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球磨能量对Mo-Si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X射线衍射,SEM和TEM研究了Mo-Si(原子比为1:2)混合粉末在不同球磨条件下的机械合金化过程.Mo/Si相变与球磨强度密切相关,高能球磨有利于稳定相α-MoSi_2的形成,而低能球磨有利于亚稳相β-MoSi_2的形成。对不同球磨条件下的相变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球磨条件对MoSi2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对Mo、Si混合粉末的机械球磨,研究了不同球磨条件对MoSi2形成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不同球磨时间的粉末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较低球料比的条件下(10∶1),不同转速的球磨均会使Si固溶于Mo中,形成Mo(Si)过饱和固溶体,但较低转速(100r/min)的球磨不能发生合金化而形成MoSi2,只有较高转速(225r/min)的球磨才会通过机械诱发扩散固溶而逐渐形成MoSi2;在较高球料比的条件下(20∶1),MoSi2是通过机械诱发自蔓延反应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原位合成 MOSi2-Si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明显高于单一MoSi2的断裂韧性.组织结构的TEM与HREM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合成 MoSi2/SiC界面为直接的原子结合,无SiO2非晶层存在结合对该复合材料的KIc断口形貌及压痕裂纹连续扩展路径的观察分析表明,其室温增韧机制为 MoSi2-SiC界面间较高的结合力、MoSi2基体晶粒细化及裂纹偏转和桥接.  相似文献   

4.
胡冬昉  黄汉铨  黄建宇  夏非 《金属学报》1995,31(15):135-138
采用(Si+Mo)合金浸渗反应烧结SiC,以难熔MoSi_2作为第二相取代RB-SiC中的游离Si,从而获得RB-SiC/MoSi_2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MoSi_2均匀、连续地分布于SiC颗粒界面处,形成连续网络.界面是由t-MoSi_2和β-SiC两相交错重叠所构成.界面层处未观察到反应层和非晶态物质,过渡层厚约5nm.  相似文献   

5.
用XRD、EPMA、SEM、天平等分析手段,对γ/γ′-α-Mo定向共晶合金共渗Al、Si前后、氧化前后的金相组织、相组成、氧化产物等进行了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采用粉末包埋Al、Si共渗方法,在γ/γ′-αMo定向共晶合金表面可形成抗氧化NiAl、Mo(Al、Si)2相。在1000℃、1100℃空气中氧化时,Mo(Al,Si)2相由氧化前的纤维状向不连续的、弥散的颗粒状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合  相似文献   

6.
Mo—Si系机械合金化非晶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Mo-36.5%Si、Mo-45%Si和Mo-66.7%Si混合粉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相结构变化。经长时间球磨后,这三种粉都可以转变为非晶;不同成分混合粉的中间产物并不相同,中间产物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成分的Mo-Si系非晶转变的机制不同。Mo-36.5%Si的非晶化过程是首先形成亚稳相的过饱和固溶体,然后形成了非晶,此时,Mo和Si原子的尺寸因素是非晶转变的决定因素。Mo-45%Si和Mo-66.7%Si混和粉则是首先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然后形成了非晶相,此时,缺陷为非晶转变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MoSi2—WSi2复合体系的自蔓延燃烧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蔓延燃烧合成法制备了MoSi2-WSi2 事粉体,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自蔓延燃烧合成反应既可实现MoSi2与WSi2的复合,又可通过调整尖物Mo,W,Sui的比例,在MoSi2中引入WSi2的同时还能引入足够量的Mo5Si3-W5Si3相。W量的境加使体系的绝热温度降低,对自蔓延燃烧合成反应产生影响,研究还表明MoSi2-WSi2和Mo5Si3-W5Si3均以固溶体的  相似文献   

8.
燃烧合成MoSi的组织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钼粉硅粉间蔓延式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MoSi2金属间化合物。研究发现:合成中首先在颗粒外表面发生剧烈溶解反应,并形成一厚约25-30μm的成份梯度变化过渡薄层,MoSi2是在薄层富硅侧以结晶方式形成。合成过程中硅已溶化,并通过MoSi2产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向钼颗粒表面反应前沿快速铺展,使原硅颗粒处成为与硅颗粒尺寸相当的孤立大气孔而MoSi2颗粒间孔隙或液态有大气孔与MoSi2颗粒聚集区混合分布的组  相似文献   

9.
李建林  江东亮 《金属学报》1999,35(6):634-637
本文研究了在热压过程中MoSi2与B4C的反应,结果表明,在1600℃时,MoSi2与B4C发生反应,当B4C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时,室温下存在四种相,Mo2B5,MoSi2,SiC,Si,其反应生成物可以通过Mo-Si-B相图来推断。  相似文献   

