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酸乳后酸化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酸乳在贮存、运输、销售、食用前这一过程中发生后酸化现象,导致酸乳无法长期贮存,酸乳贮存期短这一缺陷一直困扰着酸乳的消费。文中从酸乳发酵时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比例的改变、弱后酸化发酵剂的筛选和酸乳发酵后添加乳酸链球菌素等方面探讨了控制酸乳后酸化的措施。通过改变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比例、酸乳发酵后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控制酸乳后酸化有一定的效果,但成本较高。控制酸乳后酸化的最好方法是选育在高温条件下产酸较强,在低温条件下产酸甚微的菌株作为发酵剂,并发现采用汉森公司的YF-L812发酵的酸乳后酸化程度很小,在6℃条件下贮存30 d时酸度仅上升了14.5°T。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壳寡糖添加对酸乳后酸化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以p H值、滴定酸度和乳酸菌总数为指标研究壳寡糖添加对酸乳后酸化的改善作用,以黏度和乳清析出率为指标探究酸乳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壳寡糖的添加延缓了酸乳贮藏期的后酸化进程,且随着壳寡糖添加量的增加效果越明显;壳寡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酸乳黏度,增加了乳清析出率,但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壳寡糖添加量≤0.10%的酸乳黏度值与乳清析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且壳寡糖的添加使贮藏过程中酸乳黏度和乳清析出率的变化幅度降低。表明壳寡糖的添加改善了酸乳的后酸化并提高了贮藏过程中酸乳品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壳寡糖,研究其对酸乳后酸化抑制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壳寡糖的浓度为0.25%时,对酸乳的后酸化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空白对照比添加0.25%壳寡糖酸乳的酸度高24.99°Т,其原因是壳寡糖能与细胞体内带有负电荷的细胞质结合,扰乱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改变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从而抑制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繁殖,有效的抑制了酸乳的后酸化。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室筛选出的后酸化能力最弱的两株保加利亚乳杆菌为出发菌,通过对产酸能力、后酸化特性、产香性能及发酵酸乳物性特性等发酵性能进行测定,以评估其是否具有发酵剂的潜能,旨在开发具有优良发酵特性且弱后酸化的酸奶发酵剂。结果表明:实验菌株KLDS1.1011和KLDS1.1006的产酸能力稍差,但在凝乳24h后酸度大于70°T,达到GB19302-2010对酸乳的要求。KLDS1.1011发酵的酸乳在4℃和20℃下储藏21d发生的后酸化程度仍很低,乳清排出少,酸乳质构最好,乙醛产量较高,具有极大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5.
果胶酶解物延缓酸乳后酸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果胶酶解物延缓酸乳后酸化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果胶水解物加入发酵完毕的酸乳中 ,可明显延缓后酸化的进程 ,有效防止产品过酸及组织不良化 ,从而使贮存期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外源添加Fe~(2+)对发酵乳的发酵时间及产品后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添加Fe~(2+)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了嗜热链球菌的生长,延长了酸乳的发酵时间,使储存过程中酸乳的后酸化问题得到延缓,当Fe~(2+)浓度为100 mg/kg时能有效延缓发酵乳的后酸化。  相似文献   

7.
