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冬果梨作为富集培养基,对野生酵母菌株进行收集、分离,得到980株;采用TTC平板法、耐乙醇性能测定以及产乙醇性能测定共三级筛选,最终筛得一株可耐受18%vol乙醇、乙醇产量达7.79%vol、发酵过程中糖利用率92.75%的菌株L-0301。通过对筛选所得菌株L-0301的形态特征观察、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0301为酵母亚科酵母属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相似文献   

2.
野生酿酒酵母不能利用木糖作为碳源,但是可以利用乙醇作为碳源和能源。管囊酵母可以利用木糖生产乙醇。酿酒酵母可以利用管囊酵母生产的乙醇作为碳源。本研究将管囊酵母进行紫外诱变后,利用96孔板培养,选取OD值较高的孔进行酿酒酵母生长圈筛选。管囊酵母在木糖(5%)为唯一碳源的YNB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乙醇。产生的乙醇越多,指示菌酿酒酵母的生长圈相对越大。利用酿酒酵母生长圈法筛选的正变率为35.22%,筛出1株菌UV171,乙醇产量为10.7 g/L,比对照高25.9%,对菌株UV171进行稳定性实验,传至3代其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泡菜中分离出一株耐盐的酸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确定其种属地位;并初步研究相容性溶质甘氨酸甜菜碱在高渗透压环境下对所筛菌株的生长曲线和发酵糖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乳酸菌中有一株符合乳杆菌属植物乳杆菌的鉴别特征,与16S rRNA序列鉴定和发育树分析结果一致。在含有1.2mol/L NaCl和1.5mol/L NaCl的化学合成培养基中,该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受到完全的抑制。在培养基中添加0.80mmol/L的甘氨酸甜菜碱对植物乳杆菌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减弱高渗胁迫,有效缩短迟滞期,提高耐盐能力。发酵中糖耗速率测定结果表明添加0.80mmol/L的甘氨酸甜菜碱能有效保持细菌活性。因此,在高渗环境发酵过程添加甘氨酸甜菜碱也许能有效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如传统的酿制酱油以及腌制泡菜等。  相似文献   

4.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酵母种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我国东北地区某著名酒厂窖泥中分离出的98株酵母菌株进行耐高温、TTC染色和10%耐酒精的三级筛选,最终选出5株耐高温、耐酒精和呼吸强度较高的菌株,进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子囊孢子形态、菌丝等特征,并进行麦氏血球板计数、掷孢子的形成实验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表明上述5株菌分别属于粟酒裂殖酵母,耐热克鲁维酵母、多形汉逊酵母、酿酒酵母、鲁氏接合酵母。  相似文献   

5.
发酵米浆中高发酵性能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实现传统米发糕的规范化工业生产,从传统米发糕的发酵米浆中筛选发酵性能较好的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首先从发酵米浆中分离出40 株酵母菌的疑似菌和30 株乳酸菌的疑似菌。经杜氏小管产气、发酵液特性和生长曲线分析三级筛选,最终得到1 株高发酵性能的酵母菌。经革兰氏染色等初筛、pH 值和生长曲线分析,最终得到1 株高发酵性能的乳酸菌。最后对两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种属鉴定,确定分别为卡斯特酒香酵母和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6.
从24株不同来源的酵母菌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2-苯乙醇耐受性强、生物转化合成2-苯乙醇能力高的优良菌株SH003,该菌株能在含有4 g/L的2-苯乙醇培养基中生长,在优化的转化条件下,转化合成2-苯乙醇质量浓度达4.31 g/L,生成速率为0.18 g/(L·h),L-苯丙氨酸摩尔转化率为72.4%,经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分析、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8S r DNA序列分析,由系统发育树表明它与酿酒酵母亲缘关系最近,确定该菌株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得到降L-苹果酸的酵母菌株,采用L-苹果酸降解指示培养基显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来自宁夏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自然发酵汁中分离的7个种共299株酵母进行L-苹果酸降解能力的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3株酵母具有降解L-苹果酸的能力,且不同酵母菌株降解L-苹果酸的能力差异显著。降酸能力强(降解率≥90%)的菌株多属于美极梅齐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和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少数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可微弱降解L-苹果酸,而星形假丝酵母(Candida zemplinina)、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加利福尼亚假丝酵母(Candida californica)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都不能降解L-苹果酸。降L-苹果酸酵母菌株的获得为葡萄酒降酸提供新的菌种资源,为酵母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魏学鼎  孙文超 《粮食与油脂》2024,(3):117-121+153
以葡萄、草莓、苹果、桃子为研究材料筛选、分离和纯化出4株酵母菌,并和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未知酵母菌进行共同培养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识别出酿酒酵母,并对其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和耐受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分离筛选出5株酵母菌,其中J-1和J-3菌株经鉴定为酿酒酵母,J-2和J-5为克鲁维酵母,J-4菌株为季也蒙毕赤酵母。在相同生长时间下,分离筛选出的酿酒酵母J-1相较J-3生长速率更快;J-1菌株耐受性方面综合性能优于J-3菌株。相较于未添加酵母菌的米酒,当酵母菌添加量达108 CFU/mL时,J-1菌株在感官评分、乙醇体积分数方面整体稍优于J-3菌株;但在出汁量和活菌落数方面J-1菌株和J-3菌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96孔板高通量选育产乙醇酵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琳  张栩  谭天伟 《酿酒》2007,34(1):71-73
以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安琪酵母(Angel yeast),酿酒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iae)等4株菌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诱变,96孔板高通量筛选出60株,复筛选出4株.最大乙醇产量提高到76.6g/L,糖醇转化率达到了0.488g/g.对上述4株菌进行耐乙醇性能驯化,发酵耐乙醇能力达到15%.  相似文献   

