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抗辐射菌Deinococusradiodurans具有显著的DNA修复能力,包括对丝裂霉素(MC),紫外线(UV)及γ射线。通过化学诱导野生型菌株KD8301而得到的突变体KH3111,对MC,UV及γ射线敏感,对链霉素(Sm)具有抗性。KH3111的辐射抗性能够通过转染野生型抗辐射菌KD8301基因组中一个已被克隆的DNA片断而得到恢复。转染实验表明,突变体具有很好的自然转化能力,即不缺乏重组修复能力。本研究确定了KH3111内发生突变的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该基因(orf144b)所编码的蛋白质由284个氨基酸组成,与其它已知的蛋白质不具有同源性,即它是一种新的蛋白质。通过DNA测序分析,KD8301和KH3111的orf144b序列只是一个碱基的改变,即由G突变为A,所编码的第14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谷氨酰胺。说明甘氨酸是DNA修复基因orf144b所编码的蛋白质中的一个重要残基。用KD8301的orf144b基因转染KH3111,得到转染体KH3112,其对MC,UV及γ射线都具有同母本(KD8301)一样的抗性。在抗辐射菌中,这种对多种DNA损伤剂产生抗性所需要的基因(orf144b),我们命名为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野生型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KD8301及其修复缺陷突变体KH3111对γ射线的抗性程度,探讨了影响辐射抗性的有关因素。KD8031和KH3111经大剂量γ射线照射(0.5 ̄10kGy),制作剂量、存活曲线;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菌的DNA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型的KD8031对射线具有显著抗性,推定的LD90为9.5kGy,而其突变体KH3111的抗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具有显著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包括对丝裂霉素(MC),紫外线(UV)及电离辐射等所致的损伤。在用对DNA损伤因子具有抗性的野生型抗辐射菌KD8301的基因组DNA构建的基因文库中,有四个克隆能够通过其DNA转化,使二株对MC敏感的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突变体KD2621和3021回复对MC的抗性。克隆了二株突变体中受突  相似文献   

4.
抗辐射菌Deinococusradiodurans具有显著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包括对丝裂霉素(MC),紫外线(UV)及电离辐射等所致的损伤。在用对DNA损伤因子具有抗性的野生型抗辐射菌KD8301的基因组DNA构建的基因文库中,有四个克隆能够通过其DNA转化,使二株对MC敏感的Deinococcusradiodurans的突变体-2621和3021回复对MC的抗性。克隆了二株突变体中受突变(mtcA或mtcB)影响的基因,并测定了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理论上推定抗辐射菌uvrA基因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是由1036个氨基酸组成,与许多细菌的UvrA蛋白质具有同源性。用PCR技术扩增二株突变体基因组中相应的DNA片段,并对其加以测序分析,确定了突变发生的位点。对于突变体3021,其uvrA基因中发生了144个碱基对(bp)的缺失突变(缺失部分包括uvrA的起始密码),造成了3021的uvrA基因的失活。对于2621突变体,其uvrA基因内却发生了一个插入突变,造成了该基因的插入失活。该插入序列由1322bp组成,侧面与19bp组成的末端反转重复(InvertedTerminalRepeats,ITR)相连接,并产生  相似文献   

5.
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微小球菌属的一种,它对电离辐射、紫外线及其他的化学诱变剂所诱导的DNA抽伤都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故倍受放射生物学界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检测抗辐射菌的DNA结合蛋白(DNA-Binding Protei,DBP),并有选择地对其氨基酸序列加以分析,以进一步研究DBP在抗辐射菌的辐生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分离提取抗辐射菌染色体DNA并用地高  相似文献   

