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γ-氨基丁酸产生菌分离筛选及发酵培养基初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功能性氨基酸,通过对酸奶、泡菜、豆豉等食品进行乳酸菌的筛选,得到1株可高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经初步鉴定该菌株是乳酸短杆菌。对菌株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谷氨酸钠等因素进行了初步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在最优条件下发酵3dγ-氨基丁酸产量最高可达到8.9g/L。  相似文献   

2.
γ-氨基丁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从自然界中筛选γ-氨基丁酸产生菌,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采用乳酸菌分离纯化方法挑出γ-氨基丁酸产生菌,对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随后分别采用正交试验及单因素法对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所筛菌株初步确定为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etis).试验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蔗糖10g/L,丁二酸钠10 g/L.胰蛋白胨5g/L,酵母膏5g/L;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5、培养温度为32℃、培养时间为48h;结论:在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达4.23g/L,菌种可作为γ-氨基丁酸产生菌.  相似文献   

3.
高产γ-氨基丁酸植物乳杆菌的微波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微波辐照对植物乳酸杆菌进行诱变育种,筛选高产γ-氨基丁酸的正突变菌株。方法以TYG为发酵培养基,37.0℃培养48 h后,测定微波诱变后的植物乳杆菌产γ-氨基丁酸的量。结果诱变后突变菌株W_(462)S_5的γ-氨基丁酸的产量为9.18 g/L,相比于未诱变前的产量(4.64 g/L),提高了97.84%。对正突变菌株W_(462)S_5进行8次传代培养发酵,测得γ-氨基丁酸的产量较为稳定,表明W_(462)S_5是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正突变菌株。结论微波诱变菌株不仅有操作简单、设备常见、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等优点,且选育出的菌株具有培养周期短、易于分离纯化、遗传性状稳定等优势。将此方法应用于发酵γ-氨基丁酸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b-17)为发酵菌株,以发酵产物γ-氨基丁酸产量为检测参数,对植物乳杆菌发酵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曲面实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培养基为:葡萄糖12.0 g/L、酵母粉18.0 g/L、Ca~(2+) 55.0 mmol/L、Mg~(2+) 60.0 mmol/L、L-谷氨酸钠26.0 g/L。优化后,植物乳杆菌Lb-17发酵γ-氨基丁酸产量达8.037 g/L,是优化前5.49 g/L提高1.5倍。  相似文献   

5.
高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从酸菜、泡菜等中分离出6株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菌,经过复筛得到γ-氨基丁酸高产菌株F13、F14和F15.这3株菌在含有10g/L谷氨酸钠的发酵培养基中33℃培养60h,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达到5.72g/L、5.01g/L和4.98g/L.根据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这3株菌分别为短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具有食用安全性。从酸乳制品中筛选出一株具有产γ-氨基丁酸能力较高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属益生菌范畴。经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可达2.03 g/L。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得到一株突变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达2.31 g/L,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11.4%。经过多次传代,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有助于拓宽益生菌产品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摇瓶水平上对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首先对培养基组分中的碳源、氮源、底物浓度和无机盐进行优化,之后对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诱导培养的p H值、调整p H时间、装液量、诱导发酵时间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在最佳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产量达19.18 g/L。与初始发酵培养基发酵所得γ-氨基丁酸的产量3.98 g/L相比,γ-氨基丁酸的产量增加3.82倍。结论:研究结果为γ-氨基丁酸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新疆特色食品中筛选出能产γ-氨基丁酸的酵母菌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非酿酒酵母菌分离纯化的方法分离出非酿酒酵母菌,再通过初筛、复筛及诱变挑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及26S r RNA基因分析,最后对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经2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葡萄汁有孢汉生酵母XYN019(H.uvarum XYN019);通过紫外诱变产量提高了2.3倍,最佳诱变时间为30 s,诱变浓度为10-5;优化后的理论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3.95℃,pH值5.01,培养时间49.17 h,接种量为体积分数3.17%,其γ-氨基丁酸质量浓度达到4.926 g/L。以上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作为γ-氨基丁酸产生菌,具有较好的γ-氨基丁酸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从豆豉中获得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从广西黄姚豆豉中分离筛选得到的16株乳酸菌的产γ-氨基丁酸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Y15的产γ-氨基丁酸能力较好。该菌株在含1%(W/W)谷氨酸钠的MRS发酵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48h后,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产量达到0.161g/L。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基因鉴定,确定菌株HY15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相似文献   

10.
韩雪  梁金钟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180-183
利用BCP培养基从酸菜汁中分离出两株菌株,经多次纯化得到纯菌株,编号分别为LpL328、ST328,初筛后发现LpL328具有较好的产γ-氨基丁酸(GABA)的能力,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将LpL328菌株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收集菌体制成丙酮干粉,利用透性细胞与底物谷氨酸钠反应生成γ-氨基丁酸(GABA),通过比色法测定出LpL328转化GABA的产率为2.16g/L。  相似文献   

