%。3株益生菌对大鼠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肝脏、脾脏、肾脏和胰腺重量及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影响。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均能够显著(P<0.05) 提高大鼠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其中总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6.84%和9.12%,球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8.80%和6.82%。乳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生菌都会显著(P<0.05)升高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其中总胆固醇含量分别增加了44.35%、28.23%和17.74%,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2.92%、27.08%和12.50%,对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无显著影响。此外,灌胃乳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均能够显著(P<0.05)提高大鼠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以及回肠壁厚度,其中空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分别增加了30.65%、19.35%和21.94%,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分别增加了30.21%、31.25%和35.94%,回肠壁厚度分别增加了21.14%、22.35%和27.51%。因此,乳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通过促进肠道运动性、增加胰蛋白酶活力和改善肠道组织形态来促进宿主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提高宿主的体重增重同时又不会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益生菌因能够改善肠道健康而逐渐被应用于发酵乳中,但由于部分益生菌在牛乳中生长缓慢、难以凝乳,因此益生菌发酵乳的产业化受到限制。通过复合菌种的协同发酵法能够实现益生菌发酵乳的制备,但无法保障功能性益生菌的高活菌数。该研究以2株功能性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CCFM1175和副干酪乳杆菌CCFM1176为研究对象,以发酵乳pH、酸度及活菌数变化为参考,筛选适宜与益生菌协同发酵的发酵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乳,并测定其贮藏特性及感官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通过与保加利亚乳杆菌5L6的协同发酵,罗伊氏乳杆菌CCFM1175和副干酪乳杆菌CCFM1176在发酵乳中的产酸速率及活菌数显著增加,发酵12 h后滴定酸度分别为(68.17±0.42)°T、(62.51±0.84)°T,活菌数分别为(8.24±0.05) lg CFU/mL、(8.61±0.08)lg CFU/mL,实现快速凝乳及高活菌数。同时,协同发酵法有效改善了发酵乳的后酸化现象并提高持水力,制备得到的益生菌发酵乳具有良好的贮藏特性及感官评价。该研究解决了2株功能性益生菌在发酵乳中难以凝乳或发酵速率较慢的问题,为促进功能性益生菌在发酵乳产业中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模拟人体肠道特点,研究了益生菌——干酪乳杆菌(L.casei)在正常温度、正常胃酸情况、正常胆碱情况和蛋白小肽对干酪乳杆菌的菌数变化.发现干酪乳杆菌能在37℃恒温条件下,pH值3.0(人体正常胃液的pH值)和正常胆碱下生长,是一种良好的益生菌菌种。  相似文献   

4.
尤新 《中国食品》2016,(5):142-143
正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常见的有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另一类为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从安全性考虑,目前工业用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健康人体、动物和传统食物(发酵乳制品、泡菜、纳豆等发酵食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从中国传统乳制品中分离出的9株乳杆菌的功能及其益生菌潜力。 方法:从中国传统乳制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乳杆菌菌株,测试了它们的益生菌潜力,如溶血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等。 结果:所有分离的乳杆菌均可耐受低pH值(pH 2.0、2.5和3.0)和高胆盐条件(0.3%,0.5%和1%)。 测试了分离的乳杆菌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对万古霉素均没有抗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分离株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具有抗性。 所有乳杆菌对HT-29细胞具有优异的粘附能力,其值介于10.4%-39.0%之间,并且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50.4%-80.4%)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出色的抗氧化活性(清除率17.5%-44.4%)。 另外,所有分离的乳杆菌均可以极大降低胆固醇含量(19.1-65.8 μg / mL),且没有任何溶血性。结论:从中国乳制品中分离出的乳杆菌具有作为各种产品中益生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两株益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两株益生菌植物乳杆菌ST-Ⅲ和干酪乳杆菌BD-Ⅱ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对其在模拟消化环境下的耐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T-Ⅲ和BD-Ⅱ是性能优良的两株益生菌。  相似文献   