10.
原位SiC颗粒增强MoSi_2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原位 SiC颗粒增强 MoSi2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组织为t-MoSi2基体上均匀分布 β-SiC等轴颗粒,数量很少的球形小孔隙主要分布在 SiC颗粒内, SiC颗粒尺寸为 2-5 μm.复合材料界面为直接的原子结合,无非晶层存在.复合材料的室温维氏硬度、断裂韧性、抗压强度及高温流变应力明显高于单一MoSi2,随着SiC体积分数的增加,维氏硬度、断裂韧性及高温流变应力提高,而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少. SiC体积分数从 10%增加到 45%,KIC从 4.34提高到 5.71 MPa·m1/2;与单一 MoSi2相比提高了 25%-46%; 1400℃时,σ0.2从 20%SiC的 230提高到 45%SiC的 285 MPa,比单一 MoSi2提高了 98%-146%.  相似文献   

11.
用电化学方法(EPR 法)研究了不同材料和各种敏化条件对奥氏体不锈钢敏化程度的影响,并采用摸拟贫铬区的 Fe-11%Ni-Cr(6~18%)钢,研究了 EPR 法的特性.发现对不含 Mo 的钢而言,贫铬区的铬含量在16%以下时,就发生再活化溶解,因此,EPR 法比 Strauss 法更灵敏。试验后试样表面的金相观察发现:在晶界或夹杂物周围,首先发生方向性侵蚀点,然后,连结成腐蚀沟.  相似文献   

12.
化学镀Ni-Cu-P合金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叶栩青  罗守福  王永瑞 《腐蚀与防护》2000,21(3):126-128,139
通过实验数据及图表论述了化学镀 Ni- Cu- P的工艺条件 ,探讨了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镀液的 p H值、施镀时间对镀层中 Ni、Cu、P质量百分含量、镀层的沉积速度的影响 ,总结随工艺参数变化镀层成分变化的趋势及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结合灰色系统的建模方法来评价缓蚀剂效果,用灰色 预测GM(1,1)模型可以预测出缓蚀剂缓蚀效果的变化.该方法与线性回归法相比精确度高、使用方便,对缓蚀剂的评价与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相似文献   

14.
烟气湿法脱硫系统中热管的耐腐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比较碳钢、不锈钢和搪瓷涂层在不同浓度的硫酸中的耐腐蚀性能,得出搪瓷涂层具有非常优秀的耐酸性,说明利用搪瓷的表面技术制作热管在改进空气预热器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辽阳石化分公司烯烃厂F108裂解炉对流段炉管爆裂破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爆裂原因是由于炉管在高温下长期运行,管壁氧化腐蚀减薄并影响传热,同时管壁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使得炉管强度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6.
钛合金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电极法和 pH 试纸法直接测定了 Ti-5 Al-2.5Sn 和 Ti-5 Al-4V 在近中性3.5%wt.NaCl 水溶液中应力腐蚀裂纹顶端溶液的 pH 值,结果在1.7到2.0范围内。模拟实验的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金相跟踪观察证明上述钛合金应力腐蚀裂纹的扩展过程是首先在裂纹前端的塑性区中形成若干小裂纹,然后主裂纹与小裂纹相对扩展并最后连通。用扫描电镜检查了应力腐蚀开裂(SCC)断口形貌。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提出并讨论了钛合金 SCC 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钢铁渗铝及渗铝钢的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丁庆如 《腐蚀与防护》1999,20(11):508-510
铝原子向钢中的渗透,完全遵守Fick扩散定律;同时探讨了渗铝层耐氧化、耐腐蚀、耐磨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不同形态硫化合物腐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原油中活性硫及非活性硫的来源及分布情况,分析了其腐蚀机理,阐述了硫腐蚀的特点并讨论了温度、浓度、时间、循环条件、金属组成等影响腐蚀的外界环境因素,指出了金属硫腐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硬质合金刺刀座注射成形工艺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硬质合金刺刀座注射成形工艺过程。结果表明 :金属注射成形可以生产出性能优良、形状复杂的硬质合金刺刀座 ;MIM工艺生产硬质合金制品与传统的 P/ M法相比 ,制品的尺寸精度较难控制。  相似文献   

20.
粉末注射成形硬质合金异形件热脱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硬质合金异形件表带注射成形的热脱脂工艺进行了研究 ,根据喂料的热失重曲线确定了热脱脂的四个阶段 ,并确定了理论预脱脂曲线 ,然后采用实验对该预脱脂曲线进行校正和条件优化 ,得出较理想的实际热脱脂曲线 ;研究了不同热脱脂工艺对硬质合金碳含量控制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露点低、氧含量低的氢气热脱脂气氛、选择合适的保温温度以及保温时间都能较有效地控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