11.
梁金钟  田宇  王风青 《食品科学》2011,32(23):244-249
从腌制的酸菜液中,采用乳酸菌分离纯化法,经初筛、复筛得到一株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编号为LpL-0212,对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atp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鉴定该菌株为Enterococcus faecium。在含2%谷氨酸钠的TYG发酵培养基中静置培养24h,经薄层层析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可达到102.37μmol/L。  相似文献   

12.
从发酵食品及自然界中筛选出能利用L-谷氨酸生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转化条件进行初步优化。采用乳酸菌分离纯化的方法分离出乳酸菌,再通过初筛、复筛挑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分析,随后对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转化条件进行初步优化。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所筛菌株初步确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优化后的最佳转化条件为:菌株菌龄为36 h、缓冲液初始pH为4.8、缓冲液浓度为0.2 mol/L。在优化后的转化条件下,添加5 g/dL底物转化24 h,转化率最高可达97.81%,转化液中γ-氨基丁酸的质量浓度达34.26 g/L,该菌种可作为γ-氨基丁酸产生菌,具有较好的γ-氨基丁酸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土壤、泡菜、酸奶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产γ-氨基丁酸(GABA)的乳酸菌,获得较高产GABA的乳酸菌6#菌株,利用HPLC-ELSD检测法精确测定出乳酸菌6#发酵样品中GABA的含量达到0.463g/L,并对此菌株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从泡菜汁中筛选出一株菌株L-145,该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4.752 g/L。菌株L-145经形态学鉴别、生理生化性质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提取菌株的16Sr DNA测序并Blast比对,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最终确定菌株L-145为植物乳杆菌并命名为Lp-145。菌株Lp-145具有较高的发酵底物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可继续优化发酵条件来提高γ-氨基丁酸产量。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的比色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erthelot 显色反应快速测定了腐乳、豆豉、酱油、豆酱等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结果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腐乳汤汁和坯所含GABA的量为最高1225.7mg·L-1和735.2mg·kg-1,而豆酱中的较低仅为368.0mg·kg-1.通过测定,探讨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存在方式和转化途径,寻求通过筛选高产菌株、调整谷氨酸含量、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为进一步开发高含量γ-氨基丁酸发酵豆制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乳制品中产γ-氧基丁酸乳酸菌的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蒙古族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得到一株可高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乳球菌WH11-1.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复合碳源质量分数为2%,其中葡萄糖与糊精质量比为3∶1,复合氮源中蛋白胨与酵母膏的质量比为1∶3,总碳氮比为1∶2,盐酸吡哆醛为0.15%.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32℃培养96h,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可达10.78g/L.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传统发酵蔬菜中分离获得2株高产γ-氨基丁酸的布氏乳杆菌S37和布氏乳杆菌J68,为进一步提高其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株菌产γ-氨基丁酸的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5℃、底物L-谷氨酸钠浓度400 mmol/L、初始pH 5.0。在此条件下,菌株的γ-氨基丁酸产量分别为233.9 mmol/L和159.3 mmol/L,对应的L-谷氨酸钠转化率分别为58.5%和39.8%。单因素试验发现叶酸、L-半胱氨酸和氯化锰的添加能显著提高菌株的γ-氨基丁酸产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其进行优化,发现对于菌株S37最优添加水平分别为8.37 mg/L、0.94 g/L和0.60 g/L,对于菌株J68其最优添加水平分别为10.16 mg/L、0.97 g/L和0.60 g/L。在该最优条件下,2株菌的γ-氨基丁酸产量分别达到312.6 mmol/L和251.2 mmol/L,对应的L-谷氨酸钠转化率分别为78.2%和62.8%。  相似文献   

18.
从火龙果果实表面上筛选出一株发酵产γ-氨基丁酸(GABA)白色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8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假丝酵母菌菌株(Candida.sp),命名为C2。C2作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方法选育高产γ-氨基丁酸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紫外诱变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增加了40.25%,亚硝基胍诱变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增加了62.83%。通过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得到正向突变株,其中Y6突变株遗传性状稳定,γ-氨基丁酸产量达2.561 g/L,产量比诱变前提高了3.1倍。  相似文献   

19.
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主要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功能性氨基酸,具有降血压、改善脑功能、镇静、增强长期记忆及提高肝、肾机能等功效.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得GABA.本文从西藏干酪、乳酸饮料、自制泡菜等样品中分离到7株乳酸菌,通过HPLC-AFS法检测GABA含量,筛选出3株GABA高产乳酸菌株,再用GYP培养基30℃恒温厌氧培养48 h后,其GABA产量分别达到383、345和813 μg/mL.通过对产量最高的ML7菌株进行菌落、菌体形态观察和API20A系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初步确定其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相似文献   

20.
选择益力多乳酸饮料作为样品,从中筛选出能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菌,初步鉴定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γ-氨基丁酸产量为2.11 g/L.对该出发菌株进行微波诱变(700W,脉冲频率2450MHz)处理,得到1株突变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达5.78g/L,经过多次传代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