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狮子林在宋代原是贵家别业。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在苏州“买地结屋,以居其师”,遂成园林。因园中多怪石,状类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初始为菩提正宗寺的一部分,为僧人谈禅静修的处所,习惯上常把狮子林与菩提正宗寺并称,后  相似文献   

2.
李阳  李雄  孙昊 《风景园林》2014,(3):103-106
在借助历史资料还原苏州狮子林与承德文园狮子林的基础上,对苏州与文园的两个狮子林的历史背景及造园要素等方面进行对比,重点研究文园狮子林仿建苏州狮子林所运用的写仿手法,从“仿”和“创”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文园狮子林在写仿母本苏州狮子林时对山水格局、园林意境的模仿及结合自身特色在建筑、造园要素等方面再创作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苏州名园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创立者天如惟则禅师是江南临济宗传人。历经600余年风雨变迁,狮子林亦寺亦园,屡易其主,现虽已改变了初建时的风貌,但大型拟态湖石假山群及多处禅意景点皆渗透禅理,营造出浓厚的佛教幻想意境,保留了山林禅的气息,成为元代江南园林临济宗孑遗,在中国寺庙园林史上硕果仅存,成为狮子林最令人瞩目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沈福煦 《园林》2005,(1):28-28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今园林路。据明代道询和尚重编的《狮子林记胜集》所载,此园最早是在元末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创建的。中峰和尚原住天目山狮子岩;另外,狮子林这个地方,本是宋代的一个废园,院内多竹林怪石,有许多石头形似狮子,所以名为狮子林。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贝聿铭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设计大师,他在孩提时代生活在苏州狮子林,园林生活与传统文化对他影响深远。晚年时,他受邀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如何在一片古老的历史街区中创造出一座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建筑,如何使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周边的环境完美协调,都是他当时面对的难题。该文分析贝聿铭如何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于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从狮子林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能看到贝聿铭人生的回环。  相似文献   

6.
正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处,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状态,保有对传统的感情,将人们生活的愿望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为扎实的创造,成为指向美的建筑语言。关于狮子林的绘画里,明代徐贲《狮子林十二景》图册可能是最接近禅宗本意的。狮子林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高僧天如惟则禅师居苏州,门人为其建狮子林,寺庙与园林合一。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4)
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的建筑木雕手法多、作品精、寓意深,在苏州众多园林建筑元素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该文作者通过调研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的建筑木雕,分析木雕的技法、与绘画的联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典故,探讨狮子林建筑木雕在苏派木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师子林”与“狮子林”顾关元(上海200020)中图分类号TU-098.4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称誉,在其全盛时期,园林多达150多座,一说有200座。现在仅剩10余座向公众开放,狮子林即是其中之一座。在众多的园林中,它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大型的古...  相似文献   

9.
空间句法在研究场地空间几何结构与游人对场地的感知方面存在优势。借鉴空间句法理论中数学图论的分析方法,对狮子林主假山曲径空间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利用Depthmap软件计算拓扑结构的整合度、拟合度和深度值,分析其空间逻辑。研究发现,狮子林主假山树状链接和网状链接相组合的"迷宫式"路径模式是形成其空间神秘性与趣味性的主要因素;路径营造与路径-景点设置特点,以及路径两侧与顶部分布的孔隙进一步丰富了其曲径空间的神秘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10.
李弢 《山西建筑》2005,31(7):251-253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苏州狮子林的山石、池水、长廊、植被、家具等在造园技巧上的独到之处;初步探讨了其在建园营造上的艺术风格和规律,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所在:追求意境,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  相似文献   

11.
寄啸山庄是晚清扬州园林的代表作,园中住宅等处大量的西化现象是其重要特点。虽然与圆明园西洋楼一样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寄啸山庄是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时期的产物。寄啸山庄中"中体西用"的造园探索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个案,也为我们今日的造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潘君亭  赵兵 《风景园林》2019,26(3):116-120
涧上草堂是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由明代遗民徐枋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明朝文人士大夫不愿出仕新朝并自愿成为明遗民,成为清初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园林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的古典园林史。通过分析画作与历史文献,对涧上草堂的原址、各园林要素以及园林后期的发展3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草堂的平面想象图并概括涧上草堂的历史价值,力图推进在明末清初这一过渡时间段古典园林研究与发展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王钰  朱强  李雄 《中国园林》2020,36(6):130
以清代畅春园匾额楹联的意境表达内容作为研究切 入点,结合文献及已有复原成果对畅春园盛期的匾额楹联依据 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和空间落位,并以畅春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 空间为例,探究景题的文化内涵和园林意境。研究发现畅春园 匾额楹联题写历经康、雍、乾三朝,匾联内容的变化体现出园 林功能的更迭,体现出园主不同的审美意趣。畅春园的匾联内 容以状物点景和修身养德类为主,兼有勤政亲贤、宗教祭祀、 祈福祝寿、问道求仙等内容。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手法, 点明所处环境,体现清帝对治世境界、自然境界和神仙境界的 追求,起到了凝练主题和升华意境的作用,是探究清帝造园 思想最直接的载体。根据畅春园楹联匾额解析畅春园的造园意 境,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畅春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清代皇家 园林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得园原为雍正皇帝赐给十七弟“果郡王”允礼的皇家私园,赐名“自得园”。关于西郊此处园子的文字记载较少,后世学者对于此园的历史位置的解读说法不一,一直未有清晰有力的考证。文章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中发现的七幅有关自得园的图档记录,以水系变化为线索,通过梳理自得园相关样式雷图档的绘制顺序,大致梳理出自得园在清代的历史演变分期。此外,结合现有卫星图片中,依照水系遗存的形态比较,进一步证实自得园的历史位置即为现今国家行政学院(党校南院)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16.
时建设 《中国园林》2003,19(5):16-18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猗园,在众多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独具魁力。园中的建筑形式多样,轩榭楼阁立体造型变化多姿。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不同的景点,产生相互关联和对比的艺术效果,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营造了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北端,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公园的设计目标是把元大都土城遗址和蓟门烟树这些历史名胜与新增设的公园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蓟门文化社最终设计方案为采用清式建筑作法,并突出石碑和戏台,从而体现历史名胜和元代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清初扬州东园是盐商乔豫之子乔国桢所筑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村庄郊野园林,现已无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图像和历史文献,图文互证,对东园方位、选址及其内部景致格局进行考据、研究,重点对其平面格局复原作进一步探讨,以期获得对东园新的历史认识,为下一步探究其营造意匠和理念提供基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梁伟 《中国园林》2022,38(6):127-132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20.
意园是清代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常州私 家园林特征的重要实例。民国时期因园址产权变更,而沦落为 民居,意园遭到严重损坏。以往对意园的复原,受历史材料的 局限,未能综合各类历史材料和后人口述,因此论证分析较为 笼统,平面复原也比较粗糙。借助此次意园的修复项目,综合 分析各种图文史料,结合意园遗址实测与园主后裔口述,梳理 了意园的历史演变,试图复原其盛期的样貌,并运用空间句法 分析其空间营造特色,以期丰富清代末期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史 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