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了改进后的高锰酸钾、酸性品红、碘-碘化钾溶液处理感染米象虫卵大米的染色效果和检出结果,研究了高锰酸钾对新陈大米卵斑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感染虫卵的大米中幼虫达43.3%的情况,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百粒大米卵斑检出率最大,可达29.0%;新大米感染虫卵的第1天卵斑检出率最高,为26.0%,且不同感染时间的卵斑检出率差异显著;陈大米感染虫卵的第1天卵斑检出率也最高,为22.0%,不同感染时间的卵斑检出率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1%的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处理大米10s,可较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大米中米象虫卵感染情况;新大米感染虫卵的时间对染色检出卵斑效果有显著影响,而陈大米感染虫卵的时间对染色检出卵斑效果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小麦粉中昆虫虫卵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浮选法、尿酸检测法、几丁质检测法和染色法4种方法检测小麦粉中虫卵的效果及优缺点的比较。结果表明浮选法最高检出率为5.59%,不适用于虫卵检测;几丁质检测法只能证明虫卵中有几丁质,但无法定量;尿酸检测法中检测出的尿酸浓度与虫卵数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98 6,最低检出限为0.1粒卵/g;利用溴甲酚绿和酸性品红将小麦粉染色的结果是溴甲酚绿将虫卵染成黄橙色,小麦粉染成褐绿色;酸性品红将虫卵和小麦粉都染成紫色,但小麦粉被染颜色更深。染色法虫卵检测率约为75%,初步可以用于小麦粉中虫卵的快速检测。随机取样的小麦粉检测与实际发生虫量比较发现尿酸检测法的检测率为73.3%,染色法的检测率为85%。说明了尿酸法和染色法可以初步用于小麦粉中昆虫虫卵的检测,其灵敏度和操作规范有待进一步优化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GC-MS测定新陈大米中脂肪酸的含量发现:大米陈化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64.5%降至43.18%,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21.48%升至27.63%,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比由0.26升至0.61,大米品质变差;电子鼻检测新陈大米的气味发现差异显著。GC-MS检测陈米挥发性成分发现:脂肪酸氧化生成醛酮类物质,醛类由45.76%升至62.31%,产生十九烷、癸烷等刺激性气体,使大米散发不愉悦的“陈米味”。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脂肪酸特征吸收峰1745、1149、1017 cm~(-1)明显降低,CH=CH在930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减弱,不饱和脂肪酸降解,在1 709cm~(-1)处出现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峰表明生成醛酮类物质,印证了GC-MS所得结论;DSC分析发现大米陈化后蛋白质强度增大,淀粉结晶解体,致使大米糊化起始温度由58.7℃升至61.4℃,终点温度由63.1℃升至64.4℃。  相似文献   

4.
