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提高豆渣膳食纤维活性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对豆渣膳食纤维进行改性制备高活性膳食纤维的研究,重点介绍了酶处理、微生物发酵法、超高压均质处理以及多技术联用等方法,并阐述了提高豆渣膳食纤维可溶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邦国  吴茂玉  和法涛  赵岩 《食品科技》2007,32(10):234-237
进行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改性试验研究,比较了化学法和物理法对膳食纤维改性的影响,得出物理方法对膳食纤维有较好的改性处理。其中挤压处理后苹果渣SDF的含量由8.45%上升到12.68%;超微粉碎处理后,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提高了9.9%,膨胀力提高了9.8%。  相似文献   

3.
生物解离大豆残渣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为明晰生物解离提取法对大豆膳食纤维的改性效果,获取高品质大豆膳食纤维,本研究测定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的纯度、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并与水提法天然大豆膳食纤维,化学法、发酵法及挤压膨化法改性大豆膳食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纯度可达82.58%,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约占总膳食纤维的60%,属于优质膳食纤维;生物解离膳食纤维的持水性、持油性、膨胀性和溶解性分别为6.87 g/g、5.48 g/g、8.22 mL/g和5.07%,均明显高于其他方式提取的膳食纤维。功能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提取的膳食纤维功能特性强弱次序均为生物解离膳食纤维>挤压膨化法改性膳食纤维>发酵法改性膳食纤维>化学法改性膳食纤维>水提法膳食纤维。生物解离膳食纤维在pH 7.0时对Pb2+、As+、Cu2+ 3 种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分别为351.2、304.1、214.1 μmol/g。此外,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的葡萄糖吸收能力、α-淀粉酶抑制能力和胆汁酸阻滞指数分别为6.56~35.78 mmol/g、18.42%和33.12%~35.52%,均显著高于其余提取方式的膳食纤维。因此,生物解离提取法对大豆膳食纤维改性效果显著,生物解离残渣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膳食纤维来源进行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1):172-178
膳食纤维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种营养素",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竹笋中得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对人体健康颇有益处。该文从竹笋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改性原因及改性方法进行了剖析与总结。目前为止,竹笋膳食纤维的主要改性方法有化学法、酶改性法、发酵法、高压均质法、双螺旋挤出法、超微粉碎法和联合改性等,各种改性方法均有优缺点,本文对上述几种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以期为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提高豆渣膳食纤维的可溶性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豆渣膳食纤维的机械物理、酶处理、微生物发酵等改性研究,并阐述了提高豆渣膳食纤维可溶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7,(6):22-26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研究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酶添加量、酶处理时间对膳食纤维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膳食纤维分子量显著下降,单糖组分不变但组分含量比例变化较大;傅里叶红外测定表明,改性膳食纤维的组分没有改变,与单糖组成结果相符合;示差扫描量热法测定表明,改性后膳食纤维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抗氧化特性测定表明,改性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生物特性,为膳食纤维深层次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膳食纤维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膳食纤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其中可溶性成分含量是评定其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天然存在的膳食纤维多为不溶性的,因此,对天然膳食纤维进行改性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膳食纤维的化学、物理、生物法改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玉米皮渣为原料,经处理后获得不溶性膳食纤维,采用生物酶法对膳食纤维进行改性处理,主要研究双酶酶解工艺对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酶解玉米皮渣可显著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最佳的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30 mg/g底物、木聚糖酶添加40 mg/g底物、料液比1∶12(g/mL)、酶解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2.996%。  相似文献   

9.
膳食纤维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膳食纤维是不能被人体消化的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及木质素的总称,由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IDF)组成。SDF组成比例是影响膳食纤维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膳食纤维改性技术是提高SDF含量,提升膳食纤维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理功能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当今国内外研究结论,从物理、化学、生物和联合处理四个方面就膳食纤维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改性对膳食纤维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碱法改性玉米种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碱法改性玉米种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pH值、温度、时间及料液比等4个因素对改性后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碱法改性玉米种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pH为10、温度为90℃、时间2.5 h和料液比1:50.  相似文献   

