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遂昌金矿针对高杂质氰化金泥采用的工艺为:硫酸加络合剂联合酸洗除铜锌、还原熔炼气氛下铅捕集金银生产银阳极板、一次银电解过程实现金银铅的分离、酸碱联合处理黑金粉、高酸低铜银电解生产工艺、非对称交流电源用于金电解生产等。该工艺生产的高纯银达99.996%以上、高纯金的质量稳定在99.997%以上,杂质含量远远小于高纯金(99.999%)的要求,流程操作简单,成品金银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电沉积法从银电解废液中提取高纯银的工艺。考察了电解槽槽电压、银电解废液pH、酸度调节试剂对电沉积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0%氨水将银电解废液pH调到3,电解槽槽电压为1.8 V,电流密度为60 A/m~2,温度35℃,电沉积25 h后,银回收率大于99%,银粉达到国标(GB/T4135-2002)IC-Ag99.99%的纯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不同碳质相增强银基复合材料的电接触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碳质相质量分数为3%的不同碳质相(石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增强银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组织和物理性能进行表征。对复合材料触头进行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的电弧侵蚀试验,研究了不同碳质相对复合材料电弧特征、材料转移和质量净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致密度、硬度和抗拉强度;而银-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导电率。复合材料触头的材料转移方式均为阴极向阳极转移。同等电接触参数条件下,银-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电接触性能,其燃弧时间最短、燃弧能量最低、材料转移量和质量净损耗最少。  相似文献   

4.
薛光荣  夏敏勇 《贵金属》2007,28(1):51-54
作者提出运用N2O-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锌电池纯银中的铁含量.介绍了最佳测定条件以及呈良好线性范围的浓度.同时对样品的消化处理条件,测定中的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方法的灵敏度好,其准确度与精密度更好的满足银锌电池研制工作的要求.测定样品铁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均<1.0% (测定次数n = 6).加标回收率均在97%~100%(n = 6).适用于银锌电池纯银中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银精炼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荣兴 《贵金属》2005,26(2):9-12
采用传统的电解精练工艺,粗银所含杂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纯银产品的质量。作者提出了一种改进传统银电解工艺的方法—阴离子隔膜电解法,将银电解槽分为阳极区和阴极区,阻挡杂质元素从阳极区进入阴极区,使多杂粗银经1次电解得到纯度>99.99%的纯银产品。  相似文献   

6.
《贵金属》2018,(2)
采用化学镀方法将银沉积在碳纳米管上,获得体积分数为8%的多壁碳纳米管/银(CNTs/Ag)复合粉末,通过高能球磨、压制烧结、热挤压粉末冶金手段制备了CNTs/Ag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导电率、抗拉强度及硬度。结果表明,化学沉积工艺能够显著改善CNTs和Ag之间的界面结合,进而提高CNTs/Ag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与纯银比较,CNTs/Ag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增加了65%,硬度增加了近2倍,表明CNTs对银具有较好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飞  刘捷  张吉明  谢明  李爱坤  王松 《贵金属》2018,39(2):43-48, 53
采用化学镀方法将银沉积在碳纳米管上,获得体积分数为8%的多壁碳纳米管/银(CNTs/Ag)复合粉末,通过高能球磨、压制烧结、热挤压粉末冶金手段制备了CNTs/Ag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导电率、抗拉强度及硬度。结果表明,化学沉积工艺能够显著改善CNTs和Ag之间的界面结合,进而提高CNTs/Ag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与纯银比较,CNTs/Ag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增加了65%,硬度增加了近2倍,表明CNTs对银具有较好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氢氧化钠、六水合硝酸镍、硝酸银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镍-氧化银复合粉:然后在封闭循环氢还原炉中还原氢氧化镍.氧化银复合粉,得到银镍复合粉。结果表明:制备氢氧化镍-氧化银复合粉的最佳工艺为,温度25℃,搅拌速度1200dmin,搅拌时间60min,反应终点的pH值13,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速度为50ml/mim氢氧化镍.氧化银复合粉的粒度为3~45nm;在封闭循环氢还原炉中的还原条件为300℃,30min,镍银复合粉的粒度为2-20nm。  相似文献   

9.
使用电沉积方法在铜基表面分别制备了纯银层、银石墨复合镀层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研究了处理温度对3种镀层接触电阻的影响。研究表明,室温时相同力矩下复合镀层与纯银镀层相比具有更低的接触电阻,5 N·m力矩下纯银镀层、银石墨复合镀层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的接触电阻分别为24.9、19.4和19.9μ?。25~240℃处理后,3种镀层的接触电阻变化不大。240~600℃处理后,纯银镀层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的接触电阻随温度增加而逐渐增大,600℃处理后5 N·m力矩下分别为54.3和42.6μ?;银石墨复合镀层的接触电阻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大,480℃处理后已达125.5μ?,镀层表面出现严重"脱皮"现象。  相似文献   

10.
《轻金属》2021,(5)
本论文研究了"高压水化学法回收赤泥中氧化铝和碱"工艺中添加剂-铁酸钠的制备工艺。重点研究了原料配比、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对制备产物中铁酸钠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铁酸钠制备最佳条件为[Na_2CO_3∶Fe_2O_3](碳酸钠和氧化铁的摩尔比)1.2,烧结温度1000℃,保温时间6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铁酸钠的相对百分含量为100%。添加该铁酸钠进行回收赤泥中氧化铝和碱实验,赤泥中氧化铝和碱回收率分别为74%和91%。  相似文献   

