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景”释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风""景"和"风景"在词义上的起源和演变,探讨了"风景"的现代引申含义。自然和人是风景不可或缺的2个要素。"风景"是人对自然环境感知、认知和实践的显现,存在于艺术形式、知识形态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人对自然的感知所形成的"风景",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显现;人对自然的认知所形成的"风景",以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历史学、景观考古学等知识形态显现;人对自然的实践所形成的"风景"以遗产地、园林、公共开放空间、修复了的棕地等空间形态显现。"风景"的"教化"含义具有现实意义"。风景"词义上虚和软的公众印象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应予以平衡。  相似文献   

2.
张姣姣  洪波 《风景园林》2018,25(5):98-103
原风景是指人们在18岁之前由于在某一地域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对该地域永恒的定影景象。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属性人群对原风景的景观偏好。结论如下:1)通过T检验得出总分频数分布图显示在10~14左右取得最大值,表明不同属性人群都具有一定的原风景意识;2)原风景对人群的行为、认知、情感的影响依次减弱;3)不同属性人群对原风景的景观偏好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①性别:男性女性;②年龄:51~60岁:31~40岁18~30岁41~50岁;③生活环境(18岁之前):农村城市县城:④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⑤学历:大专、本科初中及以下硕士及以上中专及职高;⑥职业: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其他学生个体及自由职业者。通过分析不同属性人群的景观偏好特征,发掘其不同特性,旨在为城市发展基于"乡愁"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寻找自然原野在风景园林推动人类健康中的源头与基本作用,以及基于原野旷奥空间、建立风景感应健康世界的"元素周期表"为目标,尝试以风景旷奥空间感受及其测度为主线,探寻自然原始空间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追溯分析了"景分内外""景分旷奥""主客合一"的中国风景源头;回顾了风景旷奥理论的研究进程,从空间环境促进生命健康出发,探讨了风景旷奥的健康作用,提出并分析了空旷型、奥秘型和复合型3种原野的旷奥感受特征及其在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层面上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揭示了原野旷奥感应对于人类健康与疗愈的积极作用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风景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风景建设在重视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景观。风景文化是塑造现代中国城市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杨锐  王应临 《中国园林》2012,28(3):34-37
基于在《四部丛刊》中对"风景"一词的检索工作,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风景"在四部分类、不同体裁、各个朝代的使用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对该词的语义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风景"的使用频率与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有紧密的关系,随时间发展其使用的频率增加,体裁更加广泛。"风景"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来源于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景物描写的重视。最初的词义是"风光景物",其后不断发展变化。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和需求,对于"风景"一词的未来含义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董璁 《中国园林》2019,35(7):40
风景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使其成为一类的并非功能属性,而是建筑所在场所,即风景环境。对风景建筑的评判要看其对风景的贡献,好的风景建筑应当具有"风景性",能够召唤"场所精神"并"开启一个世界",使自然对象转化为人眼中的风景。因地制宜是风景建筑的创作原则,建筑通过顺应自然条件获得其形式,自然山水的独特性决定了风景建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7,23(12):I0001-I0001
本期的主题是风景名胜区研究。读者可以从文章中感觉到,风景名胜和城市园林是既有强烈相关与相似(特别是对以山水为主题的中国园林来说)又有巨大区别的两块领域。对于城市园林来说,其价值主要靠造,评(相地)是其前期工作;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其价值主要靠评,而不是造。《作为整体的"中国五岳"之世界遗产价值》一文从世界遗产申报标准出发,对我国"五岳"的价值进行探讨,对其他关心申报自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乡村风景道是在风景道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与风景道相结合,而大多现有的乡村风景道规划缺少对游客兴趣偏好与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的认知,导致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以杭州余杭西部片区为例,基于众包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通过大数据选出代表游客兴趣分布的17处重要风景节点,再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角度出发,构建风景道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将风景节点、选线适宜区及交通路网叠加分析,筛选得出1条主线、3条副线和多条支线的风景道路网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众包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完善风景道选线科学性、合理性的工作机制,为乡村风景道的选线和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欧洲风景公约》是第一个将风景作为规范对象的国际公约,这标志着"风景"概念从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并成为跨国治理的政策工具。欧洲风景公约作为"软法"的本质特征是其规定性与确定性,精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是公约文件的基石。从法规文本解读的角度全面阐释了公约的风景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深入解析了公约的总体措施与行动框架,评述了风景知识与风景行动的相互关系;并对公约在国家层面实施的干预机制、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刘淑虎  任云英 《华中建筑》2010,28(9):119-121
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景区核心区("区")与黄陵县城("城")之间在性质、职能及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大矛盾,已经成为阻碍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直接危害到黄帝陵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以及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整体形象。该文从保护黄帝陵人类遗产的高度来看待"城"、"区"关系,通过对"城"、"区"关系演变及问题成因的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探索建立合理"城"、"区"关系的对策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今的世界,面对的人工造物比自然要多得多。我们二十一世纪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变成处处被"人工"围绕。人类的存在以及主动去调整、适应、顺服和进行组织的痕迹,都包含于构成我们当代世界的几乎每一要素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类学会了表达的艺术。为了"环境改善",人们重新创造人工物体来模拟自然的进程。艺术和人工世界能完全取代自然吗?什么可以被认为是"白板"的起源,人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接下来又会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滨谊  蔡光宇 《华中建筑》2004,22(5):107-111
基于AVC三力理论,围绕风景旅游生命力的研究深化,着重于研究影响生命力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及其关系。结合辽宁菊花岛的项目实践,从客观、主观、主客观相结合以及相关因素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风景旅游生命力的影响因素、测介标准;从定性、定量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方面分析了生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地挖掘、塑造、提升风景与旅游生命力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边界划定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风景名胜区边界在资源保护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空间边界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保护性用地边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风景名胜区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边界的认知.指出了风景名胜区边界的概念,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并对边界划定进行了认知.  相似文献   

15.
"原风景"是指人们在20岁之前的生活环境中,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本研究就"原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这一课题,使用李克特量表型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原风景对于各年龄段,及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的景观感知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随着民众年龄的增长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在各类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各因子影响程度排序为:个人因素熟悉度社会与文化因素行为方式感觉线索美感度环境选择。作为对原风景的基础性研究,本研究填补了原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式这一现有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黄明华  张祎然  王阳 《规划师》2013,29(7):110-113
当前,许多风景名胜区存在"过度城镇化"的问题,而毗邻风景名胜区的城区却面临发展迟缓的困扰,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华阴城区毗邻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现状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相对独立的发展态势使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微弱,城区未能与风景名胜区同步发展。基于此,研究提出华阴城区与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城景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即明确城区作为风景名胜区中心服务基地的发展职能;深入挖掘与适度利用城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化城景空间;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拓展旅游延伸产业项目;组织"一站式"游线网络,实现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2022,29(4):128-133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专题四:风景营造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风景营造,强调规划建设要发现山水之巧、融合环境之美,素有"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营城思维。纵观历史实践,风景不是虚无的,需要通过关键地段或重要建筑去感知与收揽;风景总是与人文融为一体,风景之中蕴藏一番中华文化的"大道理";风景离不开文人的发现、营造和点染,风景地往往与一方人物、风物、历史紧密相连,成为地方精神的标识地与纪念地。  相似文献   

19.
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度假城市,当前,围绕转型提质,张家界正加快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一度由于缺乏总体规划而出现建筑形象的杂驳失衡,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将以打造山水景观旅游度假城市为标准,对张家界城市建筑的形象与风格进行粗浅的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20.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