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学英 《酿酒科技》2006,(11):61-62
酸是白酒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其对生产过程的设备、窖泥、大小曲、微生物生长、酶及生化反应等均有影响;作为白酒的主要呈味物质,对半成品及成品白酒的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整控制酸度的措施有: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控制入池温度、合理管理窖池、将酒糟进行大气冲酸、加入酒精酵母控制发酵过程进度或根据季节适当调整发酵周期及生产工作时间等方法。(孙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消长、物质变化和温度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井酒业五粮车间正常发酵的窖池为试验窖池,分别对每个窖池的微生物、物质变化和温度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温度升高以及理化指标的变化;温度变化和微生物的消长有同步现象;酸度和酒精度的升高会导致部分微生物数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浓香型白酒窖池中糟醅微生物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浓香型白酒典型微生物菌群主导的发酵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窖池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监测,发现酒精发酵与生酸产酯发酵并未有明显界限,随着窖池主导菌群,或窖池微生物区系的交替演变而逐步转换。同时,不同区域企业生产窖池的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有差异;单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结合平板涂布计数法测定好氧细菌数量,不能真实反映窖内好氧细菌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4.
窖池微生物对中国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综述了浓香型白酒发酵窖池中主要产香功能性微生物的组成、鉴定方法、功能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为浓香型白酒重要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路,为其发酵过程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窖池是浓香型大曲白酒生产的发酵容器,关键在于窖泥的选择、培养,窖泥中长年富集了经长期驯化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有益酿酒微生物,为生产出优质浓香型大曲白酒提供了先决前提条件。企业均把养护好窖池当成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优质品率。  相似文献   

