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5%己唑醇·三环唑悬浮剂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5%己唑醇·三环唑悬浮剂在水稻稻杆、谷壳、糙米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己唑醇和三环唑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2.5×10-11、5.0×10-10g,在水稻稻杆、谷壳和糙米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均为6.25×10-3mg/kg.长沙和杭州两地残留消解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稻杆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44、7.07 d;三环唑在稻杆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7、7.70 d.最终残留实验表明:25%己唑醇·三环唑悬浮剂按推荐剂量1500 g/hm2,分别施药2次和3次,在距最后1次施药后的第21天或水稻收获,此时收获的糙米中己唑醇和三环唑的残留量均未超过MRL值,该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己唑醇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1~14.4 d,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7.1~8.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悬浮剂按施药剂量为50、75 mg a.i./kg,连续喷药3~4次,施药间隔期7d,喷药后21 d土壤中已唑醇残留量<0.01~0.215 mg/kg,苹果中已唑醇残留量为0.011~0.055 mg/kg,均低于0.1 mg/kg(MRL).[结论]推荐5%已唑醇悬浮剂在苹果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氟菌唑及其代谢物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氟菌唑及其代谢物在梨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在梨中的半衰期为3.0~5.0 d,氟菌唑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1~13.9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35%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85.7~428.6 mg/kg连续喷药2~3次,施药间隔期为10 d,药后14 d,土壤中残留量为0.020~0.051 mg/kg,梨中残留量为0.020~0.085 mg/kg。推荐35%氟菌唑可湿性粉剂在梨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4.
《农药》2015,(12)
[目的]为评价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开展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方法]进行2年3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四氟醚唑72.80g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72.80ga.i./hm~2(高剂量)和48.53 g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2次和3次水稻收获期采样。[结果]四氟醚唑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5.1、4.1~9.8、2.1~6.3 d。四氟醚唑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2133、5.4557、5.4498、0.0397mg/kg。[结论]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05mg/kg。  相似文献   

5.
40%稻丰散水乳剂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稻丰散在水稻及稻田环境的残留动态情况。以丙酮、乙腈或二氯甲烷提取水稻、土壤及水样中的稻丰散残留,稻苗样品过SPE小柱净化,稻壳和糙米直接浓缩、定容,最后用GC-ECD(气相色谱仪带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稻丰散在土壤、田水、稻杆(苗)、糙米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3.8%~117.2%。稻丰散在三地田水、土壤和稻苗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92~1.71 d、8.2~16.1 d和2.59~4.30 d。按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21 d后,稻杆中最终残留量≤0.019~2.05 mg/kg,稻壳中最终残留量≤0.234~4.19 mg/kg,糙米中最终残留量≤0.001~0.040 mg/kg。暂以稻丰散在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0.05 mg/kg,糙米距采收期最后一次施药21 d是安全的,但稻壳慎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唑草酮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在天津、南京两地同时进行了唑草酮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唑草酮在水稻植株上的半衰期为5.2~5.7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3~2.3 d,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0.8~1.4 d;收获的水稻糙米中唑草酮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唑草酮在糙米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0.05 mg/kg.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测定水稻、田水和土壤中西草净上的残留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25%西草净可湿性粉剂在水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量。[结果]吉林长春市、黑龙江海伦市和湖南长沙市2年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11年,西草净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5.048 mg/kg、22.299 mg/L和7.730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2.5、1.4、3.9 d;2012年,西草净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5.854 mg/kg、5.854 mg/L和0.090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6、1.7、2.9 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西草净在糙米、稻壳、稻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2 mg/kg。[结论]25%西草净可湿性粉剂可以在水稻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3 750 g/hm2,施药1次。  相似文献   

8.
联苯三唑醇在花生和土壤中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建垒  宋国春  李瑞娟  王森 《农药》2006,45(8):554-555,564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联苯三唑醇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法测定了联苯三唑醇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联苯三唑醇在花生植株中消解速度较快,半衰期为2.7-3.0d;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较慢,半衰期为9.0—9.8d;25%联苯三唑醇WP315—630g a.i./hm^2,连续喷药3-4次,收获期花生仁中未检出联苯三唑醇残留量(〈0.025mg/kg),花生植株中联苯三唑醇残留量不超标(〈20mg/kg)。  相似文献   