11.
以黄山地区采摘的新鲜春笋皮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再经高压蒸煮法改性,制备出春笋皮水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最终考察指标为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确立的最佳改性条件为:高压蒸煮时间22 min、料液比1∶55、高压蒸煮压力0.05 MPa、NaOH溶液浓度1.1%。改性后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得率为17.99%。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春笋皮膳食纤维表面表观结构较为疏松,呈颗粒状且带有孔隙,表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酶酶法改性玉米麸皮膳食纤维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王蕾 《食品工业》2012,(3):23-26
以玉米麸皮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粉,通过纤维素酶对其进行改性,提高膳食纤维品质。采用纤维素酶法,得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26.45%。其最适反应条件为:酶添加量15.78 U/g、酶解时间3.01 h、酶解温度50.56℃和酶解pH 5.56。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extrusion combined with cellulase on the structural,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bamboo shoots dietary fiber were evaluated. Extrusion-cellulase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dietary fiber (22.17 g/100 g dry solid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extrusion-cellulase treatment altered the structure of bamboo shoots dietary fiber without destroying the main components. Bamboo shoots dietary fiber modified by extrusion-cellulase treatment showed improved water-holding capacity (9.34 g/g dry solids), oil-holding capacity (10.74 g/g dry solids), swelling capacity (8.32 mL/g dry solids),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including glucose adsorption capacity (158 mg/g dry solids), cholesterol adsorption capacity (9.8 mg/g dry solids (pH 2), and 11.4 mg/g dry solids (pH 7)), and nitrite ion adsorption capacity (29 μg/g dry solids (pH 2) and 21 μg/g dry solids (pH 7)). This experiment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bamboo shoots dietary fiber, and the bamboo shoots dietary fiber modified by extrusion-cellulase can be useful as a fiber-rich ingredient in functional foods.  相似文献   

14.
膳食纤维是一种植物成分,在消化过程中胃中的酶不能将其分解,是人类所需的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按其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两大类,而且不同溶解性膳食纤维功能特性方面有很大差异,一般可溶性膳食纤维形成溶胶或凝胶,有很强的吸附性和清除能力,一般研究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对胆酸、胆固醇及有害物质的吸附性能,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研究粒径、温度等因素,对膳食纤维的膨胀力、持水力、吸油力和结合水力的影响。可溶性与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方法存在差异,得率因品种不同有较大差异,持水力、溶胀率等理化特性也差异很大。本文还介绍了国内外将多种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膳食纤维添加在肉制品(香肠、火腿、重组肉制品、凝胶肉制品、汉堡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目前对于不同溶解性膳食纤维的性质还没有确切科学的结论。如果能将不同膳食纤维本身的性质研究透彻,确定什么理化特性或结构特征赋予了膳食纤维在不同功能食品中的各种功能特性,将使商业与研究如何选择和制备合适品种的膳食纤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膳食纤维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CNKI数据库收藏的期刊论文中关于膳食纤维的研究论文数量为依据,对我国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以及研究来源和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我国膳食纤维研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温高压、蒸煮、超声三种手段分别对小米水溶性膳食纤维进行物理改性,以探究不同物理改性对小米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小米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化学基团无明显变化,表面出现裂痕,结构疏松多孔,有团聚现象,热稳定性上升,持水力、水膨胀力、持油力、结合脂肪能力均得到提高,其中经超声处理后四种能力提高最为显著(P<0.05),分别提高101.82%,36.67%,63.86%,33.08%;通过测定处理后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总抗氧化能力,发现经超声处理后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总抗氧化能力较强(P<0.05)。综上所述,三种物理改性手段均对小米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具有一定影响,其中经超声处理后的小米水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膳食纤维测定仪测定食品中膳食纤维。方法以国家标准GB 5009.88-2014中酶-重量法为依据,样品在膳食纤维仪上经酶解处理、乙醇沉淀、洗涤抽滤得残渣,残渣干燥称重,再扣除膳食纤维残渣中的蛋白质、灰分和试剂空白即为样品中的膳食纤维。结果本方法检测不同食品中总膳食纤维、可溶性或不溶性膳食纤维,其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n=6)分布在0.01%~7.81%之间,重现性RSD值(n=3)在1.15%~1.22%,回收率在95.7%~101.1%之间。结论采用膳食纤维测定仪进行测定集在线酶解、恒温、加热、洗涤抽滤于一体,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改性豆渣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结构及其益生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渣膳食纤维为对象,分别采用高速剪切、复合酶解、高速剪切协同酶解改性豆渣膳食纤维,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构以及益生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改性方法均能显著改善豆渣膳食纤维的持水性、膨胀力和持油力(P<0.05).改性后的豆渣膳食纤维可溶性组分增多,粒径减小,微观结构变得疏松多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  相似文献   

19.
膳食纤维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改性后具有更加优越的理化性质,通过对膳食纤维改性方法以及改性后理化性质的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膳食纤维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