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对南瓜粗粉进行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南瓜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瓜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5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28.22±2.19μm,比表面积和离散度分别为0.46±0.07 m~2·g~(-1)、2.56±0.36,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南瓜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亮度更大,颜色更均匀。与粗粉相比,南瓜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5 min时,所得南瓜微粉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分别为1.86±0.26 g·g~(-1),1.08±0.15 g·g~(-1),3.91%±0.87%,9.90±0.26 mL·g~(-1)和59.76%±0.46%,加工特性最佳。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南瓜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油脂》2016,(11):38-41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绿豆全粉进行处理,研究超微粉碎对绿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粗粉经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为29.01±1.06μm,达到超微粉级别。超微粉碎时间延长,绿豆微粉平均粒径减小,颜色更白亮均匀。与粗粉相比,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减小。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0 min时,所得微粉持水力为1.71±0.06 g/g、持油力为0.61±0.06 g/g、吸湿性为5.68%±0.31%、溶胀度为6.00±0.62 mL/g、溶解性为28.60%±1.60%,加工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甜荞粗粉,研究超微粉碎对甜荞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17.64±1.10)μm,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甜荞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为白亮。与粗粉相比,甜荞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甜荞微粉的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均增大。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甜荞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亮度、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等物化特性,为甜荞全谷物食品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红小豆粗粉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红小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红小豆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白亮,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红小豆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红小豆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吸湿性、溶胀度、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如  何玲 《食品科学》2017,38(13):150-154
以苹果为原料,经粗粉碎后超微粉碎不同时间(1、3、5、10、20、30 min),共得到苹果粗粉和6种不同粒径苹果全粉,通过测定其物化性质,并且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的苹果全粉进行粒径测定和结构观察,探究不同时间的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粒径分布越来越均匀。与粗粉碎苹果全粉相比,不同时间超微粉碎后苹果粉体的溶胀性、水溶性、持水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均增大,容积密度减小(P0.05);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持水力逐渐增大(P0.05),容积密度、溶胀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各处理组间水溶性、阳离子交换能力先增大后未发生显著变化。本实验为苹果深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斑马豆为原料,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粉碎粗粉,探究不同的粉碎时间对斑马豆粉物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粉相比,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斑马豆超微粉粉体粒径变得更小、更均匀;滑角和休止角均增大,流动性减弱;振实密度和松装密度均减少;持油力、吸湿性降低,溶解性和溶胀度均升高,而持水力变化不明显。与粗粉提取物相比,超微粉碎能显著改善斑马豆粉对O_2~-·、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但是过长的粉碎会导致活性成分损失,抗氧化能力减弱。此次研究为斑马豆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超微粉碎对花豇豆全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以花豇豆为原料,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其进行粉碎,对比分析不同的花豇豆超微粉和粗粉的滑角、休止角、持水力和溶胀度等物化性质的差异;同时采用·OH~—、DPPH·和ABTS~+等自由基清除和还原能力评价花豇豆超微粉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为:与粗粉相比,超微粉碎后花豇豆粉粉体的平均粒径为(20.857~29.507)μm,粉体更均匀、细腻;花豇豆超微粉的滑角、休止角、持水力、溶解性和溶胀度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降低;持油力变化不明显。抗氧化实验表明,适当的微粉碎可提高花豇豆超微粉对·OH~—、DPPH·等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但是,过长时间粉碎会使活性成分损失,导致花豇豆超微粉对·OH~—、DPPH·和ABTS~+等自由基清除率降低。研究为花豇豆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加香菇副产物的利用率,采用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进行粉碎处理,以粗粉和40目粉为对照,研究了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粉末理化性质,以及麦醇固醇和多糖为代表的功能性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并对麦醇固醇和多糖的累计溶出率进行Weibull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经过气流超微粉碎后粉体的平均粒径(D50)减小至3.21μm,堆积密度由0.15 g/mL增加到0.25 g/mL,振实密度由0.23 g/mL增加到0.42 g/mL,L*值由65.31上升到73.49,粉体流动性、持水力和膨胀力显著增强(P<0.05)。气流超微粉碎后麦角固醇和多糖累计溶出50%所需时间(T50)与粗粉相比分别减少了2.56和8.14 min;45 min的累计溶出率(Q45)分别增加了10.88%和19.15%。气流超微粉碎处理香菇柄以后,粉体性质有所提升,香菇柄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溶出率显著增加,有利于香菇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超微粉碎处理芒果皮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干法超微粉碎技术处理芒果皮,比较不同处理时间芒果皮超微粉的粒径、色度、休止角、滑角、溶解度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超微粉碎15 min后的粒径为28.87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相比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会改变芒果皮的色泽,颜色更白亮;随着超微时间增加,粉体粒径变小,休止角、滑角和溶解度增大,粉体流动性变好,持水力和持油力提高,同时,多酚溶出量增加。研究结果为超微粉碎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芒果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超微粉碎处理对桃金娘果粉粒径、色度、颗粒形貌、流动性及水溶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桃金娘果粉粒径逐渐减小、色泽明显改善、质地更加蓬松、形貌渐趋一致,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分别由1.57、0.76 g/g和0.57 mL/g增加至2.46、1.08 g/g和0.89 mL/g,流动性及溶解性明显降低。由此说明,控制好超微粉碎处理条件可以生产出品质特性较好的桃金娘果粉。  相似文献   

11.