11.
将微生物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的技术引入到催化剂的制备当中,以毕赤酵母菌体干粉作为还原剂制备纳米银粉,采用溶胶负载法将银负载获得Ag/ZrO2催化剂,利用TEM、XRD、UV-Vis DR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1,2-丙二醇选择氧化制备丙酮醛的反应中。研究表明,在1,2-丙二醇的空速为5.2 h-1,反应温度340℃时,450℃下焙烧的银负载量为8%的Ag/ZrO2催化剂获得了最佳的催化反应性能,1,2-丙二醇的转化率达到96.8%,丙酮醛的选择性达到78.3%。  相似文献   

12.
以次磷酸钠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通过添加试剂破坏银溶胶的稳定性,使银粒子产生聚沉或絮凝,分析了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条件.考查了加入氨水的工艺条件对从银溶胶中过滤分离纳米银粉的影响,控制溶胶的pH范围可以得到不同粒度的纳米银.用有机碱性混合试剂可使溶胶中的银粒子絮凝,易于固液分离,干燥后的银粉经快速渗透剂T分散后,银粉的粒度小(10 nm~20 nm)、稳定性好.提供了从银溶胶中过滤纳米银粉的新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能耗小、银粉的收率高,易于实现工业化.试样经TEM分析发现,该法制备的纳米银粉粒度小(10nm~40 nm),分散性好.XRD物相分析证实其为纯的金属银.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熔炼方法对银熔体材料纯度、微观组织和电阻率的影响。对比普通熔炼方法,二次熔炼方法得到的银材料由II号银(99.95%)变成I号银(99.99%);氧含量降低至少85%以上,纯银熔体材料电阻率降低约1.54%。杂质元素主要集中在晶界处,纯银熔体材料电阻率随杂质含量的减少而减小,二次熔炼方法可有效提高纯银熔体材料质量、稳定其电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甲醛还原法回收废定影液中的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美玲  杨胜科 《贵金属》2005,26(3):12-14
研究了以甲醛为还原剂从废定影液中回收银的新方法。考察了总氨浓度、甲醛浓度、反应时间、溶液pH值对银还原率的影响,得出了当甲醛浓度为16%、总氨浓度7.5%、溶液pH值为10、反应时间为20min时,银还原率可>96%的最佳条件,所回收的金属银粉纯度为99.7%。  相似文献   

15.
氧化锌贫矿提锌渣中铅和银的氯盐一步浸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等分析手段,对山东某地深度氧化锌贫矿提锌后渣进行工艺矿物学特征分析可知,矿物中金属赋存状态复杂,属难选矿物。开发出氯盐一步法浸出铅和银的新工艺,考察反应温度、NaCl浓度、添加剂用量、液固比、HCl加入量和浸出时间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对铅的浸出率没有影响,但可以显著提高银的浸出率。条件试验研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如下:浸出温度90℃、NaCl浓度390 g/L、添加剂用量15 mL、液固比(质量比)7?1、HCl加入量3 mL、浸出时间3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铅的浸出率达到95%左右,银的浸出率达到9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金.银复合纳米颗粒。透射电镜图像显示所制备金-银复合纳米颗粒呈球状的芯-壳结构。光学吸收谱的实验表明:金芯.银壳复合结构纳米微粒具有双峰的等离子体吸收带。一个峰值的波长位于纯银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带附近;另一个介于纯银和纯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之间,且随着反应试样中银的摩尔分数的增加发生蓝移,基于实验分析和Mie散射理论的定量计算。结果认为:该吸收峰的蓝移可归因于银壳层厚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氰化体系中使用电沉积方法在铜基表面分别制备了纯银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通过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FE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镀层的成分和形貌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建立复合镀层的生长模型。研究表明,纯银镀层平整致密,由银组成;纯银/银石墨镀层粗糙疏松,镀层含银和石墨,其中银的生长呈现出由球状到块状,再由块状到岛状的线性生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用银废料生产试剂级硝酸银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银废料生产试剂级AgNO3的工艺研究,先采用化学法提纯银废料,再用提纯的银生产试剂级AgNO3,以及结晶母液的处理和废水、废气的治理。用此工艺生产出的AgNO3产品含AgNO3≥99.8%,AgNO3中的含银量≥63.4%,其余各项指标均满足GB/T60-2007标准要求。Ag-NO3直收率约为90%,银总收率约为98.8%。  相似文献   

19.
以乙醇和油酸为液相(L),油酸钠为固相(S),硝酸银水溶液为溶液相(S),用水热LSS相转移法制备了纳米银粉并对其进行表征。正交实验表明,影响纳米银粉产率的因素依次为水热处理时间乙醇用量油酸用量油酸钠用量,优化条件下所得纳米银粉产率达75.4%;用XRD、TEM和SAXS对制备的银粉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得纳米银粉为形状规则的近球形纯银颗粒,粒度均匀且无明显团聚,平均粒径约23.7 nm。  相似文献   

20.
碳化钨/高铬铸铁复合铸渗层耐磨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CO2水玻璃砂型铸渗工艺制备了碳化钨/高铬铸铁复合铸渗层试样,借助于MLD-10动载磨损试验机、扫描电镜研究了渗剂组分、粒度、工艺参数对铸渗层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渗剂中加入60~80目的20%碳化钨颗粒、40%高铬铸铁粉获得的铸渗层耐磨性能最佳.复合铸渗层适合于小能量冲击磨损的工况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