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结合智能汽车竞赛活动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存在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问题,提出以特色"科技拓展"活动(智能汽车竞赛活动)为载体,将"小综合训练"拓展为培养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大综合训练"。本文结合智能汽车竞赛,对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首先介绍了智能汽车竞赛及与自动化主干课程的联系,然后讲述了其实施形式,最后介绍了智能汽车竞赛成果及其影响。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对促进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华 《电子世界》2012,(18):152-153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构建并实践了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展。分析应用电子类各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实施方法,使学生有很大收获,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OBE教育理念,本文对电气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整个过程将专业课程体系契合学业规划以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参与理论、实践教学和平台搭建,在夯实其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在创新考核中采用“螺旋递进式”的师生互动模式,全程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能力。多年实践探索表明学生在课程实践、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和申报专利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我校"单片机"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教改措施。其涉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与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增加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机会。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序设计类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存在问题,已经满足不了当代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ACM竞赛模式为导向,探讨将竞赛模式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考核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强调实践和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促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培养复合型网络安全人才为目标,结合当前本学院网络安全专业培养模式特点,利用数学建模建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在本专业的日常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开展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和校内竞赛的方式,完善数学建模培训体系,建立数学建模交流平台,促进各专业教师跨专业合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网络安全人才。  相似文献   

7.
以教师科研为主线,提高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为前提,将科研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从教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实习实践的改革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直流调速系统"课程知识综台性强、工程应用性强和专业性强的特点,提出"以工程设计学理论、以模型仿真促实践、以科研案例析应用"的教学改革理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设计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Proteus和Keil的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分析了目前单片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roteus+ Keil+单片机开发板+学科竞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EDA仿真、电路制作与学科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实践和创新.首先通过Proteus仿真和基于开发板的实际电路设计制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和技能.最后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检验教学效果并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单片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大学生电子科技竞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前沿论坛方面实践与思考。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尽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并激发其学习基础理论的热情,培养工程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交流电机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为了加强对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电机研究前沿和热点有机结合。设计一系列科研能力训练工程项目——满足某些特定性能要求的交流电机及系统的仿真与设计,并在3轮教学中顺利实施。实践证明这种科研能力训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研平台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平台,对于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燕山大学电子信息类控制工程领域为例,介绍了近几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对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及成效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科研平台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动控制系统”是一门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科研竞赛中广泛应用,但多数学生仅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难以较好地应用于实战工程项目中。因此,本文提出在“运动控制系统”课程中基于项目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实践中。通过SRTP实践项目“两栖无人机系统的研制”为例,以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建议为辅,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项目管理能力、科研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案例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中的反馈式异步时序电路设计为例,通过展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出发点审视,将不忘初心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一种不忘初心式科研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以Matlab课程为例,开展面向信息类专业科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首先,针对Matlab课程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方法。具体地,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以科教融合为载体,推进Matlab在多方面的应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教学作为开展科研的前提下,以科研引领本科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前瞻性的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目前高校中开展的科研训练项目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本科科研训练活动的实践,主要针对理论教学与科研环节的统一,科研训练模式的多样化、训练项目的实施以及质量考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是高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影响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引进、培养和锻炼等多方面。文章以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为对象,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评价难的痛点问题,结合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及特点,认为大数据技术在科研能力评价中有很积极的应用,并根据院校情况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系统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荷兰留学的教学访问,较详细地介绍了荷兰爱因霍温技术大学(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indhoven,TU/e)的教学理念和"研究与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专业学习、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科学方法、基本技能、合作交流及价值观念等七个方面探讨了自动化专业"质量评价"的内涵,从而就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以竞赛促进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满足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我校以竞赛促进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实践证明,建立科学、完善和合理的竞赛机制,不仅能促进和带动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热情,更有利于促进实验室开放,可有效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The recent dramatic increase in research on isolated metal atoms has received extensive scientific interest in the new frontier of single-atom catalysis. As newly advanced materials in catalysis, single-atom catalysts (SACs) have received enormous interes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remarkable activity. In addition, other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single metal atoms, including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by tuning their electronic/geometric structures and modulating the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SACs usually consist of dispersed atoms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materials, which are employed to anchor, confine, and/or coordinate with isolated metal atoms. Therefore, the nature of single metal sites allows acquiring a maximum atom utilization approaching 100%,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particular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ble-metal-based catalysts.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and the underlying catalytic mechanisms relationship of SACs, the represent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efforts in their synthesis strategies, catalytic applications, and performance regulation are discussed here. Typical single-atom catalysis proces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in electrochemistry, photochemistry, organic synthesis, and biomedicine are also summarized. Finally,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ngle-atom catalysis and SACs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