应用流化床气流磨对豆渣进行超微粉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豆渣超微粉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粉碎前后粉体的粒度分布、色泽、微观结构以及红外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粉碎工艺为进料量93 g,粉碎频率32 Hz,研磨压力0.8 MPa。在此条件下所得豆渣粉中位粒径(D50)为14.98 μm;与超微粉碎前的豆渣粗粉相比,超微粉碎后的豆渣微粉色泽亮白,颗粒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增大,结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2.
西藏光核桃超微粉粉体特性及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西藏光核桃粉粉体特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光核桃为试材,真空冷冻干燥后,粗粉碎3 min再超微粉碎5、10、15 min,对比分析粉体粒径、微观结构、流动性、吸湿性等粉体特性,多酚、多糖、水溶性果胶(WSP)等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力。结果表明: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光核桃粉粒径变小,离散度由6.58±0.54减小到2.86±0.09,粉体均一性提高。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光核桃粉容积密度增大,压缩性减小,基本流动能增加。水合特性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相对湿度小于50%时吸湿性无显著变化。光核桃经超微粉碎,多酚、多糖的抗氧化活力无显著变化;WSP含量显著降低,但抗氧化活力显著提高(p0.05)。综合分析发现,超微粉碎技术可以制备品质优良的光核桃粉,较好地保留其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力,为光核桃深加工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荷叶为主要原料,魔芋粉、蓝莓粉、玫瑰及低聚果糖为辅料,开发出一款具有清暑利湿、降脂减肥功效的荷叶复合固体饮料。首先,将荷叶预处理及干燥后,进行超微粉碎。研究了超微粉碎时间对荷叶粉体特性的影响,以粉末粒径、持水力、溶解性及黄酮溶出率为指标,优化最佳粉碎时间。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最佳时间为15min,粉体的平均粒径为18.19μm,持水力为3.49g/g,溶解性为0.11g/g,且黄酮溶出率高达46.32μg/g。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质量为指标,依次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原辅料的最佳配比,即:荷叶超微粉30%、魔芋粉15%、蓝莓粉25%、玫瑰粉20%及低聚果糖20%。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微粉碎的方法处理甜荞麦麸皮,研究超微粉碎对甜荞麦麸皮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可溶性膳食纤维、阳离子交换能力等性质影响,并比较不同粒度的超微麸皮粉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甜荞麦皮粉经超微粉碎之后,其持水力,膨胀力,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持油力略有提高,超微粉碎频率为20 Hz时制得的微粉C(粒径≤16.34μm)综合指标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超微粉碎方式对板栗粉理化特性及结构特征的影响,采用球磨超微粉碎(ball mill superfine grinding, BMSG)和气流超微粉碎(jet superfine grinding, JSG)对板栗进行粉碎处理,并以普通粉碎(ordinary grinding, OG)为对照,系统研究超微粉碎后板栗粉营养成分、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与OG相比,经超微粉碎后,板栗粉的粒径减小,BMSG和JSG的D50分别达到(7.42±0.03)和(7.08±0.04)μm,蛋白质、脂肪、淀粉、可溶性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随着粒径的减小,板栗粉亮度增加,振实密度、持水力减小,持油力先减小后增大,休止角和滑角增大,改善冻融稳定性,析水率由74.49%降为62.28%,溶解度由31.33%增加为57.42%;2种超微粉碎破坏板栗粉晶体结构,降低相对结晶度,且BMSG使板栗粉结晶度大大降低,但粉碎未产生新的官能团。研究结果显示,2种超微粉碎技术能赋予板栗粉更好的品质,为超微板栗粉在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超微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及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对苦荞麸进行超微粉碎,对3种不同粒径的苦荞微粉的粒径分布、总黄酮溶出率、休止角、滑角、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水溶性、明度差以及总色差进行测定。经过超微粉碎处理,苦荞微粉总黄酮溶出率增加,粉体的休止角增加16.72°,滑角增加6.59°,持水力减小1.02%,持油力减小43.47%,膨胀力减小33.01%、水溶性增加4.31%,粉体的明度差和总色差有所增加。超微粉碎处理能提高苦荞麸中的功能成分溶出率;改善苦荞麸的加工适应性,超微粉碎处理不仅可用于苦荞麸深加工,同时苦荞麸皮微粉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功能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7.
