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黄芩叶进行系统毒理学研究得到安全性基础数据。方法 以黄芩叶提取物为受试物,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黄芩叶开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90 d经口毒性试验,进行系统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结果 黄芩叶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雌雄小鼠LD50>20.0 g/kg?BW,雌雄大鼠LD50>15.0 g/kg?BW,属于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3项遗传毒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90 d经口毒性试验中,2.0、4.0、8.0 g/kg?BW 3个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血生化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本试验剂量条件下,未发现黄芩叶提取物摄入对实验动物产生毒性作用,换算后黄芩叶NOAEL值为24.0 g/kg?BW。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食用色素红曲红开展关键组分分析和毒理学评价,为进一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通过GB 1886.181—2016对红曲红样品进行鉴别试验和理化指标检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样品中桔青霉素(CIT)和莫拉可林(Monacolin K)含量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Orbitrap-MS2),对红曲红的组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限量法开展红曲红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在此基础上,开展SD大鼠经口14 d毒性实验。结果 受试样品红曲红的质量规格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其中CIT和Monacolin K的含量分别为0.030 8 mg/kg(单位色价计)和0.166 mg/g;受试样品检测出20种组分,其中红色素、橙色素、黄色素比例分别为88.38%、2.04%、5.96%。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结果红曲红半数致死量(LD50)>20 g/kg·BW;大鼠14 d经口毒性实验,5 g/kg·BW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一般临床观察、血液学、血清生化、尿液常规、病理学检查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基准剂量(BMD)法推导3-氯丙醇及其酯的肾小管增生效应的基准剂量95%置信区间下限(BMDL10)。方法 利用3-氯丙醇的2年慢性毒性合并致癌性研究分析最敏感毒性终点肾小管增生,分别使用频率论模型法、频率论模型均衡法和贝叶斯模型均衡法进行BMD建模,通过对9个常规模型的拟合,获得平滑的剂量反应曲线,得到最佳拟合模型和BMDL10值。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结果保守程度,选择最佳数据集。在相同数据集的情况下,模型参数限制与不限制、单一模型与模型均衡的选择是影响3-氯丙醇及其酯的BMDL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综合拟合与保守程度,3-氯丙醇及其酯的肾小管增生效应的BMDL10为0.87 mg/kg?BW,此结果还需结合不确定性系数进一步确定健康指导值。结论 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重点食品中3-氯丙醇及其酯的风险评估服务,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对重点食品的监管和管控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8种多环芳烃(PAH8)联合暴露的大鼠肝脏毒性,利用基准剂量法(BMD)获得PAH8致肝脏毒性的基准剂量95%置信区间下限值(BMDL)。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按照0、10、50、250和1 000μg/kg·BW剂量的PAH8连续染毒30 d后处死大鼠,计算脏器系数,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测和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水平及肝脏TG、TC含量。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毒理学意义和剂量效应趋势的肝脏毒性数据,利用BMDS 3.2软件进行BMD分析,选择最佳拟合模型得到BMDL值。结果 1 000μg/kg·BW剂量组大鼠肝脏系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AH8染毒后部分大鼠肝脏出现细胞水肿、炎性浸润、脂肪变性等病理改变。10~250μg/kg·BW剂量组血清GSH-Px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1 000μg/kg·BW剂量组GSH-Px显著降低(P<0.001)。肝脏中TC含量呈现剂量效应趋势,1 000μg/kg·BW剂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食叶草的食用安全性。方法 依据现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采用国标或其他相关方法对食叶草开展成分分析(营养成分、可能存在的天然有毒物质)、卫生学检验(重金属、农药残留)、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 d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结合食用人群、食用历史和不良反应调查结果,综合评估食叶草作为新食品原料,在成人(孕妇、乳母除外)每日推荐摄入量50 g情况下的食用安全性。结果 食叶草富含蛋白质和钾元素(均值分别为3.42 g/100 g和0.489 g/100 g),其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粗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8.9 mg/100 g和40.67 mg/100 g。蒽醌含量为1.29 mg/100 g,按成人体重60 kg、每日食叶草推荐摄入量50.0 g计算,经食叶草摄入的蒽醌量为0.011 mg/kg BW,远小于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31.3 mg/kg BW);而草酸含量与菠菜等蔬菜相比含量较低(0.32 g/100 g)。植物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均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食叶草(粉)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该物质属实际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90 d经口毒性试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8.0 g/kg BW,致畸实验结果显示试验剂量下食叶草(粉)对SD大鼠无致畸作用。对食用食叶草及其制品的人群调查结果中未见不良反应的报告。结论 评估认为,食叶草作为新食品原料,按照我国成年人(除孕妇、乳母外)每日摄入不超过50.0 g,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富V_D酵母的食品安全毒理。依据GB 15193.1—201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大鼠28 d经口毒性试验和Ames共3项试验。