6.
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具有显著的DNA修复能力,包括对丝裂霉素(MC),紫外线(UV)及γ射线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通过化学诱导野生型菌株KD8301而得到的突变体KH3111,对MC,UV及γ射线敏感,对链霉素(Sm)具有抗性。本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PCC技术,观察CHL(Chinesehamsterfibroblastcelline)细胞受^60Coγ射线照射后,染色体的损伤及修复动力学,结果表明,染色体损伤的修复分为两个时期,快修复在照射后的30min左右开始,半修复时间约为6h,与FADU(FluorometricanalysisofDNAnuwinding)技术观察DNA损伤修复动力学比较,DNA损伤修复在照射后5min内即已开始  相似文献   

8.
抗辐射菌lexA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旨在克隆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lexA基因并构建其表达载体,以便于进一步研究lexA基因的功能及其在辐射抗性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验步骤包括分离提取抗辐射菌基因组DNA,分离出lexA基因并测定其序列,克隆于质粒载体PUC19,用电击穿孔法将重组的质粒导入在肠杆菌JM109,SDS-PAGE检测基因的表达。用定点突变技术,改变lexA基因核糖体结合位点(RBS)  相似文献   

9.
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具有显著的DNA修复能力,包括对丝裂霉素(MC),紫外线(UV)及γ射线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通过化学诱导野生型菌株KD8301而得到的突变体KH3111,对MC,UV及γ射线敏感,对链霉素(Sm)具有抗性。本研究确定了KH3111内发生突变的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该基因(orf144b)所编码的蛋白质由284个氨基酸组成,与其它已知的蛋白质不具有同源性,即它是一种新的蛋白质。KD8301和KH3111的orf144b序列只是一个碱基的改变,即由G突变为A,所编码的第14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谷氨酸。说明甘氨酸是DNA修复基因orf144b所编码的蛋白质中的一个重要残基。用KD8301的orf144b基因转染KH3111,得到转染体KH3112,其对MC,UV及γ射线都具有同母本(KD8301)一样的抗性。在抗辐射菌中,这种对多种DNA损伤剂产生抗性所需要的基因(orf144b),我们命名为pprA(Pleiotropic gene promoting DNA repair)基因。该基因能在大肠杆菌JM109中高水平表达,并使宿主大肠杆菌产生对MC,UV和γ射线的抗性。在野生型的KD8301中,正常情况下该基因不表达,经MC,UV和γ射线处理KD8301后,可诱导该基因表达。研究表明,PprA蛋白质是一种胞浆蛋白。  相似文献   

10.
RADIONUCLIDES IN RICE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DIONUCLIDES IN RICE IN HONG KONGK.N.YuandS.Y.Mao(DepartmentofPhysicsandMaterialsScience,CityPolytechnicofHongKong)Abstract:...  相似文献   

11.
RADIONUCLIDES IN NOODLES AND BREAD CONSUMED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DIONUCLIDES IN NOODLES AND BREAD CONSUMED IN HONG KONGKNYu(余君岳)andSYMao(茅瑞恩)(DepartmentofPhysicsandMaterialsScience,CityUni...  相似文献   

12.
γ射线后装设备获准投产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所研制的HG-HDR18遥控自动驱动γ射线后装设备已通过了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鉴定,获准投产。采用遥控自动驱动送源系统,将放射源准确送入病灶,使肿瘤得到有效治疗,而病人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受照剂量,又方便...  相似文献   

