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开发检测棉籽油特征标志物锦葵酸和苹婆酸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实现食用油中棉籽油掺假确证性鉴别。方法 利用碱式甲酯化方法对油脂样品进行酯化,正己烷提取脂肪酸甲酯,加入无水硫酸钠过滤,选择性离子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外标法定量,以特征标志物判定食用油中是否掺假棉籽油。结果 建立的食用油中锦葵酸和苹婆酸高灵敏检测技术能准确鉴定食用油中5%棉籽油掺假。与基于脂肪酸组成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仅能鉴别大豆油中10%以上的棉籽油掺假相比,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标志物方法鉴别灵敏度更高。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食用油中苹婆酸和锦葵酸高灵敏检测技术,为鉴别食用油中棉籽油掺假提供了关键检测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包括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二维相关谱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脂质组学的质谱法和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品欺诈是指蓄意对食品进行虚假描述,造成该食品的宣称与其真实属性不符的行为。食品掺假是食品欺诈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在众多食品欺诈事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冒充、稀释、非法添加和非标注成分这4 类掺假行为。随着食品加工方式的多样化、贸易的全球化和供应链的复杂化,食品掺假愈发隐蔽,难以用常规靶向分析手段实现掺假鉴别,因此,非靶向分析技术逐渐成为食品掺假鉴别研究的热点。综上,本文重点综述了基于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的组学分析技术在食品掺假鉴别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利益驱动的食用植物油掺伪现象危及消费安全和食用油市场秩序,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食用油鉴伪方法。目前,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常规理化测定的鉴别技术、基于波谱分析的快速鉴别技术、基于代谢组学的全谱指纹分析、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鉴别技术,这些方法优势互补。其中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鉴别方法因具有确证性、高灵敏、可实现鉴定多种低价食用油同时掺伪的优点,越发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综述了DNA、脂肪酸、植物甾醇、维生素E以及加工过程中引入的外源物质等特征标志物在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进一步挖掘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标志物,建立多种标志物的高灵敏同步检测技术是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蜂蜜中常见的掺假物质及掺假方式,主要对当前蜂蜜真伪鉴别的多种现代仪器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并对今后蜂蜜掺假检测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建立标志物数据库、引入标准样品、多种检测技术联合使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肉及肉制品消费大国,但利益驱使下肉类食品的掺假问题数见不鲜。对肉及肉制品掺假鉴别技术的研究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肉类产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且掺杂物质外观组成和理化性质很接近,通常很难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判定真伪。综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技术、重组酶等温扩增、质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及电子鼻技术在肉类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简述了国内外研究者采用相关技术进行肉类鉴别的研究内容,并展望了食品掺假鉴别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 水产品类的物种掺假问题是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 这种掺假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 侵害其经济利益, 而且由于水产中隐藏的过敏原等, 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而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食品真伪鉴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能够对物种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和定量, 为确证物种的真实属性、来源和含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利用该技术发现并确定了多个物种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蛋白或肽段, 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实际产品的真伪鉴别中。本文详细介绍了质谱技术、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工作流程, 对该技术在常见的水产品, 如鱼、虾、贝类产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并对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为有效的鉴别水产品的真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蜂蜜掺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蜂蜜掺假的鉴别技术,简要介绍了感官分析、花粉分析、理化指标分析及同位素率质谱、色谱、光谱、核磁共振技术在蜂蜜掺假鉴别上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并对蜂蜜掺假鉴别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操作简单及重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掺假鉴别领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低场核磁、定量核磁以及杂核核磁等技术能够对掺假不同成分的牛乳(掺水、食盐、尿素、豆浆及复原乳等)、掺假低价值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的橄榄油、掺假的高价值米、蜂蜜、红酒等进行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和相似分类法等可以实现对这些食品掺假成分的有效鉴别。本文就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外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并为其它领域的掺假鉴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蜂产品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但蜂产品掺假造假的问题日益突出,且其生物活性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完整、全面地描述蛋白质和小分子代谢物的整体特征,近年来在蜂产品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解决蜂产品掺假造假问题和阐明其生物活性机制的有力手段。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蜂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在概述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具有同时鉴定全组分和筛选特征标志物等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其在蜂产品成分鉴定、鉴别和鉴伪、生物活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组学技术在蜂产品研究中的广泛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市场上存在用低值低价油脂掺伪高值高价食用植物油的现象,这不仅损害食用植物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用油脂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了对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总结了国内外现阶段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进展,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等。对所述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算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食用植物油掺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食用油鉴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食用植物油掺假的现状,从食用植物油的组分包括脂肪酸、甘油三酯、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成分以及其他成分和整体特征差异两个方向综述了目前植物油鉴伪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食用植物油鉴伪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检测和掺伪鉴别对于保障其食用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由于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大量样品的实时快速检测要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快速、无损、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目前已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的新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在食用植物油品种定性鉴别、掺伪检测、品质检测及其在煎炸等热加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影响因素、准确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橄榄油掺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橄榄油掺假的现状,从常规理化检测法、色谱法、光谱法、核磁等方面对目前橄榄油掺假检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橄榄油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了一种用于芝麻油掺伪识别的新方法。方法为实现芝麻油中掺伪的识别,对掺入不同比例的大豆油、玉米油、棕榈油的芝麻油的40个样品进行近红外分析,并且基于主成分分析对掺入油进行识别;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和Mass Hunter软件,对于玉米油掺伪芝麻油的风味质谱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 Mass Hunter解卷积软件和Agilent 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数据统计软件更加灵敏地从复杂包埋的目标物剖析分离得到了独特的标记物。倍率变化(FC=5)分析和ANOVA(P=0.05)分析的结果以火山曲线表示,确定区分芝麻油和玉米油的独特特征标记物。基于此独特的标记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对纯芝麻油和掺伪芝麻油进行分类。结论试验证明通过统计分析风味质谱数据寻找特征标记物可解决芝麻油掺伪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食用油掺伪频繁出现,掺伪物质复杂多样,基于传统的理化检测已无法准确实现食用油复杂掺假组分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结合相关数据计量学处理方法建立快速、精准、高效的食用油掺伪鉴别方法。本文综述了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及新型分析技术手段对食用油掺伪的检测,对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基于食用油组成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性而建立的掺伪模型原理及模型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目前食用油掺伪模型的建立方法提出展望,以期为食用油掺伪鉴别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高效、可以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的新型无损分析技术,在食用油脂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类型,在食用油脂和食用油脂原料分析方面的应用。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种类食用油脂的快速鉴别分析,食用油脂的各项理化指标(如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等)的快速检测,食用油脂无损掺假检测,食用油脂原料(如玉米、棉籽、油菜籽等)含油量的无损分析。此外,针对当前食用成品油快速无损分析过程中的难题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分析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其他食用植物油或非食用油的主要鉴别方法,包括电导率法、红外光谱法、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色谱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食用植物油是重要生活必需品,但食用油脂掺假问题比较突出。将廉价植物油掺入到高价植物油中,可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但这些做法极大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本文主要综述了理化鉴别、仪器分析等当前植物油掺伪检验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等色谱技术,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紫外和拉曼光谱等光谱技术以及核磁共振和电子鼻等现代分析技术在植物油防伪鉴别上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在植物油掺伪鉴别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