富V_D酵母对2种性别的SPF级昆明种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累计3次灌胃剂量为18.0 g/kg BW,在观察期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MTD值大于18.0 g/kg BW,依据急性毒性分级评价标准规定,属无毒级;大鼠28d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受试物0.500、1.225、3.000 g/kg BW剂量(分别相当于推荐日摄入量5mg/kg BW的100.0、244.9、600.0倍)对Wistar大鼠的临床观察,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质量以及病理组织多样性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未发现该受试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富V_D酵母既无毒也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对甘草油的毒理学进行研究,并对其作出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油对小白鼠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 50>15.0 g/kg·BW,判属无毒类。小白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试验为阴性,表明该受试物甘草油无致突变作用。在大白鼠30 d喂养试验中未见动物健康状况、生化、血液学指标和器官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据此初步估计甘草油的最大无作用剂量>5.0 g/kg·BW,为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50倍。说明甘草油无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一种以刺五加、肉苁蓉、西洋参、丹参为原料的复方保健食品毒理学安全性和缓解体力疲劳功效。方法: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进行急性/亚急性经口毒性、致突变性、遗传毒性以及缓解体力疲劳动物功能学等试验。结果:该复方刺五加片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ble dose,MTD)值均>15.00 g/kg?BW;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以5000 μg/皿为最高剂量,不论加S9与否,该样品对标准测试菌株TA97a、TA98、TA100和TA102的回复突变数均未超过相应水对照组值的2倍;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与溶剂对照相比,样品各剂量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睾丸染色体单价体率、常染色体单价体率、细胞畸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0 d喂养试验未发现该样品对大鼠生长、活动、体质量、摄食量、食物利用率、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主要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病理学效应;小鼠缓解体力疲劳功效试验,该复方刺五加片0.46 g/kg?BW组小鼠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1),运动前后三个时间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显著减少(P<0.01),0.46、1.38 g/kg?BW组小鼠血清尿素氮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该复方刺五加片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效,且未见明显急性毒性、致突变性或遗传毒性,其对雌、雄大鼠30 d经口毒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分别为5.29、5.14 g/kg?BW。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条盖盔孢伞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经鉴定为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的毒蕈,含α-鹅膏毒肽(α-AMA)为1 690 μg/g。小鼠设定464、215、100、46.4 mg/kg BW 4个剂量组,腹腔注射,取心、肝、脾、肺、肾、脑、肠进行病理学诊断检查。结果 雌性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 mg/kg BW(可信限:74.1~157 mg/kg BW),小鼠肝脏病理显示随剂量的增加,肝细胞肿胀、坏死,伴有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的病变逐渐加重。结论 条盖盔孢伞主要含有α-鹅膏毒肽,对动物及人可造成肝脏损害。研究条盖盔孢伞的毒性作用机制,对提高中毒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模式化学物,建立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毒理学关注阈值(TTC)风险评估方法。方法建立基于Cramer结构分类的TTC决策树方法;利用Cramer结构分类流程和Toxtree软件对DEHP进行Cramer结构分类;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和部分食物中DEHP的监测数据,估计我国不同年龄组人群通过饮料、植物油、发酵乳、方便面、果冻、果酱的DEHP暴露量,并按照TTC决策树方法对DEHP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采用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DEHP属于Cramer I类结构,其对应的TTC阈值为30μg/kg BW。我国居民的DEHP最大暴露量为4.06μg/kg BW,4个年龄组的最大暴露量为11.10μg/kg BW,分别占DEHP TTC阈值的13.5%和37.0%。按照DEHP的健康指导值———每日耐受摄入量(TDI)(50μg/kg BW)计算,全人群和4个年龄组的最大暴露量分别占TDI的8.1%和22.2%,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TTC决策树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优先筛选和初步评估。我国居民膳食DEHP的健康风险较低,不需要引起健康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黄芪茎叶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性毒性,为黄芪茎叶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标准对黄芪茎叶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及90 d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发现雌雄大小鼠急性经口LD50>250.00 g/kg BW,属实际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见致突变作用。大鼠90 d经口毒性试验显示,试验期间各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未见中毒表现和体征,大鼠眼部检查、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及血生化、尿常规、脏器重量及脏体比等指标均未见损害性影响,解剖及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明显与试验因素有关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15.00 g/kg BW。结果表明黄芪茎叶在本条件剂量下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估龙舌兰酒中甲醇的急性和慢性暴露健康风险。方法通过毒性资料检索与分析,确定甲醇的人体经口暴露急性和慢性限量值,参照我国居民酒精类饮料的消费模式,以我国饮酒者的白酒高端消费量代替龙舌兰酒高端消费量,基于专家咨询结果,选择龙舌兰酒中甲醇限量值3.0 g/L为龙舌兰酒中甲醇含量最大值(以100%酒精计),计算我国成人饮酒者经龙舌兰酒一次摄入甲醇的量;以我国饮酒者的白酒平均消费量代替龙舌兰酒平均消费量,结合已发表文献的龙舌兰酒中甲醇含量的平均值1.8 g/L(以100%酒精计),计算我国成人饮酒者经龙舌兰酒慢性摄入甲醇的量。结果我国居民通过饮用龙舌兰酒一次性摄入的甲醇为11.25 mg/kg BW,低于一次经口暴露限量(20 mg/kg BW);慢性摄入的甲醇为1.69 mg/kg BW,低于推荐的甲醇每日参考剂量(2.0 mg/kg BW)。