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体系来研究体外桑黄深层发酵上清液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深层发酵得到桑黄发酵液,经过离心和旋转蒸发得到发酵上清液,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其进行萃取,得到不同的萃取物和萃余物,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桑黄发酵上清液乙酸乙酯萃余物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且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各组分的抗氧化能力递减顺序为:乙酸乙酯萃余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发酵上清液>石油醚萃余物.定性实验初步验证上清液萃余物中抗氧化成分可能为黄酮、酚类、蒽醌类等.  相似文献   

2.
乌骨鸡黑色素氧化降解产物成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蛋白酶/盐酸法分离获得乌骨鸡黑色素,并对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NaOH-H2O2氧化法对其进行降解,用乙醚萃取降解产物,对萃取物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GC/MS分析.结果显示,蛋白酶/盐酸法提取的乌骨鸡黑色素呈游离的椭球形、无明显附着物;傅里叶红外光谱在2960~2850cm-1、1470~1370cm-1范围内有强吸收峰,提示降解产物中可能存有烷基基团;通过GC/MS分析发现,乌骨鸡黑色素乙醚萃取物中不合烷烃,乌骨鸡黑色素降解产物中存在C16~C32一系列不同碳链长度烷烃,且烷烃含量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表明烷烃是在降解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推测乌骨鸡黑色素结构中可能存有不同链长的脂肪族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临界CO2方法萃取石榴皮中总黄酮、三萜类,然后超声波辅助提取萃余物中黄色素。采用正交试验探究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夹带剂浓度对总黄酮、三萜类及对超临界残渣黄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工艺条件。超临界萃取总黄酮最优条件为萃取时间70 min,压力30 MPa,温度85℃,夹带剂浓度90%,总黄酮提取率为12.482%,此时萃余物黄色素提取率为5.870%,同时检测到使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萃余物黄色素,其提取率极显著高于微波辅助法(P<0.01)。黄色素抗氧化活性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27335.16±8.5501)μmol FERA/g和(4164.10±4.6576)μmol Trolox/g。  相似文献   

4.
采用PTT和自制改性共聚酯(MCPET)切片共混熔融纺丝,制得MCPET/PTT共混纤维.利用红外光谱法( FT-IR)表征共混物分子结构,所得FT-IR谱图中没有明显的峰位移和新峰产生,说明共混物中MCPET与PTT之间没有发生酯交换反应和端基间反应.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动态力学法(DMA)、广角X射线衍...  相似文献   

5.
唐古特白刺籽油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唐古特白刺籽油,并对籽油进行了GC/MS分析。实验确定的最佳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条件是: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0 MPa,CO2流量为35~40 kg/h,萃取时间120 m in,在此条件下白刺籽油的萃取率为15.11%。利用GC/MS对白刺籽油分析,发现其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高达93.37%。比较了超临界CO2萃取白刺籽油油样和石油醚萃取白刺籽油油样的理化性质,发现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籽油质量优于传统溶剂萃取的籽油。  相似文献   

6.
索式法提取酸浆果籽油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别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索氏萃取法提取酸浆果籽油,分别以丙酮、石油醚的萃取酸浆果籽出油率分别为20.60%、18.10%。用气质联机(GC/MS)对籽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丙酮萃取得到的油脂检测出5种成分,解析鉴定出4种成分,占总油脂94.36%,各成分质量分数为:亚油酸69.87%、油酸13.38%、十六烷酸9.61%、十八烷酸1.50%和未知5.64%。石油醚萃取得到的油脂检测和解析鉴定出4种成分,各成分质量分数为:亚油酸68.69%、油酸15.13%、十六烷酸13.72%和十八烷酸2.46%。  相似文献   