6.
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黄水发黑和无悬对产率和质量都有影响,与正常黄水对比,其色、味、物质成分和微生物等存在较大差异。追踪糟醅及其发酵特点,运用微生物相关理论,分析、总结窖内糟醅中的酸、营养、代谢阻碍物、发酵期和氧的耗用等因素影响白酒生产微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分析导致发酵不正常、黄水出现发黑和无悬的原因;从工艺调节等方面提出了预防黄水发黑和无悬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窖泥微生物总DNA的提取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窖泥是产生白酒中香味物质的功能菌的生长繁殖载体,白酒中的呈香呈味物质主要是由窖泥微生态中的己酸菌、丁酸菌、甲烷菌等代谢产生和酯化生化反应生成。从窖泥中提取微生物总DNA,经纯化、PCR扩增等处理分析,可跟踪检测不同时期、不同轮次发酵后窖泥中的各菌种、菌群的变化,对养窖护窖、发酵过程控制、提高发酵糟醅质量和酒质等生产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浓香型白酒传统封窖方式与新型封窖方式,研究了发酵过程中面糟与中下层糟醅的理化指标(酸度、淀粉、还原糖、乙醇残留量)和微生物数量变化情况及原酒总酸、总酯变化规律。发现传统封窖方式与新型封窖方式窖内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各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同一窖池中细菌、酵母、霉菌数量变化趋势不相同,两种封窖方式窖内微生物变化趋势相似。同一窖池内相同发酵时期不同层次糟醅之间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含量不同,同一发酵时期不同封窖方式糟醅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含量亦存在细微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封窖方式与传统封窖方式相比能够有效地降低乳己比,减少原酒中杂醇油含量,提高窖池出酒率。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解析酱香型白酒传统固态发酵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体系,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酱香型白酒1轮次堆积发酵和窖池发酵酒醅中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过程的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窖池发酵,进入窖池发酵阶段,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呈现急剧大幅下降。在门和属水平上,堆积发酵检出的总细菌、主要细菌和优势细菌种类均比窖池发酵同比数据多;进入窖池发酵后,微生态很快就由复杂的多菌属生态结构演替为单一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导的生态结构。堆积发酵过程优势细菌属有乳酸杆菌属等13个,其中乳酸杆菌属、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主导地位。窖池发酵阶段乳酸杆菌属占绝对主导地位。堆积和窖池发酵细菌属水平总丰度前25的物种之间绝大多数呈显著正相关,堆积发酵过程乳酸杆菌属对其生态内的其他菌属的抑制作用强于窖池发酵。研究结果揭示了酱香型白酒1轮次堆积和窖池发酵过程中的细菌菌群结构,为传统白酒固态发酵机制及产业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浓香型白酒生产是以泥窖为发酵载体,窖池中的酒醅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各种微生物以及酶的作用,进行复杂的能量代谢,最终将淀粉类大分子物质转化为酒精和各种香味物质,形成了浓香型白酒独特的风格。以浓香型白酒为出发点,论述了近年来人们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理化指标、香味物质的研究状况,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世界油料、油脂供需及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几年世界油料、油脂生产、消费以及贸易格局变动特征,分析了大豆、油菜籽、花生、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的主产国和需求国之间供需贸易情况,以及未来世界油脂市场供求贸易关系的演变趋势。分析表明:未来发展中国家对油料、油脂市场的影响日趋显著;从全球视角来看,油料主要供给国之间以及主要需求国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具体表现为供给国供应能力和需求国购买力相互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Rabbit meat has excellent nutritive proper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rabbit meat and offal; in particular, the lipid fraction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otal and positional fatty acid (FA) compositions of triacylglycerol (TAG)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PC) fractions. Eight samples of weaned and eight of fattened rabbits were considered. RESULTS: Fattened rabbit meat contained slightly higher protein percentage content (P < 0.05) in comparison to weaned (20.1% versus 18.0%). Calcium content was higher in meat than in offal, unlike sodium, iron, zinc, manganese and copper. The cholesterol content in offal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meat. FA profiles of total lipid showed a high percentage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an n‐6/n‐3 ratio of 10.3 for fattened rabbit meat. Stereospecific analysis of TAG and PC was carried out on an eight‐sample pool of each meat and offal from weaned and fattened rabbits. In all samples the sn‐2‐position was prevalently esterified with oleic and linoleic acids in TAG, with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PC. CONCLUSION: Lipids from rabbit meat presented higher content of monounsaturated FA and lower n‐6/n‐3 ratio in comparison to offal,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cholesterol and mineral levels.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卡巴氧代谢物喹喔啉-2-羧酸(Q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采用用混合酸酐法将其与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分别将其作为免疫原(QCA-BSA)和包被原(QCA-OVA)进行抗血清的制备及ELISA实验。经过多次动物免疫及EILSA实验,结果表明,获得了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4.
选择10个品种小米,对比理化品质差异,然后分别加工成小米饭、小米粥和小米鲊,通过感官评定结合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小米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可溶性糖、粗纤维、粗蛋白、直链淀粉、胶稠度、碱消值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0.7%、12.09%、7.93%、122 mm、3.7级,感官评价结合模糊数学评价结果显示,贵州品种三月小米得分最高。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品质表现最好的前三名分别是山东品种济谷18号、河北品种冀创1号、山西品种汾选8号。胶稠度、直链淀粉、粗蛋白、碱消值、可溶性糖、粗纤维、感官评定在小米综合品质评价中的贡献率分别为18.81%、18.24%、16.03%、15.93%、12.14%、12.14%、6.71%。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兔毛纤维进行改性处理改善其可纺性,并与羊毛、氨纶和其他原料等混合,采用半精纺和精梳工艺相结合生产羊兔毛精梳弹力纱,生产出羊兔毛精梳弹力织物。根据兔毛纤维的特点,为了达到理想的针梳效果,对针梳机设备作了改进,使纱线的质量和条干均匀度良好。通过对原料的选择、混纺比的确定、纺纱、织造、后整理等一整套工艺路线和技术参数的选择,研制的羊兔毛精纺弹力织物外观华贵,手感柔软滑糯,具有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亚麻籽脱皮及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群  梁霞  胡晓军 《中国油脂》2006,31(10):35-36
研究了影响亚麻籽脱皮与分离的因素及效果。研究表明,140℃的脱皮前烘烤处理,亚麻籽的含水量小于4%,脱皮机转速在2 000~3 000 r/m in时,脱皮率和粉末度比较适宜;静电在6 000~11 000 V,静电吸附面与皮仁混合物在3~5 cm距离时对亚麻籽皮的吸附效果好,皮仁混合物在传输带上铺得越均匀越薄分离效果越好。在最佳分离状态下,亚麻籽的仁皮分离效果可达到皮中含仁率小于1%,仁中含皮率小于3%。  相似文献   

17.
野杂种猪肉品质特性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琼 《肉类研究》2006,199(10):38-40
本文综述了野杂种猪肉品质特性的研究及利用状况,分析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野杂种猪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了开展野杂种猪肉品质特性选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大豆的营养成分、大豆及其副产品的加工利用,以及大豆制品的健康价值和由于食用不当可能产生不安全因素进行了阐述.大豆制品分传统大豆制品和新兴大豆制品.新兴大豆制品主要是大豆油脂和蛋白质的加工利用及豆乳制品;大豆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包括大豆渣和大豆油脚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
酒曲根霉的分离纯化及淀粉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凤香  陈煦  林亲录  李珂  杨熠  李菁 《酿酒》2006,33(3):39-41
本试验采用直接分离法和单菌落挑选法从酒曲中分离纯化得到30株根霉,测定其液化酶、糖化酶和麦芽低聚糖活力,根霉Rhizopus RN-1,Rhizopus RA-1,Rhizopus RS-1,RhizopusRQ-1具有低聚糖酶产生能力,且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比传统的Q303都高.  相似文献   

20.
有机硅-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聚丙烯酰胺与有机硅的共聚合成做了初步研究,将该共聚物用于造纸实验,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增强作用,并对提高纸张施胶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