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和第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分析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食物中毒事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4年宁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宁夏共报告食物中毒50起,中毒540人,死亡4人,病死率0.7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为主,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16起,占32.00%;中毒事件呈现明显的季节特性,以第二、三季度为主;引发中毒的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又以农村地区居多。有3起发生在宗教活动场所,中毒94人。结论 近年来宁夏食物中毒主要由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201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7起,中毒病例329例,死亡病例1例。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24起,占64.86%(24/37),涉及中毒病例223例,占67.78%(223/329);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饮食服务单位,共报告11起,占29.73%(11/37),中毒病例124例,占37.69%(124/329)。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中毒最多。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等为主,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在5~9月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1—2015年厦门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食物中毒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厦门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所收集到的食物中毒资料按发生的时间、地点、病死率、致病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厦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7起,中毒人数806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8月份最多。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占62.34%(48/77),其中主要的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而诺如病毒是厦门市2012年后新发现的又一中毒因素。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场所是餐饮服务单位,主要集中在岛内思明区。结论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机制,是减少厦门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 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生活》2012,(5):22-23
集体性食物中毒情况2011年,上海市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8起,中毒人数201人(无死亡),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87/10万,控制在较低水平(见图7)。从中毒肇事单位分析,8起食物中毒的肇事单位均为餐饮服务单位,其中公共餐饮单位5家,学校食堂1家,盒饭生产单位1家,另有1起为无证餐饮单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 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特征,为减少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4—2011年所报告的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共报告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32起,中毒人数672人,死亡52人,病死率为7.74%。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8月份报告最多;中毒场所以家庭最多,占总起数的75.00%;中毒原因以化学性食物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27.68%,且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也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5.38%。结论:化学类和有毒植物类食物中毒是甘肃省较大级别食物中毒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4--2009年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14起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所有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9年甘肃省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14起,中毒203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94%。事件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7月和8月高发。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中毒食物主要有毒蘑菇(6例)、菜豆(3例)和发芽马铃薯(1例),有毒蘑菇致死人数占87.5%。结论:蘑菇中毒是导致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陇南地区农村家庭和学校等集体食堂是防范重点。建议采取重点地区重点防控,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干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日前,记者从阜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夏季高温季节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为积极预防和控制夏季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阜新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从6月13日-9月30日开展全市夏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消除大型聚餐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村餐饮服务一条龙”等单位的食品安全隐患,确保夏季全市无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这次整治的重点单位包括:“十二运”接待单位、承办大型聚餐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中高考”考生的餐饮服务提供单位、旅游景点及其周边餐饮单位、学生小餐桌;重点品种有:熟食、凉拌即食食品、生食海产品、饮料、食用油、米面制品、酱油、醋等夏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的食品品种;所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深入开展餐饮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二是对重点餐饮单位进行严防死守;三是开展监督抽检,排出隐患;四是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采购、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动物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非食用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五是进一步规范餐饮业经营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对湖北省荆门市20年来的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系统性回顾调查,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得出餐饮食品安全风险点所在,有利于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餐饮食品安全风险点控制,确保餐饮食品安全。采取查资料、座谈、走访知情人等方法,对我市20年来(1994年以来)餐饮服务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含农村集中聚餐的喜宴)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如下。基本情况自1994年以来,凡导致聚餐人员食物中毒,并达到5人以上门诊治疗、或1人以上住院治疗、或1人以上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全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660起,累计报告中毒17 955人,死亡196人。第四季度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云南、广西、四川、广东、贵州是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高发省(自治区);菜豆中毒事件占事件总数的53.3%(352/660),乌头、油桐、蓖麻子、发芽马铃薯和钩吻引起的中毒事件占事件总起数的24.5%(162/660)。集体食堂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加工处理方式不当和误认误食是引发中毒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集体食堂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规范食品标签和食品宣传,及时预警、监测、报告和处置食物中毒事件,开展公众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控制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孤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 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 ~23 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 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曲靖市2010~2018年食物中毒的原因及规律。方法 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季节分布、致病因素和就餐场所4个方面, 对2010~2018年曲靖市食物中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曲靖市2010~2018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93起, 发病938人, 死亡22人, 病死率2.35%; 第3季度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均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分别占报告总数的72.04% (67/93)、57.78% (542/938)和54.54% (12/22)。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66.67% (62/93)和44.14% (414/938); 其次为餐饮服务单位, 分别占总数的16.13% (15/93)和34.43% (323/938)。结论 曲靖市食物中毒的防控应以降低植物性食物中毒(尤其是野生菌中毒)为主, 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  相似文献   

19.
2000年~2003年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流行原因,为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年~2003年广西各地食物中毒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2000年~2003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105起,进食17915人,中毒3557人,中毒发病率19.85%,死亡34人,分别占同期广西各类食物中毒起数的22.83%,中毒人数的38.29%和死亡人数的27.64%;4~10月份是中毒高发月份;66.71%的中毒和100.00%的死亡人数集中在西北部的河池、百色以及中心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市;中毒原因主要是农村家庭聚餐、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制作的食物因原料(重点为肉类、谷类及制品)污染或加工不当、生熟交叉污染等所致;病原体构成第一位是沙门菌,其它依次为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椰毒假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而进食人数发病率最高的是椰毒假单胞菌(98.61%),其次是沙门菌(38.58%)、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34.48%),最低的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10.65%;死亡病例全部系椰毒假单胞菌所产生的毒素污染酵米面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广西食物中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食源性致病菌(毒素)引起的进食人员中毒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广西西北部农村、饮食业和学校集体食堂等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防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数据,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共发生27起, 发病936人。学校食物中毒发病高峰在9月, 其次是5月。致病菌及其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 学校应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 加强基础建设、监管力度和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宣教。以良好生产工艺(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和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环节(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为原则管理学校配餐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