以山竹为原料,经过混合型酸乳生产工艺,研制山竹风味酸乳,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K_2HPO_4和山梨酸钾,有效控制酸乳在贮藏过程中的后酸化现象。结果表明,山竹浆与鲜牛乳体积比为60:30,蔗糖添加量为5%,发酵剂添加量为9%(1.82×10~8 cfu/mL),发酵时间5 h,所得产品口感细腻、香味纯正,具有山竹与酸乳所特有的天然香味。新鲜酸乳贮藏15 d时,由pH值及感官评分可见,0.35%的山梨酸钾抑制后酸化能力最强,其次是0.5%的K_2HPO_4,最后是二者按照1:1混合添加,浓度为0.65%时效果较好。所以,采用0.35%的山梨酸钾,pH控制在5.3,此条件可作为有效控制后酸化现象的主要手段,此时所得产品酸度适中,口感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来自科汉森发酵剂JLB1在发酵过程中与产品货架期内不同贮存温度下的pH值变化,以及随pH值变化后酸乳的黏度等感官指标评价表明,采用该菌种能显著改善制作酸乳的后酸化过程,可以用来作为生产高品质酸乳的适宜发酵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凝固型杏鲍菇酸乳在5℃贮藏21 d期间的滴定酸度、活乳酸菌数、持水力、质构和色泽等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杏鲍菇的对照酸乳相比,杏鲍菇酸乳的滴定酸度上升比较缓慢,减缓了酸乳的后酸化进程;活乳酸菌数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但贮藏期末仍大于108 cfu/mL,符合国标要求;持水力和凝胶强度均高于对照酸乳,黏度低于对照酸乳,色泽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比较全面归纳总结了水果酸乳的兴起与发展、发酵剂、生产工艺及关键点以及水果酸乳研究与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期望为水果酸乳的深入研究及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与借鉴。水果酸乳在酸乳的基础上融合了水果和酸乳的风味、营养和功能成分,实现了乳业和水果业的链接。水果酸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的酸性环境能有效抑制杂菌的生长,从而保证了酸乳的安全性。虽然水果酸乳的生产中依然存在发酵剂、噬菌体、褐变、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凝乳稳定性、后酸化等诸多难题,但随着酸乳发酵工艺的改善和酸乳发酵剂的不断创新,许多不同类型的水果酸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而水果酸乳的花色品种仍然较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中还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后酸化发酵剂和复配甜味剂在低糖酸乳中的应用.结果表明,4种不同发酵剂蛋白质水解能力依次为:Y-18<Y-14<Y-12<Y-65,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低糖酸乳的最佳配方,即40%的白砂糖、0.005%的三氯蔗糖、0.005%的安赛蜜、2%的复配稳定剂和Y-18发酵剂.由此配方制得的低糖酸乳口感和稳定性最佳,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都可以达到酸乳标准所要求的范围,复配甜味剂在酸乳中稳定性良好,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杜磊  袁超 《食品科技》2014,(12):38-42
酸乳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pH值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以市售酸乳中的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先分离和筛选得到纯化菌株,通过发酵酸度和pH值筛选出9号乳酸菌作为诱变的出发菌株,再经过紫外、DES单因素诱变和UV+DES复合诱变以及青霉素处理等条件筛选出突变菌株F504,其诱变的最佳条件是UV+DES复合诱变:UV 1 min、1.5%DES。在42℃下诱变后菌株发酵酸乳8 h后酸度值比出发菌减少了14.5%。在10℃下贮藏时,10 d后突变菌株F504的酸度值比出发菌株9号菌株减少了13.1%,且F504菌株比9号菌发生后酸化的时间推迟了2 d。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酯果胶在稳定调酸乳体系中的作用,并从粒径,黏度,沉淀率和热稳定性几个方面来评价稳定调酸乳饮料体系的果胶用量。研究发现不同的酸化温度对果胶和酪蛋白相互作用有影响,这对长货架期和短货架期酸乳饮料的研发都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藏灵菇增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藏灵菇的增殖条件为:温度37℃、乳浓度为70%、接种量为5%,藏灵菇的增殖率可达13.05%。藏灵菇发酵性能研究表明,藏灵菇酸乳的乳酸菌菌落总数可达1.35×106 cfu/mL,后酸化现象较弱,且酸乳口感细腻,香气更浓郁。  相似文献   

15.