7.
GC与GC/MS定量分析香料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总离子流法[GC/MS(TIC)]、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GC/MS(SIM)]3种仪器测定方式和2种定量方法———峰面积归一化法和内标标准曲线法对13种香料标样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内标标准曲线以及应用内标标准曲线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①对于内标标准曲线法,GC和GC/MS(SIM)分析的13种香料的CV均不大于1%,多数香料的内标法标准曲线的r>0.999,显示出很好的线性关系和重复性,适宜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②GC/MS(TIC)分析的重复性以及所得内标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一般;③3种仪器测试方式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尤其是2种GC/MS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澳洲薄荷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萃取澳洲薄荷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得率为2.5%,亚临界丁烷萃取得率为1.4%;超临界CO_2的GC—MS分析出萃取挥发性成分为21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70.33%;亚临界丁烷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为11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60.83%。澳洲薄荷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优于亚临界丁烷萃取。  相似文献   

9.
黑豆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油醚抽提黑豆油,用氢氧化钾-甲醇法脂化后进行GC/MS分析,确认出14种脂肪酸,所鉴定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9.05%,其中脂肪酸主要成分相对含量:棕榈酸(16.40%),亚油酸(47.59%),油酸(14.19%),亚麻酸(6.36%),硬脂酸(10.10%)。  相似文献   

10.
马氏珠母贝珍珠层粉微量有机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保  黄甫  余光忠 《食品科技》2007,32(9):149-150
用GC/MS法分析马氏珠母贝珍珠层粉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有机化学成分。GC/MS分离出22个峰,确认了11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该珍珠层粉二氯甲烷萃取物中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是:瓢儿菜酰胺、3,5-二氯-2-吡啶基-2-氯-α-甲苯磺酸酯、1-氯代二十二烷、5-氨-2-(对氯苄氧基)吡啶、(2E,6Z)-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基六碳呋喃糖苷、柯蒲醇等。  相似文献   

11.
宫贵贞  孙聪艳 《食品科学》2014,35(12):208-211
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豆渣的组成结构,以乙醇为溶剂在索式萃取器中对豆渣进行萃取,萃取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共检测到35 种物质,主要分为烷烃、烯烃、芳香烃、醛、酸、酯及其他类物质7 类组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和种类均为最多,共9 种醛类化合物,相
对含量为66.8%。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茅台酱香型酒糟与酒曲石油醚萃取部分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K-B纸片法评价茅台酱香型酒糟与酒曲脂溶性成分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茅台酱香型酒糟与酒曲的脂溶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18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100%。其中烷烃类(50.19%)、酯类(49.58%)为茅台镇酒糟主要脂溶性成分类型,茅台镇酒曲脂溶性成分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95.79%)。抑菌实验表明,茅台酱香型酒曲石油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MRSA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圈直径为8 mm。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豆渣的利用价值,以豆渣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匀设计试验优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液态发酵豆渣工艺,并测定发酵豆渣中的品质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液态发酵豆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白砂糖0.3%、K2HPO40.08%、MgSO40.03%、含水量95%、发酵时间28 h。在此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豆渣的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及感官评分分别为0.174 5 g/100 g、6.49 g/100 g、27.50分,分别是发酵前的1.51倍、3.57倍、1.42倍。从发酵豆渣中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16种、醛类4种、酮类5种、酯类18种、烷烯烃类19种、呋喃类3种和其他7种,相较于发酵前增加了大量醇、酯类物质,使豆渣具有花草香、果香等独特风味,同时醛类物质下降,削减了豆渣中的豆腥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甲醇粗提、索氏抽提及pH值梯度提取和聚酰胺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法及酶反应动力学跟踪的方法对五倍子中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乙醚、乙酸乙酯、丙酮-水(体积比1:1)、甲醇、石油醚组分和甲醇粗提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依次为:91.04%、90.38%、80.09%、66.48%、34.14%和23.96%。其中石油醚组分中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是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其抑制率分别为34.34%、31.71%和31.01%,而乙醚组分中的抑制因子是鞣酸及没食子酸,其抑制率分别为66.7% 和21.3%。丙酮-水组分中的抑制因子较为复杂,经初步纯化和气质联用得知其为脂肪醇类并部分甲酯化。  相似文献   