米、面中的虫是从哪里来的 大米生虫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粮食还在地里时就带上了米虫的卵,经过粮食工厂加工后仍然粘在一些大米上。这些虫卵非常小,人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大米中淀粉含量最高,其次为蛋白质,水含量很少,一般情况下大米不会生虫。夏季室内温度较高、潮气较重,虫卵就会吸收大米中的水分孵化,并以大米中的养分为食。另一个原因是,已有虫卵藏在盛米的器具中,由于虫卵很小,难以把它清除干净,当器具中装入大米,且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这些虫卵孵化出的虫子便进入大米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酸介质条件下对大米中镉元素释放的影响及其在脱除中的应用。方法在不同浓度的有机酸介质溶液的作用下,测定镉元素从含镉大米中释放到浸提溶液的含量。通过测定酸性溶液中镉元素浓度与大米中镉元素含量的比值,评估其浸提释放效果。结果不同浓度的有机酸对大米中镉元素的释放有明显影响,固液比1:10时,1%浓度的有机酸对镉大米的浸提率平均高达97.3%,将有机酸浓度降低到0.01%,仅有少量的镉会被浸出,平均浸提率为16.7%。脱除效果与大米的形态和有机酸浓度有关,固液比1:4时,采用整粒浸泡法(10 h),糙米去除率可达25.1%,精米可达58.0%,物料损失率小于1.4%;采用粉状振荡浸提法(30 min),去除率最高可达82.9%,其物料损失率小于3.4%。结论通过控制不同有机酸溶液的浓度,能够显著释放出大米中的镉元素,本研究可为镉污染大米的工艺化合理处理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当前粮食储藏中普遍采用的化学熏蒸除虫存在的污染问题,研究了基于热物理方法的微波辐照对储粮籽粒中虫卵的抑制效果,通过改变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得到了微波性质、粮层温度、籽粒活力与虫卵孵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微波能够穿透的粮层深度为7~10cm,1kW微波源,90s为抑虫效果最佳的辐照时间,2kW微波源,60s抑虫效果最佳,籽粒外观未有改变,粮食籽粒内部以米象、麦蛾虫卵为主要虫卵的孵化率为0%;该条件下辐照未影响籽粒活力,籽粒发芽率和相对电导率相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辐照仅使粮层表面籽粒含水量降低,其他粮层籽粒含水量不受影响。该研究为微波辐照抑制粮食籽粒中虫卵孵化技术在粮库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市售大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为相关部门对北京市市售大米安全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北京市11个区随机采集大米180份,按照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并评价。结果:10.6%大米样品中检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而伏马菌素B1并未检出;不同产地大米间的DON污染不同,产地为东北三省的大米被DON污染最为严重;不同流通环节购买的大米被DON污染不同(χ~2=4.037,P=0.045),农贸市场的检出率(16.00%)高于超市(6.67%)的检出率。结论:北京市市售180件大米已经被真菌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8.
研究乳酸处理对大米淀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处理后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由17.86%增加到23.22%(第2天),到第7天降为18.13%;总淀粉含量从90.89%下降为82.02%;95℃时测定,溶解度从5.0%到第3天增加为14%,膨胀度从5.06降到4.72;透明度和凝沉率略有下降;通过物性测试仪,测定硬度由138.59 g降为70.81 g,弹性基本维持在0.99;通过黏度快速测定仪,乳酸处理后大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第5天达到最高糊化温度86.7℃,峰值黏度下降,第7天达到最小值201.88 RVU,衰减值增加,热稳定性变差,回生值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米中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T-2毒素、HT-2毒素以及杂色曲霉毒素等16种真菌毒素便捷准确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大米样品经粉碎均质后采用70%甲醇水溶液浸泡提取,通过PriboFastRM226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 16种真菌毒素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个加标水平回收率为85.2%~102.8%,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2.05%~4.75%。在61件大米检测中,共有5件样品检出真菌毒素,检测到的真菌毒素有5种,其中雪腐镰刀菌烯醇、伏马毒素B_1、伏马毒素B_2、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各有1件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B_1有3件检出,检出率为8.33%,检出的5种真菌毒素含量在0.69~71.47μg/kg,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结论大米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低,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检测方法准确、可靠、便捷,可适用于大米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丝绸》1985,(6)
一、衣服上霉渍的去除方法衣服上发现的霉斑,若是新霉斑,可先用刷子刷净,再用酒精搓擦,然后用清水洗净。若是陈霉斑,可用淡氨水溶液浸渍几分钟,再用高锰酸钾溶液处理,最后用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和水洗。丝绸织物上的霉斑可用柠檬酸液洗涤。白色棉织品上的霉斑可用10%的漂白粉溶液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搓擦即除。  相似文献   

11.