无壳大麦全粉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谷物粉,但由于其口感和溶解性较差,因此利用率较低。超微粉碎能够通过减小粒径改善无壳大麦全粉的口感和溶解性,提高无壳大麦全粉的利用率。该研究以无壳大麦为原料,对其进行超微粉碎处理,探究不同粒径对无壳大麦全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麦全粉粒径的降低,其水分、淀粉含量、溶解性、亮度值、白度值及糊化温度显著增加(P<0.05),而膨润力、吸油性、持水性、峰值黏度及回生值则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大麦全粉粒径降低,粉体颗粒呈现碎片化,大小逐渐趋于一致。同时,与常规粉碎的大麦全粉相比,超微粉碎大麦全粉的品质显著提升,扩大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后不同粒径大麦全粉的品质特性不同,并且粒径小于54μm的大麦全粉品质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沙棘叶乳酸菌发酵茶为原料,通过粗粉碎、干法超微粉碎、湿法超微粉碎3种方式制备沙棘茶粉,探究超微粉碎对沙棘茶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粉碎相比,经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休止角、润湿性、黄酮含量4项指标均显著减小(P<0.05),粉体亮度、ζ电位绝对值、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法超微粉碎后粉体持水性、持油性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28.53%和20.63%,但多酚含量略有增加;湿法超微粉碎后粉体持水性、持油性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22.32%和95.24%。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可以很好地提升沙棘茶粉性能,且湿法效果优于干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微粉碎制备了不同粒度的富硒米糠粉:粗粉(D50=197.67μm)、微粉A(D50=93.53μm)、微粉B(D50=17.47μm)。经超微粉碎后,米糠颗粒分布更均匀、粒度更小、亮度值更高、糊化黏度值更高,其流动性、持水力及持油力显著降低,水溶性指数增加。富硒米糠中硒的释放度随粒度的减小而升高,微粉B的硒释放度达到49.39%。以不同粒度富硒米糠粉制备富硒米糠-小麦粉面团,研究发现,相比纯小麦粉,富硒米糠-小麦粉的吸水率、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回生值、拉伸力及拉伸距离均减小。添加富硒米糠粒径越小,面团的黏度值、回生值、拉伸参数越大,微粉B的添加不会明显破坏面团的面筋网络结构。该研究可促进富硒米糠在食品行业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核桃蛋白为原料,探究超微粉碎对核桃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核桃蛋白进行不同频率的超微粉碎处理,得到8种不同粒径的核桃蛋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研究核桃蛋白结构,并考察超微粉碎对核桃蛋白巯基含量、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处理后,随着频率降低,核桃蛋白的粒径整体呈减小趋势,核桃蛋白的粒径最小达到10.65 μm,比表面积最大为354.2 m2/kg。SEM结果显示经超微粉碎后的核桃蛋白颗粒更细小、更分散,比表面积更大。FTIR研究结果显示,经超微粉碎后的核桃蛋白β-折叠结构比例降低,β-转角结构比例增加。随着超微粉碎频率的减小,游离巯基含量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游离巯基含量最高,为30.01 μmol/g;溶解性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泡沫稳定性、持水性和持油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原料相比,1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蛋白持水性下降了59.95%,持油性下降了44.84%;起泡性和乳化稳定性整体呈增加趋势,1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蛋白起泡性为原料的1.92倍,乳化稳定性为原料的1.4倍。因此,超微粉碎处理对核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