10.
刘鹏  王泽南  苏娅  李莹  张秋子  吴红引 《食品科学》2010,31(21):308-311
利用含有300g/L 葡萄糖的高渗培养基从蜂蜜、花粉、土壤等样品中筛选耐高渗酵母菌,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两株产赤藓糖醇且不产甘油的酵母菌,通过高碘酸氧化法筛选出其中赤藓糖醇产量较高的一株菌株E54。菌株E54 在含葡萄糖200g/L、酵母膏5g/L 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90h,赤藓糖醇产量为41.1g/L,转化率为22.8%。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5.8S rDNA 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初步鉴定E54 为Moniliellaacetoabutans(丛梗孢酵母)。  相似文献   

11.
从铜仁市刺葡萄园采集土样,采用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PD)培养基分离、纯化酵母,通过WL营养琼脂培养基筛选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并对其乙醇、糖、酸、温度及SO2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0株酵母菌株,其中菌株TR-2、TR-3、TR-6、TR-7、TR-10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且菌株TR-6、TR-10耐受性较好,均分别能在乙醇体积分数为16%、葡萄糖质量浓度为50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为30 g/L、SO2质量浓度为250 mg/L的YPD液体培养基和高温45 ℃、低温5 ℃条件下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主要通过过表达GIS1基因来提高酿酒酵母的耐受性。在GIS1基因的N端加入强启动子PGK1p来实现GIS1基因的过表达,然后通过稀释点板实验来对比其对热激、乙醇、渗透压以及乙酸的耐受性,同时通过高温生长曲线和高温浓醪发酵测定其高温耐受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稀释倍数下,55 ℃热击4 min之后菌株AY12a-gis1的生长能力明显优于出发菌株,在含有5%(V/V)乙酸的平板上改造菌和出发菌耐受性相差不大,同时通过38 ℃浓醪发酵实验发现菌株AY12a-gis1的酒精度提高了3.79%,残糖略有下降,且发酵时间与亲本菌株相一致。因此通过过表达GIS1基因得到菌株AY12a-gis1,是对工业乙醇发酵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优良耐逆性菌株。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高盐稀态酱油酱渣中筛选细菌菌株,对5株代表性菌株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探明菌株生长特性,并在模型体系中研究其与酵母的交互作用对菌株繁殖及风味形成的影响。研究后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更强的蛋白酶活力,而腐生葡萄球菌、克氏库克菌与约式不动杆菌有更强的生长活力与产酸能力。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的耐盐性最差,其生长量相较于无盐状态下降低98.5%。在细菌与酵母交互作用模型中,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与鲁氏酵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生长的作用。如解淀粉芽孢杆菌与酵母的数量分别提升约9.6倍,而腐生葡萄球菌与酵母分别提升约5.2倍。同时,克氏库克菌的单菌与混菌培养体系均具有较好风味特性,提升了乙酸、乙酸乙酯、苯乙醛、3-甲硫基丙醛和3-甲硫基-1-丙醇等香气物质,具有应用潜力。该研究将对酱油发酵中的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酱油及鱼露发酵过程及风哧物质的产生,本文拟从自制高盐稀态酱醪发酵酱醪中分离纯化耐盐酵母,可作为产香酵母添加到酱醪或鱼露发酵过程。结果获得6株耐盐酵母菌,通过含3.0mol/LNaCl的固体培养基筛选出5#和6撑两株耐盐性较好、活力旺盛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8SrDNA鉴定,为鲁氏结合酵母。两株菌均耐盐性能强,且6#菌耐盐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5.
多菌种发酵是提高酱油、食醋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酿造酱油可采用2-3株曲霉菌复合制曲或分开制曲混合发酵,在发酵期添加鲁氏酵母、球拟酵母及少量乳酸菌,以提高酱油风味。酿造食酷在单一的黑曲霉(麸曲)中添加根霉、米曲霉或As3.350黑曲霉,中后期添加乳酸菌与酵母菌共酵,提高食醋中含氮量及增加不挥发酸的比例,并重视陈酿后熟阶段,改善食醋风味。提出应进一步研究传统大曲、麦曲、酱醪、醋醅,从中分离筛选出更多更好的有益菌种,并采用现代技术革新生产工艺,使酿造调味品生产高效、产品优质。  相似文献   