7.
干酪乳杆菌Zhang和乳双歧杆菌V9是我国自主开发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益生菌,发酵乳是益生菌的最优载体之一。本研究以2株益生菌应用于发酵乳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研究发酵过程中的流变学特性,通过稠度、硬度、内聚性和黏度指数测定分析发酵乳的质构特性,并分析贮藏期间活菌数和稳定性,胞外多糖(EPS)含量。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和二者复配的发酵乳中EPS含量从贮藏期起始的(546.3±31.5),(361.1±20.1),(515.2±17.5)mg/L至贮藏期末增至(1 165.4±37.8),(903.6±33.9),(1 103.8±45.6)m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酵过程中,干酪乳杆菌Zhang组表现出较高弹性因子和低固液平衡值的流变学特性,显示形成紧密的凝胶结构。后熟后,干酪乳杆菌Zhang(包括单一和复配)发酵乳的稠度、硬度、内聚性和黏度指数显著较高,乳双歧杆菌V9发酵乳硬度和黏度指数显著较高,前者的黏度和持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后者的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发酵乳贮藏期间的后酸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生的EPS对发酵乳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及贮藏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且干酪乳杆菌Zhang作用较为突出。此外,干酪乳杆菌Zhang和乳双歧杆菌V9在贮藏期间活菌数在10~8CFU/mL以上,可有效保证益生菌发挥其促进健康的作用。综上,在发酵乳中添加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和/或乳双歧杆菌V9,不仅能够赋予发酵乳益生功效,而且能够改善质构特性和贮藏稳定性。本研究为实际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为益生菌发酵乳的发酵及贮藏特性评价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酸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干酪乳杆菌(Lc)、罗依氏乳杆菌(Lr)混合菌发酵,得到益生菌酸奶.正交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可以应用于酸奶发酵,发酵工艺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为3:3:2:2,发酵温度39℃,接种量0.25%(DVS),加糖量8%,凝乳时间5h.  相似文献   

9.
以牦牛乳与豆乳为基质制备发酵饮料,探究二者之间的比例、益生菌种类和浓缩果汁种类对其品质的影响.在发酵结束和4℃冷藏21 d期间,对产品的pH、酸度、益生菌活菌数、乳酸、乙酸等参数进行分析,以探究牦牛乳与豆乳质量比例、益生菌(嗜酸乳杆菌LA-5、副干酪乳杆菌LC-01)和浓缩果汁(草莓、梨、桃、蓝莓)的种类对发酵饮料品质...  相似文献   