9.
杨晓云  李振  刘新清  徐浩  徐汉虹  黄炳球 《农药》2006,45(10):689-691,717
为了评价咪鲜胺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广东、浙江两地同时进行了咪鲜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广东地区,咪鲜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5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46d,在稻田水的半衰期为0.46d;在浙江地区,咪鲜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08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9d,在稻田水的半衰期为1.52d。收获的水稻糙米中咪鲜胺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5mg/kg。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7,(9)
[目的]通过2年3地的田间试验及残留检测,明确唑胺菌酯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方法]消解动态试验按剂量300 g 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300 g a.i./hm2(高剂量)和200 g 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4、5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唑胺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2年3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唑胺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6~5.63、4.61~13.25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唑胺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380、0.020~1.134 mg/kg。[结论]建议唑胺菌酯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8 mg/kg;20%唑胺菌酯悬浮剂按其推荐剂量200 g a.i./hm2在黄瓜上施用4次,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11.
陈莉  戴荣彩  陈家梅  夏福利 《农药》2006,45(3):186-188
为评价除草剂四唑嘧磺隆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北京海淀区进行了50%四唑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研究。样品经丙酮提取抽滤后,再经液液分配及氧化铝柱净化、浓缩、定容后,用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进行测定。其有效成分四唑嘧磺隆的最低检出量为0.02ng,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稻壳、糙米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4%-105.0%,变异系数为1.1%~14.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四唑嘧磺隆在水稻植株上的半衰期为2.4d,在土壤巾的半衰期为5.5d,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1.9d,施药后7d四唑嘧磺隆在水稻植株上的消解达到80%以上。50%四唑嘧磺隆水分散粒剂按80、120g/hm。使用,施药1次,收获时,四唑嘧磺降在糙米、稻壳、稻草、土壤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12.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在水稻中的残留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丙酮提取后,液-液分配进行净化,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稻出水、稻田土壤、水稻稻杆、谷壳和糙米中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0.005 mg/L,0.00125、0.0025、0.0025、0.0025 mg/kg,丙环唑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0.0001 mg/L,0.00025、0.0005、0.0005、0.0005 mg/kg.测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81%~112.85%和83.71%~112.11%,相对标准偏差为0.74%~6.11%和2.52%~7.29%.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春雷霉素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其使用规范,2010-2011年在河南、黑龙江和江苏3地进行了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在水稻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春雷霉素在水稻田水和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972.70 d和1.002.70 d和1.002.18 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4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60 g/hm2)在病害发生期施药32.18 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4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60 g/hm2)在病害发生期施药34次,末次施药后14,21,28 d,春雷霉素在糙米中残留量≤0.022 mg/kg,稻壳中≤0.269 mg/kg,植株中≤0.159 mg/kg,土壤中≤0.005 mg/kg。  相似文献   

14.
啶虫脒在水稻和稻田水土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测定,研究了25%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在水稻和稻田水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植株中消解半衰期为2.42~3.11d,在稻田水中为1.13~1.81d,在土壤中为2.39~2.75d。有效成分用量36g/hm2,施药2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d收获糙米中啶虫脒的残留量小于0.2mg/kg。建议25%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在水稻上防治最多使用2次,用量为36g/hm2,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15.
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年至2002年在山东济南水稻中进行了吡虫啉的残留试验。水稻中残留的微量吡虫啉经过溶剂提取,柱层析纯化,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柱为SymmetryShieldRP18(5μm)250mm×4.6mm;乙腈、水为流动相(70+30,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70nm。样品的添加回收率为78.13%~95.26%;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mg/kg。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消解半衰期为7d左右。喷药42d后其残留量均低于MRL值(0.02mg/kg)。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检测水稻中戊唑醇残留及评价其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了戊唑醇在水稻植株、稻壳、糙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水稻样品采用乙腈提取,Florisil小柱净化,GC-NPD测定。同时,于浙江、山东和湖南3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戊唑醇在水稻植株和稻壳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05~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8.80%~103.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5%~14.36%。戊唑醇在糙米和土壤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02~2.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9.19%~102.2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6%~8.58%。戊唑醇在水稻植株和稻壳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LOQ)为0.05 mg/kg,在糙米和土壤中最低检测质量分数(LOQ)为0.02 mg/kg。田间试验表明:戊唑醇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浙江、山东和湖南3地水稻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60、11.48、3.14 d;最后用药距收期21 d时,戊唑醇在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30 mg/kg、稻壳中的残留量为0.22 mg/kg、糙米中的残留量为<0.02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戊唑醇在水稻植株中属于易降解农药,降解半衰期为0.60~11.48 d。  相似文献   

17.
三唑酮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刘毅华  杨仁斌  郭正元 《农药》2004,43(12):559-560,562
为评价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油菜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GC测定方法,对三唑酮在长沙和杭州两地的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唑酮在长沙油菜、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43d和8.35d;2)三唑酮在杭州油菜、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98d和6.92d;3)三唑酮在正常使用剂量下,有效成分在两地油菜籽和土壤巾的最终残留都低于0.15mg/kg,保证了油菜籽食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利谷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允成  赵云和  朱杰丽  张宇  范志先 《农药》2006,45(2):119-120,12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了利谷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喷施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2812.5g a.i./hm^2)测出在玉米植株上的残留量较低,施药后14d的残留量仅为0.08mg/kg;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为7.02mg/kg,半衰期为2.1d,据施药后第14d采样,消解率为72%。利谷隆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9.
李薇  伍一军  仇绍萍  王睿  冷欣夫 《农药》2006,45(12):840-841,855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吡虫啉在萝卜、萝卜叶片及其栽培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萝卜、萝卜叶片和萝卜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65d(萝卜)、3.70d(萝叶片)和10.88d(土壤)。所测得的吡虫啉在萝卜中的最终残留量的最大值为0.075mg/kg。此值大大低于FAO规定的吡虫啉在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上的最低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