16.
野生猕猴桃果酒酵母的筛选鉴定及耐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中主要筛选适合野生猕猴桃果酒发酵的酵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WL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初筛出酵母菌136株.采用杜氏管发酵法,CO2失重比较法,猕猴桃果汁发酵法等从中复筛出两株发酵能力好、絮凝能力强、产香较好的菌株:YM-7和YM-210,初步鉴定均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对YM-7菌种进行了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YM-7对葡萄糖、酒精度、酸度、NaC1和SO2具有较高耐受性,可作为野生猕猴桃发酵专用菌种或选育野生猕猴桃专用菌种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薏仁米替代麸皮用于酱油酿造可行的基础上,通过将球拟酵母(T酵母)和鲁氏酵母(S酵母)添加到薏仁碎米酱醪中以探讨增香酵母添加方式对薏仁碎米酱油风味成分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还原糖、总酸、氨基酸态氮、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在发酵第15 d和45 d分别添加T酵母和S酵母为2×10~6个/g(酱醪)时,酱醪中还原糖、总酸、氨基酸态氮及总氨基酸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8%、14.63%、2.41%及60.88%,且酱醪中酯类和醇类的种类及含量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高盐稀态薏仁碎米酱醪中添加T酵母和S酵母有利于薏仁碎米酱油品质的风味成分的提高,使薏仁碎米酱油的酱香和酯香更浓郁,风味更醇厚。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适用于高酸果汁发酵的酵母菌,本文从蓝莓和红树莓自然发酵的果汁中,分离筛选出2株在pH2.3、pH4.8时生长良好的酵母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编号J-23为季也蒙有孢汉逊酵母菌(Hanseniaspora guilliermondii),编号L-6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pH2.3、pH4.8酸环境下,以市售果酒酵母菌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菌为对照菌株,对J-23、L-6酵母菌的耐酸适应性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对细胞膜、细胞壁及胞内结构进行观察,并对酸胁迫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J-23和L-6酵母菌菌体形态无明显的凹陷、褶皱等现象,细胞结构清晰,且液泡变大;当pH2.3时,J-23酵母菌与对照菌1、L-6酵母菌与对照菌2中SOD酶活力分别为790.98、768.71、795.02、772.15 U/mL;CAT酶活力分别为389.81、370.85、385.17、373.31 U/mL。J-23和L-6菌株中2种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菌株,抗氧化能力增强,使菌株可以更好地适应酸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9.
用酪素平板法从高盐稀态酱醪中筛选出56 株蛋白酶活性较好的菌株,牛津杯法复筛后制曲测定酶活性,得到淀粉酶活性最高的菌株CS1.11、蛋白酶活性最高的菌株CS1.13及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菌株CS1.17;16S rRNA序列测定结合形态学分析,CS1.11、CS1.13、CS1.17分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 methylotrophicus)、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分别将3 株实验菌与对照菌枯草芽孢杆菌CS1.03单独进行制曲后盐卤发酵,发现CS1.13发酵酱油氨态氮质量浓度最高,为5.12 g/L,CS1.11发酵酱油还原糖质量浓度最高,为27.20 g/L,与其酶活性结果一致,4 株菌对酱油总酸含量影响不大;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内标法定性及定量分析发酵酱油发现,3 株实验菌与对照菌均具有产生吡嗪类物质及其前体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优势,且3 株实验菌优于对照菌;吡嗪类物质能赋予酱油良好的风味及健康因子,是芽孢杆菌酱油发酵的特征风味物质。筛选自高盐稀态酱醪的芽孢杆菌CS1.11、CS1.13、CS1.17有促酱醪发酵、丰富酱油风味、增进健康因子的潜力,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