10.
分离人源双歧杆菌,对其进行鉴定及特性研究。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得到1株疑似双歧杆菌,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其益生菌特性和发酵特性。结果显示:1株分离自婴儿粪便样品的菌株被鉴定为长双歧杆菌,命名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i772,研究发现其对25种抗生素敏感;在人工模拟消化液试验中存活率为3.22%;在体外干预THP-1细胞试验中其使促炎免疫因子IL-8、TNF-α和TLR4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2.71,5.71,12.56倍。在发酵乳制备试验中,在不影响整体喜好度的前提下,添加长双歧杆菌i772显著(P<0.05)提高了发酵乳的黏度和黏聚性。结论:人源长双歧杆菌i772具有耐受人工胃肠液,调节免疫的特点,适于作为益生菌添加于发酵乳中。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专利检索系统文摘数据库(CPRSABS)中的检索结果为对象,对1985—2011年间芳纶技术专利申请的专利类型及授权情况、年度申请量分布、申请人来源地分布和国内外主要申请人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芳纶专利技术集中度较高,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和专利布局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张南 《食品科学》2019,40(1):334-340
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专利文献情报研究几乎空白。本文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专利分析平台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相关专利进行分析,客观揭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主要原创技术的全球专利布局、挖掘前沿研究热点等;并通过分析在华专利,深度透视我国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实施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是我国专利授权比例有待提高。我国在专利布局战略方面倾向于本土专利布局。结合国际专利分类号分析出我国主要的专利技术领域集中在利用光学、单克隆抗体、核酸和遗传工程等方法和手段进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本文还通过专利地图洞悉全球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技术布局变迁及当前热点领域,为食品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以培育企业创新和运用专利能力为主旨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发布一周年之际,文章拟基于化纤领域国内外企业专利申请状况的对比,说明以化纤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工业在创新环节所经历的进程,以及企业在专利市场化和企业核心创新能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结合现行国家专利战略,从专利从业者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运用专利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库,探讨和分析专利中的用药情况,为相关中药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并筛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中的授权专利,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5建立中药的数值化表达数据库;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进行统...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国内葡萄酒产业专利技术发展,该文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作为数据采集平台,运用Excel 2019统计专利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葡萄酒产业专利计量特征和所处生命周期。结果表明,国内葡萄酒产业专利授权量逐年呈波动上升,专利类型分布失衡,专利集中分布于沿海发达地区及内陆葡萄酒主要生产区,专利研发涉及的技术领域相对集中,专利生命周期处于技术成熟期并开始向技术淘汰期过渡,新技术特征呈现弱化趋势。该文建议培养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加强对葡萄酒产业专利侵权行为的治理、深化葡萄酒生产区内不同科研主体的技术协作、总体规划专利技术研发等,推动国内葡萄酒产业专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及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晓辉 《金属制品》2010,36(5):84-86
江苏芸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引进高水平管理人员和先进设备,开发新产品,6×K31SW+IWR,6×K36SW+IWR等结构钢丝绳已在打桩机、旋挖钻机用户系统热销,产品供不应求;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已有6项专利产品被国家专利局受理,成为南通地区2010年申请并被国家专利局受理的专利项目较多的企业。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内部机构、创新管理理念,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致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瑞君 《中国乳品工业》2012,40(3):22-23,34
研究了枸杞对乳酸杆菌保存和体内定植的影响。采用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枸杞水解产物,观察一个月内常温下培养基中乳酸杆菌活菌数的变化。实验小鼠用抗生素脱污染,导致菌群失调后,分别用单一乳酸杆菌治疗、乳酸杆菌与枸杞联合治疗5 d后,统计不同治疗组中指示菌的变化,确定枸杞对乳酸杆菌在体内定植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枸杞水解产物后,MRS液体培养基中乳酸杆菌的存活数高于对照组;实验小鼠用不同方式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乳酸杆菌的数量高于单一乳酸杆菌治疗组。枸杞对乳酸杆菌的保存及体内定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新奋进 促进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岳民 《金属制品》2012,38(4):76-78,82
在对每台设备进行全面评估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淘汰落后拉丝、制绳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拉丝设备和制绳设备,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鼓励员工进行创新研发,推动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已申请了113项专利,现已拥有专利权36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企业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大力"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11年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19.
毛青钟 《酿酒》2014,(4):75-80
通过可溶性淀粉的添加量、培养温度、"X"物质的添加量三因素三水平对黄酒发酵醪中乳酸杆菌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方法的正交试验研究,以及性能的测定和初步鉴定,表明:黄酒发酵醪中乳酸杆菌培养、分离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方法为:加饭酒稀释至酒精度14.5%voL、加"X"物质的量1.3%、加可溶性淀粉0.5%或不加、培养温度18℃或30℃、压盖密封培养;黄酒后发酵醪中的优势菌,在上述培养基中18℃生长良好,25℃及以上生长不良或生长极慢,初步鉴定为乳酸杆菌的新种,命名为黄酒乳酸杆菌Ⅱ-1(Lactobacillus chinese-rice-wineⅡ-1)。黄酒前发酵醪中的优势菌,在上述培养基中30℃生长良好,20℃及以下生长缓慢,初步鉴定为乳酸杆菌的新种,命名为黄酒乳酸杆菌Ⅱ-2(Lactobacillus chinese-rice-wineⅡ-2)。  相似文献   

20.
发酵白菜中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钙溶圈等方法从5种发酵白菜中分离筛选出了13株菌,确认其中9株为乳酸菌,经过形态学测试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最后确定9株菌中有8株属于乳杆菌属,分别是:植物乳杆菌3株、短乳杆菌2株、微小乳杆菌2株、发酵乳杆菌1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