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开通成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ICAO患者,系统分析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血管开通的因素。结果 43例患者中36例完成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83.7%(36/43)。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半年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0.05),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在颈内动脉有反流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无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患者(P<0.05)。1例患者二期术后3 d出现同侧脑组织少量出血,1例二期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另1例一期术后出现同侧脑卒中新发梗死,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9%(3/43)。结论 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ICAO技术上可行,有着较高的安全性。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为开通成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国人大型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PED治疗的连续22例大型脑动脉瘤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记录围手术期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检测患者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角度、是否辅助弹簧圈、术前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是否达标等因素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0例为PED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3.6%,3/22)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4.5%)为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死亡,1例为未致残性脑实质出血,1例为未致残性高灌注综合征。Fisher检测显示,患者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角度、是否辅助弹簧圈、术前TEG检测结果是否达标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D治疗国人大型脑动脉瘤安全性尚可,但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预防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髙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d、术后6~8d和30~40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氙气CT(XeCT)技术分析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并利用XeCT进行血流定量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接受XeCT检查,根据病变侧大脑皮层的脑血流值分为正常区、轻度缺血区、可逆性缺血区和梗死区,并按缺血面积大小作术前、术后对比。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显著;术后脑血流值有显著改善,轻度缺血区面积由32.63%变为14.22%,可逆性缺血区面积由13.54%变为8.38%,正常区域面积由47.51%变为71.13%,而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时,脑组织存在易导致脑梗死的缺血区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疗效可以通过定量的脑血流测定得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9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6.0±4.2)岁;病程2~36个月不等,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5例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既往脑梗死2例,伴有冠心病2例,高血压病6例,下肢缺血1例;于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后接受CEA联合CAS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30%,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9例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新发脑卒中、脑出血事件。术后2例出现头痛、头晕的脑灌注症状,但出院前均缓解。9例患者随访4~19个月,平均(10.5±6.2)个月,无症状复发,1例术后6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颈动脉中度(50%~70%)再狭窄,无死亡患者。结论 CEA联合CAS术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仍需更大样本远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姚晔  王巍  李琼  张文龙  王嵩 《工业加热》2016,(10):839-842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55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CAS术前危险因素(既往脑缺血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的联系。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平均(2.58±0.68)分,术后出院时66.7%患者(170/255)为平均(1.98±0.30)分(P<0.001),术后3个月78.8%患者(201/255)为平均(1.67±0.53)分(P<0.001),术后12个月98.8%患者(252/255)为平均(1.84±0.38)分(P<0.001)。术后出现脑梗死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8例,既往脑梗死史、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冠心病、未戒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是危险因素;术后3个月发生TIA 13例,支架内再狭窄3例,既往脑梗死史及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术后12个月发生脑梗死10例,TIA 10例,支架内再狭窄5例,既往脑梗死史、吸烟史、高脂血症且控制不佳是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既往脑缺血史、高血压史及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术前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微栓子产生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即刻采用经颅多普勒(TCD)仪监测微栓子30 min,术后3 d作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术后微栓子产生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有140例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接受TCD监测。术后微栓子信号(MES)、DWI梗死灶阳性率分别为17.1%(24/140)、68.6%(96/140),24例MES阳性患者DWI梗死灶均阳性。13例(9.3%)DWI阳性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症状较轻(术后1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2分),其中MES阳性9例。支架辅助栓塞患者MES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患者(25.8%对2.0%,χ2=13.491,P<0.000 1)。缺血并发症与MES阳性、DWI梗死灶阳性均有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217,P<0.000 1、P=0.011),MES阳性与DWI梗死灶阳性也呈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470,P<0.001)。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产生微栓子的主要危险因素。TCD微栓子监测可作为预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缺血并发症的非侵入性、便捷、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成像在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 方法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单侧症状性MCA闭塞患者。采用320排CT进行多参数全脑灌注扫描,获取常规CTA和4D-CTA图像,分析常规CTA、4D-CTA所示侧支循环状况和金标准DSA图像并作一致性检验,同时计算4D-CTA侧支循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4D-CTA、常规CTA所示侧支循环良好患者分别为22例(59.4%)、14例(37.8%)。以DSA为金标准,常规CTA、4D-CTA侧支循环评分Kappa值分别为0.58、0.78。4D-CTA所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间治疗时间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29),两者侧支循环评分与随访90 d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8, P<0.001)。 