15.
沙棘化学成分提取及在卷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新型天然烟用香料,将沙棘果实依次采用索氏提取法、加热回流法和水提醇沉法进行处理,分别得到石油醚提取物、粗黄酮以及粗多糖等成分,对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并将提取物进行了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①沙棘石油醚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49种成分,主要是酯类、羧酸类、酮类、烷烃类、醛类和醇类化合物;②提取物具有降低卷烟烟气干燥感和刺激性,改善烟气口感舒适度的作用;③与对照相比,卷烟主流烟气中的烟草特有N-亚硝胺(TSNAs)总量降低了20%左右,气相自由基和粒相自由基分别降低了约31%和26%。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结果显示,荸荠皮粉含93个挥发性化合物,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含57个挥发性化合物;两者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荸荠皮粉主要为脂肪酸类和醇类,其他组分含量很低,而乙醚提取物主要为酯类、醇类、醚类和烷类。两者拥有5种相同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正己醛、乙醛、正十六烷。在化合物类型分布上,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醇类、醚类和烷类,荸荠皮粉中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和烯类;两者在醇类、酮类和醛类分布方面最为接近,酯类和脂肪酸类相差最大。分析发现,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有显著差异,乙醚对香味贡献率高的酯类和醇类的提取有较好效果,但应防止原料在热加工脱水过程中的酸败反应,为改进荸荠皮香味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亚房  石波  程永强  王绍云  梁平 《食品科学》2009,30(14):149-152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蓖麻籽中蓖麻碱粗提物进行纯化,以液相色谱对纯化结果进行检测,用质谱、核磁对纯化产物进行结构确定。去壳后的蓖麻籽经过石油醚- 乙醚(2:1,V/V)脱脂,以95% 乙醇索式提取,所得产物浓缩、冻干后得到蓖麻碱粗提物。采用三氯甲烷- 甲醇- 水(2:1:1,V/V)两相溶剂体系对粗提物进行高速逆流色谱纯化一次进样100mg,可得到74mg 样品。纯化所得主要组分经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纯度达到99.62%。质谱、核磁验证纯化产物为蓖麻碱。高速逆流色谱可用于大量制备高纯度蓖麻碱。  相似文献   

18.
杜萍  张先俊 《食品科学》2009,30(18):267-269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香果果仁提取油脂,粗脂肪的提取率为72.47%。又经石油醚提取、皂化和甲酯化得到的总脂肪酸甲酯经GC-MS 分析,分离出20 个峰,确定16 种化合物,确定组分占总组分99.74%。这些化合物多为直链的脂肪酸,其中的优势成分月桂酸为63.24% 和正葵酸为27.49%。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大豆豆脐资源的高效利用、延长大豆加工产业链,本文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豆脐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油脂,研究豆脐油脂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所得豆脐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角鲨烯含量、生育酚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0 mgKOH/g油、0.026 g/100g、7.72 mg GAE/kg、87.63 mg/kg、4.44 mg/g、43.03 g/kg,其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约为大豆油的3倍、4倍和34倍;豆脐油脂中亚麻酸含量高达22.2%,约为大豆油的2~5倍;豆脐油脂的主要甘油三酯及含量分别为LLLn(17.89%)、LLL(13.12%)、PLL(11.85%)、PLLn(11.36%)、LLnLn(9.66%)。通过对豆脐油脂品质特性分析,以期为大豆豆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豆制品企业豆渣囤积易腐败和低值化问题,并提高腐乳产率,该研究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发酵豆渣为原料,将其回填至豆浆中,制作成黑曲霉全豆腐乳,按照腐乳生产标准进行检测,并与传统腐乳的营养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黑曲霉全豆腐乳符合腐乳生产标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黑曲霉全豆腐乳无明显纤维结构,且表现出较好的质构特征;对比传统腐乳,黑曲霉全豆腐乳出品率提高8.43%;持水性降低3.22%;总膳食纤维含量提高25.14%;总皂苷降低48.44%;大豆异黄酮降低45.03%;蛋白体外消化率提高13.02%;黑曲霉全豆腐乳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9种和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26.58 g/100 g。该研究对豆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提高了膳食纤维含量和出品率,降低了成本,具有进一步产业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