酸乳发酵剂低温刺激对凝固型酸乳质构影响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酸乳在低温刺激下发酵,可以改善其质量.在低温条件下,确定嗜热链球菌(STZ)的低温刺激温度为33℃,保加利亚乳杆菌(LBZ)为37℃,而后将鲜奶分别在这两种温度下发酵,同时以42℃发酵的作为对照,测定其有关参数,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经低温刺激后其后酸化能力显著降低,酸乳胶体脱水收缩作用敏感性(STS)、酸乳持水力(WHC)下降,粘度增大,硬度、粘聚度、弹性和回复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低温延长了酸乳的凝固时间,使蛋白质网络形成得更充分,同时产生了大量的酸乳胞外多糖(EPS),EPS干扰了酪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凝固型酸乳发酵剂,对4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直投式发酵剂进行了酸化监控,从质构分析、滴定酸度、持水力、乳酸菌数、感官评定等方面对发酵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Y-18和Y-14两种发酵剂生产的酸乳感官评定结果与其质构分析、滴定酸度和持水力的相关分析相符合,说明酸乳的各项感官及理化特性与发酵剂各菌株的特性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热处理和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共同作用对凝固型酸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条件热处理(70℃ 15 min、80℃ 15 min、90℃ 15 min、95℃ 5 min)的牛乳为原料,在发酵的同时添加不同浓度(0、5、10 U)TG酶,制得凝固型酸乳,并对其总体颜色变化值(ΔE)、持水性、硬度、pH和感官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由70℃升高到95℃会使酸乳(0 U,TGase)的ΔE升高18.86%,持水率升高12.39%,硬度升高7.48%,储存24 h和21 d时的pH分别降低0.19和0.13,并获得更浓郁的乳香。TG酶处理可以改善酸乳的稠度、口感、组织结构等感官特性,明显提高酸乳的持水率,降低色差和减缓后酸化速率,其作用效果随着TG酶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95℃下热处理5 min,添加10 U TG酶的酸乳拥有更好的品质特性,其色差较相同温度未加入TG酶的酸乳降低8.11%,持水率升高5.56%,储存24 h和21 d时的pH分别降低0.08和0.38,硬度也提升了23.30%。研究表明热处理和TG酶对提高酸乳的品质并改善酸乳的凝胶结构起协同作用,95℃热处理5 min,加入10 U TG酶可能是生产凝固型酸乳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新疆地区采集的46份传统乳制品中分离获得的612株乳酸菌,根据菌株来源、培养条件,形态特征、凝乳状态和产酸特性,选择其中20株乳酸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酸奶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中3株为链球菌,4株为乳球菌,13株为乳杆菌,平均发酵产酸速率在8.11~12.43oT/h,不同菌株在酸乳冷藏期间表现出不同的后酸化活性,冷藏15d滴定酸度提高了6.3%~55.7%。不同菌株凝乳时黏度在272~1085cp,多数菌株发酵乳在冷藏期间黏度呈上升趋势,球菌的产黏能力普遍低于杆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发酵乳中丁二酮在3.51~68.74mg/L,乙醛在3.51~68.74mg/L,丙酮在0.87~48.35mg/L,乙酸乙酯在0~103.68mg/L,异戊醇都未检出。经过混合菌株发酵生产酸乳比较,发现以S.thermophilusX1、S.thermophilusX5、L.plantarumY5和L.delbrueckii bulgaricussubsp.Y10按1∶1∶1∶1比例组合作为发酵剂,生产的酸乳组织状态较好、风味独特、后酸化弱。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考察了牦牛原料乳在不同冻藏方式(–20℃和–40℃)下分别贮存30、90、180 d时对酸乳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冻藏30 d的牦牛乳制成酸乳与鲜牦牛酸乳相比品质无显著变化(P>0.05);冻藏30 d时,pH值下降至4.5需要(5.25±0.25)h,在–20℃和–40℃条件下冻藏180 d时,分别需要(6.50±0.17)h和(6.00±0.25)h;酸乳的最大酸化速率Vm随原料乳冻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发酵完成时,–40℃组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数分别为(8.57±0.10)、(7.64±0.10)lgcfu/mL,略高于–20℃组的(8.50±0.08)lgcfu/mL和(7.51±0.06)lgcfu/mL,–40℃冻藏后制备的酸乳感官品质更好,可进一步提高酸乳的发酵性能。因此,在–20℃短期冻藏的牦牛乳可以作为酸乳生产的备用奶源,但–40℃冻藏将更有益于牦牛酸乳今后的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20.
<正>果汁牛乳等一类作非发酵型酸乳饮料,由于具有奶香。果味及适口的酸味,且较一股的饮料更富有营养,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的欢迎。这种乳主要生产工艺是乳的非发酵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