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成像是评价单侧症状性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有效方法。4D-CTA比常规CTA能更好地评估侧支血流和预测预后,有助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DSA灌注成像技术评估骨骼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IRI)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IRI 0 h组、6 h组、12 h组、24 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IRI各组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 h恢复血流灌注后0 h、6 h、12 h、24 h接受双下肢动脉3D DSA造影,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即行双下肢动脉3D造影,同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用DSA灌注成像后处理软件Syngo DynaPBV分析造影图像,计算出双下肢灌注参数之血流容积(BV)及其两者比值之相对血流容积(rBV),将各时点测得的rBV与实验室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A灌注参数rBV在IRI 6 h组、12 h组、24 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I各组间比较,rBV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F=5.8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RI组各时点rBV值与实验室检查指标CK(r=- 0.91,P<0.05)、LDH(r=- 0.90,P<0.05)、MDA(r=- 0.85,P<0.05)呈负相关,与SOD(r=0.74,P<0.05)呈正相关。结论 术中应用DSA灌注成像技术评估肢体IRI安全可行,其灌注参数与实验室指标间有较好相关性,可实时评估术中骨骼肌IRI程度。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探测衰减斑块,并探讨衰减斑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入选AMI住院患者85例,作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术。根据IVUS是否探测到衰减斑块将患者分为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IVUS影像学结果、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 85例AMI患者中35例(41.2%)检测到衰减斑块(衰减斑块组),50例(58.8%)未发现衰减斑块(无衰减斑块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有衰减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0.01)。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间CAG时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球囊扩张后衰减斑块组TIMI 0~2级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减斑块组(P=0.003)。衰减斑块组患者术后CK-MB值上升患者比例和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非衰减斑块组(P<0.01)。结论 衰减斑块可导致PCI术后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升高,更常见于STEMI患者;衰减斑块呈显著高危性,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CK-MB值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血管外科行机械血栓清除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探讨护理要点。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机械血栓清除治疗,9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静脉血流。经过术后严密的治疗护理,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掌握护理重点,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病变的初步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3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完全闭塞。CEA联合CAS术后严格随访,影像学检查评估重建血管再狭窄率、再次脑卒中率、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成功18例。随访期复查造影显示再狭窄率为16.7%(3/18),再次脑卒中率较低为11.1%(2/18),总体mRS评分和NIHSS评分显著下降。结论 复合手术作为颈内动脉闭塞治疗的新兴术【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内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用于CTA评估急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可靠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7年收治的33例发病6 h内脑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同时完成头颅CT平扫、CTA和脑血管DSA检查。根据CIS标准,分别评估CTA和DSA图像上侧支循环情况,CIS≥2分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fCIS),<2定义为侧支循环不良(pCIS)。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评估侧支循环的一致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A- CI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TA- CIS和DSA- CIS评估侧支循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71,P<0.001),CTA- CIS对fCIS诊断准确率为9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CIS和入院血糖水平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CIS用于CTA可评估脑动脉闭塞所致AIS患者侧支循环,预测血管内治疗预后,有助于治疗决策和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MO.MA球囊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近闭塞颈动脉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至2010年,共收治14例近闭塞颈动脉患者,狭窄程度95%~99%,所有病例可见侧支代偿。其中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11例,表现为脑血栓形成者3例。所有患者均在MO.MA球囊保护下行CAS。对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术中出现TIA发作,2 h后恢复正常。对患者进行随访3~30个月,平均(10.7±7.7)个月。4例行CTA或DSA随访,无再狭窄发生,无病变侧颈动脉脑卒中发生。结论 MO.MA球囊保护下CAS治疗近闭塞颈动脉安全、有效,无法耐受颈动脉血流阻断是主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动脉增强分数(AEF)值在肝细胞肝癌(HCC)行TACE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TACE术的30例HCC患者,于术前1~3 d、术后30~40 d 分别行常规CT三期灌注扫描,应用CT Kinetics软件计算AEF参数值。AEF值为(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组17例,治疗无效组13例。有效组术后AEF为(0.351±0.090),无效组为(0.438±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AEF值0.392为临界值预测TACE术后疗效,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73.2%,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结论 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AEF能定量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 疗效的早期评价,且不增加格外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12例ALI患者临床资料,以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血流灌注情况,Cooley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AngioJet血栓清除术技术成功率为91.7%(11/12),平均恢复灌注时间为(1.6±0.7) h。临床成功率为83.3%(10/12),保肢率为91.7%(11/12)。TIMI分级由术前0级8例, 1级4例,改善为术后即刻0级1例,1级3例,2级8例。11例(91.7%)下肢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1例(8.3%)术后虽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24 h,但TIMI分级仍0级且肢体缺血症状未改善,予以外科膝上截肢治疗。Cooley疗效评分显示,痊愈4例(33.3%),良好6例(50.0%),一般1例(8.3%),较差1例(8.3%),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AngioJet血栓清除术可快速恢复ALI患者血流灌注,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提高保肢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