结论我国成人饮酒者通过龙舌兰酒摄入甲醇的急性暴露和慢性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食用香露兜粉对人体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方法采用GB 15193.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致畸试验》中的方法,将已受孕的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香露兜粉样品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为2.50、1.25和0.60 g/kg BW),每组16只。于受孕第6天~第15天,采用灌胃方式经口给予受试物,溶媒对照组用等量纯水,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 mg/kg。受孕第20天处死孕鼠,检查、解剖并记录胎鼠的畸形情况。结果香露兜粉各剂量组均未见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各项指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整体分析不具有剂量-反应关系趋势。阳性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致畸作用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2.50 g/kg BW。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未见香露兜粉样品具有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动物双歧杆菌V9的亚慢性毒性,提出其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方法 80只断乳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和3个受试物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25、2.50、5.00 g/kg BW。各剂量组灌胃给予受试物,对照组灌同体积的蒸馏水。动物单笼喂养,自由饮食,每周记录大鼠进食量,每周称2次体重以调整灌胃量,连续观察90 d,于实验中期(46 d)和实验结束采血测各项血液学和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受试物剂量组动物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临床生化指标、各脏器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指标也未见由受试物引起的异常改变。血常规指标中有显著性差异的检测值均在本室历史正常对照检测范围内,无生物学意义。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确定动物双歧杆菌V9 NOAEL在雌雄大鼠均为5.00 g/kg BW,即本实验的高剂量,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300倍。  相似文献   

15.
该文根据国家对保健食品的相关要求,对鹿皮胶进行较全面的毒理安全性评价试验,探讨鹿皮胶的食用安全性。按相关方法,对鹿皮胶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小鼠亚慢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和Ames试验。鹿皮胶样品剂量为15.00 g/kg时,动物未出现死亡,说明鹿皮胶样品的经口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10.00 g/kg,鹿皮胶样品属于无毒物质;亚慢性毒性实验中,各剂量组与对照组在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说明鹿皮胶样品在合理使用范围内不会对受试动物产生慢性毒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以及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未观察到鹿皮胶的遗传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鹿皮胶未见急性毒性与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以及致畸性,鹿皮胶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可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尝试收集苹果籽,探讨苹果籽油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方法,并通过毒理学研究评价其安全性。在生产线上通过筛选、清洗、干燥等流程,共收集苹果籽68.5 kg,采用压榨法制备苹果籽油9.75 kg,出油率为14.23%;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小鼠精子畸形的遗传毒性实验和30 d喂养实验对其进行毒理学评价,结果显示:苹果籽油对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大于20 g/kg BW,判属无毒类;小鼠精子畸形遗传毒性实验为阴性,表明该受试物无致突变作用;在大鼠30 d喂养实验中未见动物健康状况和器官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据此初步估计苹果籽油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5.0 g/kg BW,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元宝枫油的食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大鼠90天喂养)对元宝枫油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元宝枫油对雌、雄性小鼠经口LD50均大于54 000 mg/kg BW,属无毒级;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以10 800、5 400、2 700 mg/kg BW 3个剂量的样品液连续给大鼠灌胃90 d,实验期间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各项检测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元宝枫油在本实验条件下为无毒物,未显示有急性、亚慢性毒性及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8.
芹菜素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芹菜素的安全性,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芹菜素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Ames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大鼠90天喂养试验.结果 芹菜素大鼠急性毒性的MTD大于8 g/kg BW,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未见芹菜素对大鼠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芹菜素对大鼠脏器无明显影响.结论 芹菜素属实际无毒物,无遗传毒性,芹菜素的大鼠90天喂养实验的NOAEL为8 g/kg BW.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含L-精氨酸和抗氧化物质组方的毒理学安全性,该文按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重点开展了含L-精氨酸、山楂提取物、知母提取物和虾青素组方的毒理学评价。毒理实验显示,该组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中最大耐受剂量值(maximum tolerance dose,MTD)>20.0 g/(kg·BW),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未见该组方样品有致突变作用。大鼠30 d喂养试验各项指标也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该组方属于无毒级、无遗传毒性,不会引起突变,为其临床应用及保健食品研发提供毒理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