选用RN-820大米鲜度仪,通过染色测定p H来判定大米新鲜度。该方法操作简单,能直观区分开新、陈大米。简要介绍了RN-820大米鲜度仪的检测原理、操作,并以不同储存条件下大米新鲜度变化监测和市售大米样品新鲜度检测为具体实例,对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作了详细介绍,对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作出了评价,并预测和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明确氮气气调中温度对隐蔽性害虫各虫态致死时间的延迟程度及差异,可为气调杀虫时间的科学掌控提供参考。研究了在98%氮气浓度和(75±5)%RH下18、23和28℃时米象Sitophilus oryzae(L.)成虫和隐蔽于粮粒内的卵、幼虫和蛹在不同时间的死亡率、致死时间以及羽化出成虫的时间。18℃温度下达到100%死亡率的时间为25 d,比23℃和28℃时相应延迟了6 d和12 d。18℃下气调致死虫卵、幼虫、蛹和成虫的LT_(50)值(半数致死时间)分别为9、8、11和7 d,LT_(99)值(99%个体致死所需时间)分别为24、21、26和17 d;23℃时相应LT_(50)值为6、5、7和5 d,LT_(99)值为19、16、21和11 d;28℃时LT_(50)值为3、3、4和3 d,LT_(99)值为11、10、12和7 d。98%氮气气调后残存米象隐蔽虫态均可发育,与正常气体环境相比18℃时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历期最大可延迟27 d,温度降低可导致发育历期延长更为明显。米象不同虫态对氮气气调耐力由大到小为:蛹卵幼虫成虫,氮气气调杀除米象时应以完全杀死隐蔽发生的蛹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明确氮气气调中温度对隐蔽性害虫各虫态致死时间的延迟程度及差异,可为气调杀虫时间的科学掌控提供参考。研究了在98%氮气浓度和(75±5)% RH下18、23和28 ℃时米象Sitophilus oryzae(L.)成虫和隐蔽于粮粒内的卵、幼虫和蛹在不同时间的死亡率、致死时间以及羽化出成虫的时间。18 ℃温度下达到100%死亡率的时间为25 d,比23 ℃和28 ℃时相应延迟了6 d和12 d。18 ℃下气调致死虫卵、幼虫、蛹和成虫的LT50值(半数致死时间)分别为9、8、11和7 d,LT99值(99%个体致死所需时间)分别为24、21、26和17 d;23 ℃时相应LT50值为6、5、7和5 d,LT99值为19、16、21和11 d;28 ℃时LT50值为3、3、4和3 d,LT99值为11、10、12和7 d。98%氮气气调后残存米象隐蔽虫态均可发育,与正常气体环境相比18 ℃时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历期最大可延迟27 d,温度降低可导致发育历期延长更为明显。米象不同虫态对氮气气调耐力由大到小为:蛹>卵>幼虫>成虫,氮气气调杀除米象时应以完全杀死隐蔽发生的蛹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储粮环境中害虫发生与CO_2气体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不同含水量的小麦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30头/kg)米象后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含水量相同的储藏小麦,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随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对于含水量12%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最初为0.413%,在第30天达到最大值为14.777%。对于含水量14%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最初为0.720%,在第15天达到最大值为17.197%。本研究结果为今后通过检测CO_2体积分数变化来监测粮堆中虫害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以新米和陈米相同粒径的米粉为试验材料,对比它们经超声处理后的粒度分布、显微形态、水结合能力及米胶质构的变化,考察超声处理对新米和陈米中淀粉颗粒间解离及米胶质构的影响,揭示陈化引起大米品质劣变的原因。结果表明:大米陈化后淀粉颗粒间难于解离,中间粒径的淀粉颗粒峰体积分数由64.907%降到40.927%,水结合能力由1.46 g/g显著降到1.35 g/g。超声处理可明显促进陈米中淀粉颗粒间的解离,显著提高水结合能力,进而改善陈米米胶的质构。陈米经超声处理30 min,水结合能力提高到1.44 g/g,达到新米水平,米胶质构与新米接近。陈米经超声处理180 min,其粒度分布、水结合能力及米胶的黏性、弹性和咀嚼性均好于或达到新米水平。陈化引起淀粉颗粒间难于解离,降低了水结合能力,这可能是大米品质陈化劣变的原因之一。超声处理可明显改善陈米米胶的质构,研究结果对揭示稻米陈化机制以及调控大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2011—2013年杭州市主要食品中镉污染水平及居民膳食消费量,评估杭州市居民镉暴露的安全性。