13.
研究抗辐射菌lexA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表达对其γ射线辐射抗性和丝裂霉素(MMC)敏感性的影响。应用电穿孔技术将携带有抗辐射菌lexA基因的重组质粒PZA172转入大肠杆菌JM109,其启动子为lacZ,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十二烷基磺酸纳)聚炳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LexA蛋白的表达。经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和不同浓度的MMC作用,平板菌落计数,绘制存活曲线。抗辐射菌lexA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经IPTG诱导能稳定地表达,lexA基因的显著表达降低了大肠杆菌经γ射线照射和MMC作用后的存活率。抗辐射菌lex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显著表达降低了大肠杆菌对γ射线和MMC的抗性,其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献题录     
HealthPhysics Vol.75No.31998新网址介绍BBusby260名钚生产工作人员的死因BGold等辐射致癌的阈模型DGHoel等239Pu在小猎兔犬骨骼中的微分布EPolig等全球落下灰中3H所致日本人健康危险的估算RNishimura等用以估算Savannah河址大气中3H剂量的三参数模型DMHamby等受广岛原子弹中子照射的钢样品中残余60Co的活性KShizuma等高能医用加速器附近多球中子谱测量KGVeinot等日本室内氡浓度与陆地γ辐射所致空气中剂量率的相互关系KF…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辐射诱导淋巴细胞DNA合成的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3H-TdR参入法研究了小剂量辐射诱导淋巴细胞DNA合成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体外培养24h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小剂量γ射线0.5-4.0cGy照射后,均产生了适应性反庆,诱导适应性反主尖的最适剂量为1.0cGy。D1和D2照射间隔为24h时,适应必应最强,随时间间隔延长,适应性反应明显减弱。1Gy-7Gy的D2照射,均可显现适应性反应,3.0Gy照射,反应表现最强,剂量过大,适应性反应不  相似文献   

16.
HPGeγ谱仪对体源的效率与源高度近似关系的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森标  姜让荣 《辐射防护》1998,18(4):314-318
用γ谱仪分析环境样品时,常遇到样品量或样品盒高度与原刻度时的不一致,如能用事先确定的体源效率与源高度的关系对刻度系数作适当修正,则是一种实用、简便的近似方法。本实验室曾用实验方法对HPGeγ谱仪(美国ORTEC公司产品),对圆柱形体源的效率εv与体源高度Hs得到了一个拟合公式εv=1/(c1+c2Hs+c3Hs^2)(Hs在10 ̄75mm)。本文介绍了用实际的土壤样品对该经验公式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AT5BIVA细胞是一株经SV40病毒转化的AT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γ射线高度敏感。实验用FD3(含人第11号染色体的人鼠杂种细胞)、FD8(不含人第11号染色体的人鼠杂种细胞)、LM/TK鼠细胞)为洪体,通过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MMCT)向HT5BIVA细胞导入人或鼠的完整染色体,经两次3Gyγ射线照射筛选后,获得AT5BIVA与FD3微细胞融合的杂合细胞AT/FD3-1,对γ射线抗性有显著提高。而FD8或LM/TK的微细胞与AT5BIVA细胞的杂合细胞,对γ射线抗性未增加。枝型分析表明AT/FD3—1细胞中包含了来源于FD3细胞的人第11,14号染色体和数条鼠染色体。通过对照实验,排除了人14号和鼠染色体提高AT/FD3-1细胞对γ射线抗性的可能性.确认人第11号染色体与AT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性相关,提示人第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决定细胞对γ射线抗性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8.
AT5BIVA细胞是一株经SV40病毒转化的AT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γ射线高度敏感。实验用FD3,FD8,LM/TK为供体,通过微细胞介导染色体转移向AT5BIVA细胞导入人或鼠的完整染色体,经两次3Gyγ射线照射筛选后,获得AT5BIVA与FD3微细胞融合的杂合细胞AT/FD3-1,对-γ射线抗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电离辐射致突的分子机理,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s)观察γ射线诱导的CHO-K1和HeLaMR突变细胞hprt基因结构的变化,并用Northern杂交和狭缝杂交方法分析了CHO-K1突变细胞hprt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提示:电离辐射引起hprt基因结构损伤并进而导致mRNA转录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γ射线诱导的肝癌细胞DNA双链断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揭示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用倒转脉冲场凝胶电泳(PIGE)研究了γ射线辐照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的DNA双链断裂(DSB)及其修复24、48h后的产额和片段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修复0h和24h的样品,DNA片段释放百分比(PR)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诱导的DSB片段主要是1Mbp-2Mbp的大片段;DSB产额分别为0.38DSBs/100Mbp.Gy和0.06DSBs/100M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