方法对各类食品中镉含量进行检测,并结合2010年杭州市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各类食物消费量数据,获得杭州市居民膳食中镉的实际摄入量,对居民由膳食摄入的镉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10大类食品1 010份食品样品中镉的总检出率为73.76%(745/1 010),总超标率为5.12%(41/801)。大米、小麦及猪内脏均检出镉,检出率为100%,乳制品检出率最低(29.03%,27/93),超标食品主要是大米、水产品、猪肾、蛋类、蔬菜及食用菌。按照食品消费量的均值估算,杭州市居民每月10大类主要食品的镉暴露量为22.61μg/kg BW,未超过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为25μg/kg BW,镉的安全限值MOS=1.11。贡献率最大的3类食品分别为大米(64.16%)、蔬菜(15.28%)及水产品(14.48%)。结论杭州市主要食品对居民膳食镉的平均贡献水平未超过PTMI值,MOS1,居民膳食镉暴露水平总体上安全,由于杭州市居民大米的消费量较大且大米对居民膳食镉贡献率最高,监管部门应对大米的镉污染问题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蔬菜微生物污染及洗消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西红柿、黄瓜、萝卜、芫荽、青菜、菠菜、茄子、空心菜8个品种48份蔬菜中大肠菌群、致病菌及寄生虫卵污染情况,用自来水清洗和用合300ppm 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泡15分钟后杀菌效果。结果表明蔬菜在清洗前受大肠菌污染严重,3000/100克以上的占32.14%,<30/100克仅占6.0%,还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粪链球菌,致病菌检出率为17.86%。清洗和消毒后大肠菌污染情况有明显下降,致病菌未再检出。寄生虫卵洗前检出1份,清洗及消毒后未再检出。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钾对羊毛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研究了高锰酸钾的浓度、处理温度及时间对羊毛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羊毛经高锰酸钾高温长时间处理后,鳞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用此方法处理的羊毛纤维,手感柔软,白度较好,有一定的防缩效果,并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染色.高锰酸钾对羊毛的氧化能力随浓度、处理温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羊毛的白度和低温染色时的K/S值并不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泡菜中蛔虫卵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阳性泡菜样品中寄生虫卵分离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单蛔虫卵分别进行加热、液氮/37℃反复冻融、PCR缓冲液冻融、裂解液消化等四种前处理后进行荧光PCR检测,表明将虫卵进行液氮/37℃反复冻融15次后用于荧光PCR检测的效果确实而稳定。所建立的蛔虫卵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与鞭虫、毛圆线虫等动物寄生虫线虫不存在交叉反应,可以很好的区分蛔虫与其它动植物线虫卵。敏感性可以满足单个蛔虫卵的检测需要。本方法的建立为泡菜等植物性产品中携带的疑似蛔虫卵的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米在储存、流通、销售等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陈化现象,产生"陈米臭"。米饭作为大米最为普遍的食用方式,其气味是消费者对其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GC-MS技术对不同储藏期大米(0,2,4,10个月,并利用感官评定法对其气味进行评定)的蒸煮气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嗅觉可视化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醛类物质是大米陈化过程中对其蒸煮气味影响最大的挥发性气体。根据主成分分析可知,利用蒸煮气味的不同可实现大米新鲜度的判别。采用嗅觉可视化技术结合线性判别法,对储藏时间分别为0,2,4,10个月的大米及涂蜡处理大米(10个月)检测,检测率为96%。嗅觉可视化技术与GC-MS技术相比无需前处理,检测速度快,可实现大米陈化快速、无损的检测,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